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我国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和范围(一)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从本质上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新时期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宏大战略构想,也是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要体现;既是拓展和延伸我国对外发展  相似文献   

2.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亚太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在政治安全事务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等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顶层设计与相互尊重、共商共建与注重民生、开放包容与绿色发展分别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铸牢合作基础、凝聚合作共识、指明合作路径。当前,RCEP生效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机遇,但也面临美国“印太战略”及其配套策略、区域内部地缘政治经济矛盾等新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和东盟应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制度型开放并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RCEP框架内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东盟各国海上互联互通由来已久。早在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已经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乘风破浪,足迹遍及如今的东盟各国。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发展,使中国–东盟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建设既存在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不仅包括港航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还包括相互开放腹地市场的政策和机制及产业对接、人文交流等,是双方开展全方位合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新一轮战略机遇期,应对所面临的挑战,是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建设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力图从机遇和挑战两个维度对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情况进行现实考察,梳理其建设进程与发展脉络,并设计出促进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对策框架。  相似文献   

4.
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推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国际贸易是该战略的基础和纽带。本文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潜力,并采用一步法分析了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效率在不断提升,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口仍有很大潜力。为进一步提高"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效率,应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加强海运互联互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并注重金融风险防范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6.
产业合作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强大动力和基础,也是大有可为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等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日益深化,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开辟了新的视角。旅游先导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对接、线路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港口群作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别聚焦长三角、环北部湾以及山东沿海等地区的港口群建设,透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联动发展,通过构建快速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带动各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区域开发开放。上海港:海上丝路桥头堡上海连江系海,是"长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济体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上海港作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以及国内最大的外贸集装  相似文献   

8.
党的第三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开放边界的步伐,允许专门的方法和政策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的主要港口、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等十八个方面。建立金融机构的发展,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一个全新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广西作为我国西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应该适时地把握和实施国家新兴的"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经济发展战略,将广西地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变成为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加强资金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推动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与东盟各国的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9.
2016年3月16日,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在南宁举行,来自中国和东盟10国的东博会共办方高官共同商讨第13届东博会筹备工作。将于2016年9月23~26日举办的第13届东博会主题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1国共办方表示,将按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要,办好第13届东博会,更好地发挥东博会在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东盟合作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期间分别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要义在于密切区域国家经贸关系,实现区域国家互联互通,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即区域国家加强在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方面协调和沟通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型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在交通、通讯和能源,尤其是道路、铁路以及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进而促进资本、人员、货物、原材料以及文化的跨地区流动,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FTA升级是开创中国-东盟合作新的"钻石十年"、争取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1万亿美元的关键载体,它的深化及拓展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作为其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能够在与中国-东盟FTA的联动发展中,更好地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建。  相似文献   

12.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展对话以来,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已从最初的渔业合作逐步扩展至海洋经济、海上联通、科研环保、海上安全、海洋人文等领域。目前,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遭遇着挑战。探索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新路径,不仅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中之重,也是增强中国-东盟政治互信,稳定周边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3.
东盟和福建省地缘相近,资源相似,人文关系也十分紧密,自古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悠久的贸易联系。随着我国和东盟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东盟成员国在福建的投资日渐增多,双方经贸往来频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与东盟贸易合作的研究,对于福建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福建与东盟贸易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区域一体化下福建与东盟的产业合作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双方经贸往来的策略,促进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西是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枢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国家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赋予广西“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重要定位,为新时期广西更加积极地融入GMS合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章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给广西参与GMS合作带来的机遇,研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参与GMS合作的总体思路,并就进一步深化广西与GMS国家在互联互通、经济走廊发展、产业合作、教育和人才培养、卫生与疾病防控等优先领域的合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冠疫情持续期间,世界各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萎靡下行,但中国—东盟贸易发展仍取得丰硕成果。当前,双方贸易呈现贸易走向持续向好、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共建“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推动双方贸易合作发展等特点。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合作面临贸易发展不平衡、地缘政治博弈掣肘贸易发展等挑战。同时,RCEP生效、双方战略互信增强、数字经济等新的发展机遇有望推动区域内自由贸易合作程度加深,为中国—东盟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助推中国—东盟贸易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6.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文章选取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亚五国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2009—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研究认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合作虽然发展迅速,联系日益紧密,但发展不平衡,波动性大,受到了贸易商品单一、铁路运输便利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法律法规差异较大、贸易壁垒明显、"中国威胁论"影响等因素制约,需要采取加强文化政治经济互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拓宽双方合作领域、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提升贸易合作的途径等措施提升合作。研究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合作面临的新困境与新问题,对于中国应对经济新常态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吕佳 《江苏商论》2022,(12):33-37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在通过区域合作上打造出开放、包容以及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应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该倡议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全球战略,东盟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与重点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与投资目标国。与东盟地区合作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为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推进中国-东盟全面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也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Belt And 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内涵就是依靠我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利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旗号,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之路,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本文从"走出去"视角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并从历史背景、价值地位、经济效应、推进措施及战略措施等方面进行观察,旨在提高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速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9.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近期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亦即未来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增长近三倍。作为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显然是中国资本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落脚点,对外投资或将开启全新格局。战略背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  相似文献   

20.
在"向西开放"思想指引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运而生。为达到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实现互联互通是关键。以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为参照系,互联互通需要在明晰"联"与"通"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广度与深度的纵深化扩展。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合作领域不断增多,区域通达水平逐步提高,但经济联系有待加深,其互联互通尚处于粗放式的狭义发展层面。因此,中义层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定位的研究区域,应立足于东北亚、中亚、西亚国家经济合作现状,从产业、金融、交通基础设施、贸易、能源合作、标准规则等方面入手,宽视角、分阶段、分领域地构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互联互通战略,即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立体通达网络。在深化贸易互通的同时,以新型商务业态探索贸易互联渠道。立足经济带资源禀赋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深化能源互联互通并提高利用效率,强化产业合作,尝试启动产业一体化。为保障产业、交通基础设施、贸易、能源等的互联互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应加强交流,以各种方式实现标准规则互联互通,同时引导经济带加速金融互联网建设,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互联互通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