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代表。国内,经济一体化以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地区为代表,不断掀起经济发展的高潮。随着党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打造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相当有影响力的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又一次被提上议程。本文试图通过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展示成就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湖南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雄根 《经济地理》2007,27(6):1042-1045
红色旅游对湖南的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其一体化的步骤之一.了解在长株潭开展红色旅游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提出旅游对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行政区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分析长株潭地区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区划调整的建议,使行政区划更好地适应长株潭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雷文亮  马骥  彭正亮 《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45-147,232
推进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分析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情况,根据其发展特征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利用SWOT分析法对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潜在的优势及机遇提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工业无疑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而工业发展又离不开工业设计。重视和加强工业设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不仅能更好地塑造长株潭产业形象,有效提升长株潭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能提高长株潭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有力推动长株潭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从湖南省情出发,顺应新形势,提升湖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举措,面对国际,国内及长株潭自身的各种不利因素和矛盾的挑战,长株潭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仅凭地理优势或传统的经营理念,已不足以赢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作为一个增长极,长株潭必须具备能够凝聚和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动力,应当内功与外戏国同练,全面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吴敏良  李先维 《经济师》2013,(10):168-169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下,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来构建长株潭区域科技创新机制,是保证长株潭区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保持长株潭区域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手段。文章探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孵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面向企业的技术产权信息交互和多方参与的科技中介服务等机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区域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培育与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梳理有关新经济增长点基础的基础上,根据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方法,因地制宜地在长株潭地区选择出9个方面的新经济增长点,并逐个进行分析,提出了培育与提升新经济增长点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长株潭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SWOT分析,并就该区域旅游合作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如下建议:政府推动,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整合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产品体系;联合营销,共同开拓客源市场;统一规划,协调区域旅游发展;大区域联合,打造旅游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物流基础设施规模、区域居民消费水平和对外贸易发展四个方面列举出影响长株潭区域物流需求增长的相关因素,并运用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公路通车里程、第三方物流外包比例对长株潭区域物流需求量增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与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永庆 《经济地理》1999,19(6):18-22
知识经济的兴起必将对人地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一个新型的人地关系体系必将逐步形成。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面临机遇和挑战。面向知识经济革新、发展经济地理学,强化经济地理人才培养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吕拉昌  魏也华 《经济地理》2005,25(4):437-441
近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制度重建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章深入分析西方学者提出的制度转向、制度厚度概念及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评析,并简要探讨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版图成型背景下关中—天水城市群定位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我国新经济版图成型为背景,通过中西部5大城市群的比较,系统分析了关中—天水城市群发展的区域特征和比较优势。最后提出了加快关中—天水城市群发展的建议:加快"西咸"一体化建设,完善城市群等级结构;弱化行政区划界,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打造优势产业基地,倡导低碳城市发展;做好城市名片,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吸引人才进入。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长株潭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段进  郭冬冬  朱静平 《经济地理》2011,31(8):1332-1334,1357
采用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对长株潭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的贷款增长率与中介效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中介效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贷款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4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02,22(6):644-650
20世纪80年代以业,区域经济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和政策导向,最后评述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财税改革经验,锚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研究了新发展阶段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从深化预算体制改革、理顺央地财政关系、提升现代税收治理、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推进财税法治建设五个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现代财税体制发展,持续为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提供理论佐证。  相似文献   

18.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了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新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在三大超越中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规划纲领。一是必须超越简单的社会运动,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层面认识到共同富裕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基础,逐步推进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循环畅通、社会秩序和谐、政治基础夯实的必然要求。二是必须超越简单的理论逻辑推演,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当前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乘势而上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三是必须超越一般的思想争论,在理论的批判中通过构建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实施的路径,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构建三大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新木桶理论”与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放华  魏清泉  苏薇 《经济地理》2008,28(5):809-812
长株潭城市群正在寻找空间发展的契机,文章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现状,并运用"新木桶理论"从产业空间、交通空间、战略空间、生态空间等方面对其提出空间整合构想,为新时期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长株潭城镇职能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国华  朱翔  肖卓 《经济地理》2001,21(3):324-327
长株潭地区城镇职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职能同构、第三产业落后、工业主导行业层次低、高新技术行业和高附加值行业少是该区域镇职能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应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作为城镇职能升级的突破口;应合理分工,科学选择设市城市的优势社会经济职能;应突出特色,科学定位小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