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生态型土地整理实证分析——以日本家根合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地整理中重视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要求之一,日本生态型土地整理在达到经济性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我国土地整理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在综述生态型土地整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日本生态型土地整理的内涵、目标和效果,并以日本家根合地区土地整理为例,分析其生态水系建设以及与生态型土地整理相关的公众参与活动,认为要做好生态型土地整理,可以借鉴日本经验,在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国外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发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土地整理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采用了一些不适当的技术措施而引发生态问题,从而损害了土地整理的可持续性,这已成为制约土地整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国外土地整理正朝向综合化、生态化、规范化、科技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国外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探讨了我国土地整理的目标定位、景观生态保护问题、法律保障、融资方式、公众参与和相关技术,并从土地整理应尽可能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性能、降低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保证组织活动的经济可行性以及使公众接受并积极参与四个方面建立了我国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互动性逐渐增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民主管理"的政策目标,借鉴德国乡村土地整理规划经验,提出了我国乡村土地整理规划中引入公众参与的含义及必要性,并以笔者参与的一个中德合作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介绍了公众参与在乡村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初步成果.最后得出公众参与对我国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分析土地整理运行机制和评价我国现行土地整理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土地整理意识不强、规划设计不到位、缺乏公众参与、产权与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问题与不足,提出我国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接着分别从设计科学化、融资多元化、开发专业化、利用高效化与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高效性、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典范性、区域农业发展的引导性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的内容体系和基本特征。据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创建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运作的市场机制、建立土地整理成果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健全土地整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公平性、经济性等原则,应该从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完善法律、建立参与组织、理顺程序、监督落实等方面着手,建立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框架。同时应该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多数土地整理项目主要目标是增加耕地面积,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因此,探讨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建立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多数土地整理项目主要目标是增加耕地面积,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因此,探讨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建立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地整理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整理是一项旨在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利国利民的活动。然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农地整理的目标多侧重增加耕地面积以及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但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一目标重视不够,也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农地整理生态绩效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不利于土地经济和土地生态的均衡发展。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比较全面地思考。  相似文献   

9.
试论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开发整理是人类为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提高已利用土地的产出水平而对土地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土地开发整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因此要统筹兼顾,综合论证,科学决策,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地不同于一般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它的主要受益者、使用者、欣赏者是普通公众,但目前的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关评估一般直接借鉴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专家评估方法和体系,忽视了公众参与评估的环节。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公众咨询法、频度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中的公众重要度进行了跨地域、超大样本的探索研究,并针对城市绿地植物的负面效应评估进行了实证应用探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岩溶山地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岩溶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环境,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其自身的土地资源特点、生态特点和社会特点。文章以此为基础,提出岩溶山地土地整理的原则、思路,认为岩溶山地的土地整理应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阶梯式还林退耕和辐射式生态重建、实行土地双轨制、直接对农户投资着手等,提出不同空间尺度如县市、乡镇、村组、农户土地整理的具体模式。非耕地资源开发是岩溶山地土地整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以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区域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经济评价模型,并以南京市土地整理为例,评价了南京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取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土地整理引起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也必然引起区域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逆向的。合理开发利用各类土地资源,适当增加和保护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地类,补充一定生态用地,应成为当前土地整理过程中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7,(8)
多年来,山西在开采煤炭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于生态环境破坏如何修复、如何治理,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从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公众参与三方面,剖析了当前山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十分必要.借鉴国外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经验,发现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存在许多不足,建议改进相关法律制度,希望完善我国在此领域的立法,推进政府的管理,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生态环境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失衡,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环保设施建设不足降低了环境质量等等。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加强城镇化进程的生态文化建设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吉林西部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是充分利用后备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变化,可结合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的层次结构和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对土地整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结合项目区实际,从开发整理理念、投资结构、公众参与、项目区与背景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开发整理的障碍因素,提出土地开发整理长期效益提升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江西省公众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时的参与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居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关注程度依次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江西的品牌影响力、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江西的旅游资源水平。由于不同的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利益角度不同,因此"务实"和"人本"是该机制建立的前提,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效培养,宣传途径的首选是电视和网络,参与途径可选择公开政府信息、微博、媒体热线。此外,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探究性因子分析,有效参与机制建立的四个关键因子分别为:政府耦合因子、信息平台因子、公众自身素质因子和议事协调因子。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和生态型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型产业集群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比较,以及对生态型产业集群内部结构的分析,明晰了生态型产业集群的生态服务功能内容,确定了其评价方法,初步构建了其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等绝对指标和生态经济价值比等相对指标,并确定了计算方法、相关二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没有明确的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空白,为分析生态型产业集群的生态经济效益提供了定量化的工具,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不够深入,使得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面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常常处于尴尬境地。新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涉及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探讨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不失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新尝试。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不足及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方法,展望了该方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举措。因此,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完善生态利益表达机制;要引导公众发挥主体意识,参与生产过程各环节;要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提高生态治理能力;要培育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公众多方位、多领域、多渠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公众合力,最终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