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介绍了金融控股公司含义基础上,指明了我国出现的三类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同时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原因。并对成立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背景下,金融控股公司得到很大发展。本从比较国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入手,在分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最优发展模式和进一步发展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有其形无其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宏 《银行家》2005,(12):75-78
理论界对发展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呼声不断高涨,中国是否真的已经具备了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环境?对比发达国家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要素特征,目前国内出现的一些准金融控股公司只是有些"形似",距离"神似"还相差太远。  相似文献   

4.
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和一体化促进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投资银行的一种典型模式,成为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一条重要可选路径。本文探讨了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较之于其他投资银行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5.
杨宁 《金卡工程》2010,14(2):240-241
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是法律规定的设立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一种限制性措施,其主要功能在于防范利益冲突和风险传播,本质上是众多利益折中调和与平衡的产物。但防火墙制度本身并不能完全阻断金融控股公司内的风险传递,甚至还会侵蚀金融控股公司的经济利益。防火墙的设置,重点考虑防火墙制度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内在性、透明性。防火墙作用的发挥,应当充分强调市场约束力量,调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6.
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庆华 《中国金融》2006,(24):67-68
所谓控股公司是指通过控有其他公司的股份从而能够支配被控股公司经营活动的公刮。通常认为,控股公司可分为事业型控股公司和纯粹型控股公司。纯粹型控股公司是母公司没有自己特有的事业领域,而仪仅是一个公司经营战略的决策部门。金融控股公司即是一种纯粹控股公司,足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为子公司的控股公司。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催生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7.
陈铁英 《南方金融》2004,(10):33-34,12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下金融机构走向综合经营的重要载体。金融控股公司由于组织结构与传统金融组织不同,其效率和风险都会因不同的控股模式而不同。本文从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率和风险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选择的可能性和各自的利弊。  相似文献   

8.
金融控股公司制度作为现代金融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金融业大力推进自由化与国际化进程,促使众多金融控股公司产生.并且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而大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规则仍在摸索阶段,因此参考借鉴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经验颇具意义。本文从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入手,重点论述其由两个法规、一元化架构、准功能性监管模式和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方式共同构建而成的监管体系,最后提出对大陆金融控股公司制度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较优势及在我国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融服务业的变革和一体化促进了金融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对金融控股公司比较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中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兼有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优势,是力求保持效率与稳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应是我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行业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发展,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先后成立,全面风险防控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首要任务之一,如何构建适用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审计体系也将成为又一次重要探索。本文对金融控股公司审计体系构建的三种方式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参考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We relate 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 to firm size, beta, and total risk. We find that as extreme monthly security returns are censored from the data, the significance level decreases rapidly for the size variable and increases for beta and total risk. An analysis of up and down markets reaffirms our findings. Consequently, average returns relate positively with beta, negatively with total risk, and not at all with firm size. We infer that investors willingly accept a lower average return on high‐total‐risk investments as the trade‐off for buying a chance at an extreme positive return. JEL classification: G1.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This paper formulates a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road capital taxation (of profits, dividends, and capital gains) on macroeconomic outcomes in small open economies. A framework of exogenous growth permits modeling countries in transition to a country-specific steady state and to discern steady-state and transitory effects of shocks on economic outcomes. The chosen framework is amenable to structural estimation and, in view of the parsimony of the model, fits data on 79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96–2011 well. The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estimated model suggests that capital-tax reductions induce positive effects on output and the capital stock (per unit of effective labor) that are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and are accommodated within time windows of 5 years without much further economic response after that. The responses of economic aggregates are found to be relatively strongest to changes in corporate-profit-tax rates and weaker for dividend and capital-gains tax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