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古典增长理论在经济增长要素分析中忽略了自然资本要素,无法给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无法解释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恶化并存的现实矛盾,从而削弱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因此有必要在批判新经济增长理论前提的基础上运用演化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一个自然资本约束下的可持续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依据,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给出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不仅为今年经济工作定了调,也为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确定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刘伟 《经济导刊》2004,(5):10-12
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之间,存在着相互约束的关系。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木桶原理”。如果要改善这个木桶的容量,我们要做是改善较短的板。对于经济增长来说,道理也是类似的。现在的问题是,当固定投资规模上去后,消费没有很快启动。没有消费增长的经济增长,肯定是不会持久的。要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增长,必须改变目前的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4.
贾康 《经济月刊》2013,(9):20-20
中国经济在经受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也走到了一个自身“潜在增长率”下台阶而“矛盾凸显”对“黄金发展”瓶颈制约日趋严峻的新阶段。寻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需要对已有的经济学成果有“破”有“立”。首先说“破”。在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经验层面考察,对经济学理论迄今已取得的基本成果亟需反思。一是主流经济学认知框架的不对称性。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说存在着一种共同失误——虽然他们各自强调不同角度,都有很大贡献,但是共同的失误确又不容回避——他们都在理论框架里假设了供给环境,然后主要强调的只是需求端、需求侧的深入分析和在这方面形成的政策主张,都存在着忽视供给端、供给侧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评论》2007,144(2):57-63
新古典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引入垂直产品创新,把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纳入到了内生增长理论中,并运用此理论讨论了“创造性破坏”经济动态下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失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以及制度与经济增长等一系列经济结构问题。虽然这一派理论仍未脱离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但在方法上已有所突破,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有关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下阶段众多学者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架构和谐社会发展的制度是大国崛起进程中应对经济波动周期、化解社会矛盾和提高国际地位的长期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7.
刘虎兴  卢勃 《技术经济》2004,23(3):31-32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了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率并存的较长时期的持续经济增长。这种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相悖的经济增长方式,被经济学称为“新经济”。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知识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知识共享和创新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新经济是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  相似文献   

8.
张茉楠 《商周刊》2013,(2):17-17
经济减速的性质是供给约束造成的,一味扩张需求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反而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和负债式增长。一般来讲,经济增长有两种机制在发挥作用,即微观增加供给和宏观扩大需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增长中枢下移,各国政府的普遍思路是如何扩大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也即经济学中常说的“需求管理”。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本文在统一的框架下,从逻辑上整理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在此基础上从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的具体方面比较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我国当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中国经济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出现的新一轮增长高峰已经过去,政府已经意识到依靠出口导向和以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l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牺牲一部分经济增长必是“转型”所付出的代价。我们认同只有经济结构调整到健康的轨道上中国经济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已经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