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西部业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私人资本在西部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拉动内需、实现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BOT"投融资方式的应用无疑是上上之选.  相似文献   

2.
人口、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一直是国内外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西部地区正在日渐突出,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隐患,如何协调西部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西部地区迫在眉睫的问题。文章即立足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环境现状,对西部人口、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协调西部地区人口、环境、经济的对策,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燕 《经济论坛》2004,(5):28-29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无疑会带动西部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资源与环境问题是西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峻制约。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们迫切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尺码度量今日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白晓梅 《经济师》2009,(12):29-31
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在的蕴涵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文章从我国西部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出发,论证了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农业灾害的特点及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爱平 《经济地理》2001,21(1):19-22,46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各种农业灾害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历来是制约西部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西部农业灾害的特点和自然与人为成因的基础上,从维护整个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农业减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推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的四个基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区域经济战略的一次大转移;西部经济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西部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在于要树立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识,以人为本的发展意识和全球家园意识这四个基本意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广大贫困农村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过快增长的人口及其较低的文化素质、严重的贫困-人口-环境恶性循环等原因,不仅其经济、社会发展极端落后,而且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无法协调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使西部地区的广大贫困农村走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来说,其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并且组成也较为复杂,这样导致了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同时西部地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西部生态经济的建设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保证社会物质资料的顺利生产,同时也要做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简单分析西部经济建设的利弊条件,并提出几点有效建议,帮助西部生态经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芳 《经济问题》2005,(7):73-75
西部开发,生态先行,环境立法更要先行。加强地方环境保护立法是西部法制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地方环境保护立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立法确立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资源价格合理化、加强资源核算、建立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西部大开发中环境地方法制建设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以保障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林丽 《经济师》2004,(11):132-133
文章通过对西部环境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后 ,提出西部可持续发展过程应遵循的环境法律原则 ,以期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绿色税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绿色税收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西部地区目前在生态保护和城市环境方面遇到的问题,分析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有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和不足之处,提出应建立完善的绿色税制,发挥绿色税收在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西部开发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目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发展 ,农业生产连续五年获得好收成 ,农民收入增加 ,农村社会稳定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但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和自然差异很大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早已形成。虽然 ,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西部地区和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在总体上是高速发展的 ,不存在绝对缓慢问题。但是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改革开放前 ,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农民…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①经济总量不平衡性和环境问题已相当严峻,并影响到发展的可持续性。该文从总量经济出发,分析导致东、中、西部地区总量经济差异的原因在于三次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三次产业结构差异的原因在于各行业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得出是由于产业(行业)结构不同导致了三大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差异;并构建了包含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等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东、中、西部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提出了实现产业合理布局与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赵会朋  赵江涛 《时代经贸》2011,(16):105-106
现阶段,我国提倡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反对机械论自然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摆脱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道路,形成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发展模式,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全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资源环境经济(REE)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西部地区为对象,构建了西部地区REE系统联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于模糊理论的评价模型,并对西部地区REE系统的运行状况从时间和空间演化上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张冉 《经济师》2000,(8):136-13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在坚持实事求是同时又敢于开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对于实现我国经济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以及我国经济协调且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实行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 ,提高西部人民生活水平 ,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对增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世纪之交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自然成为此次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们讨论的焦点 ,并列为我国“十五”经济建设以及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一、纵横西部大开发从历史角度来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 ,我国生产力布…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部地区劳动整体素质偏低,人才队伍状况与经济建设的实际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把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向优先发展教育激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倾斜,防止借西部大开发之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轰而上,行“西部大开挖”之实。  相似文献   

18.
傅京燕 《当代财经》2006,(6):102-106
中国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资源的优化,更要避免环境污染从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本文从南北贸易模式的角度剖析了环境成本转移说及其影响,为我国西部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上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化质量测评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质量测评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以此对我国30个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质量的量化分析上,我国城市化质量整体偏低;在城市化质量的空间差异上,我国城市化质量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研究认为.中国城市化必须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相协调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当前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甘肃省资源环境禀赋的现状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解读了甘肃省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资源环境恶化对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水平,并进一步提出了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促进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