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包括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小型开放经济模型,系统研究和比较资本管制与资本账户开放两种情况下,国外金融冲击、出口需求冲击对中国经济的不同影响和传导机制,并检验资本账户开放情形下应对国际冲击时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当资本账户开放时,一国受到国外冲击的波动幅度远大于资本管制的情况;资本管制和资本账户开放对国际金融冲击传导机制的关键差异在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互动关系,具体表现为劳动力转移的差异;在资本账户开放后,面对不同形式的国际冲击,货币数量型规则和混合型规则均能有效熨平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2.
货币升值的后果--基于中国经济特征事实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斌  何帆 《经济研究》2006,41(5):20-30
本文在一个贸易品/非贸易品两部门模型中,讨论了真实汇率外生条件下部门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产业结构与贸易余额的影响。我们发现,在保持名义有效汇率固定与国内物价水平稳定的货币政策组合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贸易品部门相对非贸易品部门更快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增长,还会造成(1)工业/服务业产业结构扭曲;(2)贸易顺差扩大;(3)工资水平下降,并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4)工资下降与利润率上升,收入分配恶化。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与非贸易品部门市场化改革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了一个能反映中国经济特征的两国DSGE模型,用1995~2011年中国和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宏观季度数据估计模型参数,研究了国际冲击对中国的传导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存在较高的价格粘性,且贸易和进口部门的价格粘性显著高于非贸易部门,这是汇率不完全传递的重要表现;(2)从估计结果看,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更接近于附加较大持续性升值冲击的钉住汇率制,且国际利率冲击不会直接影响国内经济;(3)国际产出冲击主要通过国际风险分担机制传导;(4)国际价格冲击主要通过LOP缺口的调整机制传导;(5)国际冲击在我国的传导表现出了与汇率完全传递条件下完全不同的特征,不仅在量上,在影响的方向上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次贷危机主要通过市场传导和资金传导影响中国股市下跌和银行亏损;通过贸易传导影响出口企业需求下降等.对此提出主要政策建议:1.中国金融体系开放应审慎有序地推进和进一步发展国际金融合作;2.应核心监管和控制金融衍生品市场曲风险;3.市场信心应是监管的重要内容;4.建立和完善股市的风险防范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国际价格水平差异的标准解释,巴拉萨—萨缪尔森(BS)效应依赖于国内劳动力同质假设和跨部门工资套利行为。本文提出了一个与之相对的"富人社区效应",可以在一国劳动力异质的条件下解释为什么富国的非贸易品价格较高。其直观解释是,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一个"富有居民"群体(比如高生产率的贸易品部门劳动者,或者全球贸易资源的所有者),而这个群体通过国际市场获得的硬通货总收入相对于该国总人口而言较高的话,其需求将抬高该国非贸易品价格。本文进而指出,关于BS效应的实证文献所广泛采用的两种基本统计检验,实际上无法区分BS效应与富人社区效应,这就对该领域相当一部分实证文献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此外,富人社区效应也有别于林德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SVAR的框架考察了紧缩性货币冲击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传导及其差异性效果。研究发现,紧缩性货币冲击导致贸易部门产出的下降快于、且在早期大于非贸易部门产出的下降。贸易部门对货币冲击的响应更加敏感。同时发现了Sims(1992)所说的"汇率和价格之谜"现象。针对汇率渠道的反事实实验表明,汇率渠道受到货币政策变量和非货币政策变量的不对称性影响。紧缩性货币政策变量使得汇率升值,产出下降;而非货币政策变量则使得汇率贬值,产出上升。汇率渠道的净效应对两个部门的产出下降起抵消作用。分析印证了Sims(1992)对"汇率和价格之谜"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6,(1):187-192
<正>近年来,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1,基于两者的经济周期波动和危机形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与宏观经济周期研究中的新兴热点。其中,金融摩擦、金融冲击、金融中介及与这些因素紧密联系的货币信贷政策已成为本次危机后热点中的热点。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个新领域——金融经济周期理论(financial business cycle theory,简称FBC理论)。该理论将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冲击、金融摩擦、金  相似文献   

8.
美国房贷模式的改变是次贷危机的初始原因,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信用衍生品的创新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而融资杠杆使损失放大了N倍,进而辐射到了全球金融系统。在国际和国内经济的急剧变化下,中国经济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中国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严格控制信用评级部门的评级标准及信贷政策,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加强应对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双重金融摩擦、企业目标转换与中国经济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一个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首次将企业目标转换和双重金融摩擦因素融合为统一研究框架,并以此考察经济周期波动中信贷的需求和供给因素,进而分析双重金融摩擦因素在塑造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中的作用。研究表明:(1)当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家庭间均存在金融摩擦时,顺周期的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均会导致逆周期的企业外部融资溢价,对投资和产出产生双重加速效应,而缓解金融摩擦能够减弱上述加速效应进而有助于经济波动的平稳化;(2)由于家庭资产主要采取储蓄方式并且企业自有资金起到平滑信贷波动作用,信贷供给端摩擦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需求端摩擦要弱;(3)企业目标转换通过经济结构渠道对金融摩擦的加速效应起到增强或弱化效果。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应加强对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周期性的关注,平抑由双重金融摩擦所带来的经济波动;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国有企业非经济目标需要依据经济周期波动状况把握适度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期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经济的供给面,即生产率的变化,这一思想体现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模型中。文章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理论出发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然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表示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通过差分回归模型和协整检验来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两部门间生产率差异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结论。在1980~2004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与中国两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变化趋势基本相符: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高幅度大时,人民币趋向于贬值;而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高幅度大时,人民币实际汇率趋向于升值。  相似文献   

