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和农村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城乡关系理论出发,剖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农民收入提高、再配置劳动力和促进农村发展等的积极效应,并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从城市、农村和政府三方面进行应对解决.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运用修正后的斯亚斯坦德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从而得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以及农村劳动力个人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运用修正后的斯亚斯坦德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从而得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以及农村劳动力个人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研究抽样调查了湖南省四个县市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及转移情况和耕地现状,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的结论。研究发现,耕地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减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对耕地劳动力的投入也明显减少,且农村劳动力高龄化和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劳动力转移虽然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却对耕地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城市特征数据,分析房租负担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以及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房租负担会显著降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而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提高能有效削弱房租负担对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负向影响,且削弱的程度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有着显著差异。据此,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平抑住房租金,因地制宜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将是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稳定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本文依据1998--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就业于重庆的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情况及重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目前大部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趋向城市转移。本文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媛媛 《商业时代》2012,(27):105-107
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管理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随着户籍制度的放松、统包统分就业制度的消除,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向城市转移。但劳动力流动给城市带来的就业压力促使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限制性劳动力流入的措施,以及户籍制度对农民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劳动力转移仍然面对重重制度性障碍。因此,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废止对农民工就业的限制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是目前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城乡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1978-2007年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向量自回归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及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促进河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县级党校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首先,文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包括劳动力技能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其次,文章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包括城市就业压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最后,文章提出了县级党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包括培训和指导农民进行职业转换、提供政策解读和咨询服务以及推动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赵首鹏  廉文慧 《商》2014,(6):163-163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我经济市发展也因此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欣欣向荣,第二、第三产业因为大量廉价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也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土地规模种植经营,在机械化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农民生活也因非农转移就业获得了改善,这说明要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必然要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村人口。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了另一新的阶段,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使过去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经济生产成本增加,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持续高点不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受到劳动力供应的差异而发展不均衡,相对的却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面临严重问题,同时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有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相关资料的大量阅读,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于诗琦 《中国市场》2015,(12):191-192
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又是三农问题之一,如何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规划农村劳动力的去向,让劳动力有事可做,是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件问题。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很多劳动力进入城市,造成城市压力过重,这就需要相关政府对其进行细致的分配。如何能够让农村劳动力进行丰富多彩的经济获取,处于土地富饶的地点可以规划大家对种植业的开展,并且政府可以鼓励扶植相关农副产品的加工,生成企业链。下文就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向非祆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本文通过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对矛盾引出论题,总结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建设关系面临的困境.从而做出了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困难和误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它有利于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遇到的困难;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城市统筹以及农业一体化建设。对于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根据西方宏观迁移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搭建了一个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的宏观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体系,并以南京为例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进而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罗玉民 《商》2014,(20):195+180-195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脚步正在加快,随着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截至2009年末,由农村转移至城镇的农民已达到3.9亿人,照此速度推算,未来十年内将有1.82亿新增农村人口将转移至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对于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市和乡村都做到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不过针对现在的状况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没有受到过很多教育,学历都比较低,又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等,使得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面前农村在转移劳动力方面失衡,在输出数量上不得及时满足城乡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或支配着其他制约因素。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一定程度克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阻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的主导要素。  相似文献   

19.
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地域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所在村外出务工人数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地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加大粮食主产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投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地域,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粮食主产区应该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当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尤其是保证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在当地实现非农就业;粮食主产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规模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显示,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农民收入差异明显,特别是西部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中东部,不仅造成西部土地荒置,还引发了城市就业压力和失业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西部产业调整和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尽快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