11.
外需失速将削弱经济中可贸易品的需求,减缓主要生产可贸易品的制造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从而降低整个经济的生产率,这已成为近年来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国际经验来看,成功的后发追赶经济体在追赶过程中都面临着本币实际汇率的大幅升值,与之伴随着的是外需增速的大幅下降;从国内来看,近年来要素成本一直在不断攀升.这些都预示着未来外需和可贸易部门的较慢增长将成为常态.在我国投资率高企的情况下,寻求替代可贸易品生产部门需求的努力可能将导致较高的通胀压力,只有努力提高非贸易品生产部门的效率才是保持适当经济增速、抵御通货膨胀压力的正确做法.  相似文献   

12.
汇率是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相对价格,人民币升值会引导更多资源流向非贸易品部门,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改善我国目前相对失衡的经济结构,缓解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现象。本文从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出发,探讨汇率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和渠道,然后基于我国1997—2010年的季度数据,运用VAR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方法,对实际有效汇率和第二、三产业比重,外商直接投资额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显著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加剧了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因此,需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人民币汇率在调整产业结构、纠正内外失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宏观经济数据,实证分析银行信贷扩张对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信贷扩张时,国有部门投资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非国有部门投资的上升幅度,表明金融摩擦存在部门异质性。本文建立一个包含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及金融摩擦存在部门异质性的RBC模型,研究金融摩擦异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总产出和总消费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稳态时,金融摩擦异质性造成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为0.987%—2.577%,总产出损失为1.971%—4.685%,总消费损失为2.188%—5.2%。当经济面临宽松的货币冲击时,金融摩擦异质性可以解释国有部门相对于非国有部门的显著扩张。在动态经济中,金融摩擦异质性加剧了资源错配程度,造成了额外的配置效率损失和产出损失,分析结果表明额外的损失是重要的。此外,金融摩擦异质性削弱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政府通过供给侧改革缓解非国有部门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配置效率,提高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加社会总福利。  相似文献   

14.
“双碳”背景下,通过金融手段抑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类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绿色声誉,是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以2007年《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政策文件为外生冲击,利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分析了绿色信贷政策对我国污染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绿色信贷政策抑制了重污染企业出口规模扩张;绿色信贷政策通过“遵循成本”机制,降低企业要素的边际产出,抑制了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张;纳入融资约束的三重差分模型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对高融资约束企业出口规模的抑制作用更大;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对金融市场化程度低地区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出口规模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研究为绿色金融政策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汇率低估导致中国产业结构扭曲和内外部失衡是有关人民币汇率的政策争论中的一个常见观点。本文利用一个贸易品/非贸易品两部门模型讨论了技术进步条件下工资和汇率的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扭曲的主要症结在于工资抑制,而非人民币汇率低估。在工资外生的情况下,贸易品部门相对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会造成通货紧缩、贸易顺差和货币升值压力;提高工资在降低贸易顺差、缓解货币升值压力的同时,不一定会引发通货膨胀,并且对实际产出影响甚微。因此解决中国经济失衡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重估汇率,而在于改善工资抑制的条件,比如破除行政垄断、保护劳工权益、提高劳工待遇、推进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等等。  相似文献   

16.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大幅贬值。欧元的贬值使欧元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增强了竞争力,赢得了出口优势;另一方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和减少的居民收入使欧元区国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持续低迷。与欧元区具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则因本币升值和需求减少使出口处于被动地位,经济增长受到影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通过贸易中的价格机制和收入机制把危机传导至世界各国,国际贸易成为欧洲主权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通过赋能传统金融使我国金融周期波动呈现新特征.本文通过构建嵌入知识信息和抵质押融资约束的多部门DSGE模型,考察知识信息冲击、资产偏好冲击以及抵质押率冲击对我国金融周期核心解释变量信贷和资产价格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抵质押机制放大了我国金融周期的波动;数字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的发展能够缓解抵质押机制的放大效应,进而达到熨平我国金融周期的效果;数字经济对于资产价格膨胀的熨平作用较信贷扩张显著。因此,我国金融体系应实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持续提升数字化水平,同时平衡好数字化水平提升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冲击、金融摩擦、金融中介)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发达经济的研究结论指出,金融冲击对经济总体波动的贡献已经超过50%,超越实际冲击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波动诱因。在此背景下,宏观经济周期理论正发生一场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发展所经历的重大变革,这是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新发展,被称之为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理论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在2008年全球危机之后获得重大突破。该理论将金融中介部门(银行)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嵌入到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中,将金融市场因素纳入到整体经济框架进行研究。近年来,该方法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且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巨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本轮危机中金融市场的信用和流动性瞬间发生逆转,危机冲击遍及整个银行系统、金融市场和实体.在危机中,市场参与者以顺周期方式行事,通过各种渠道放大了冲击,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效应造成市场和监管失灵.巴塞尔资本协议III引入一系列措施,使银行对顺周期动因更有弹性.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银行体系成为冲击的吸收者,而不是金融系统以及更广泛的经济风险的传导者.  相似文献   

20.
由贸易和金融渠道传导的外部冲击会对国内产出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且影响程度取决于国内经济增长依赖外部需求的程度,对外依存部门的周期性程度,以及金融发展对外部储蓄的依赖程度。同时,金融部门的开放程度、资产负债组合、由资本流动的骤然变化引起的波动,对货币当局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以印度为例,解释了在当前状况下货币政策对国际经济变化反应越发敏感的原因,以及外部因素对货币管理带来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