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森林旅游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耦合"这一物理学的用语来解释森林旅游活动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关联性,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它们的"耦合器"--共同的理论基础.森林是地球陆地的主要生态系统,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屏障,是森林旅游、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共同的物质基础.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森林资源的利用结构,由单一的实物利用方式转变为多元利用,如森林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方式,从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并达成文明范式的转型--生态文明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森林旅游与江西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江西省森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出发,指出森林资源生态需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森林旅游业成为世界的潮流和发展方向的21世纪,把森林旅游培育成江西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林业产业体系,将有利于社区林业的形成、发展和开拓,有利于林区职工的就业、分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实现江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浙江省临安市、安吉县的森林资源管理“双赢”模式的形成与内容,分析总结出两县、市塑造森林资源管理“双赢”的模式有许多经验,主要包括: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严格进行环境管理;合理处理产业发展与森林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文章提出了进一步理顺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构建森林资源经营的权益分配体系、建立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制度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森林资源与林地应当可持续地管理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林业的核心和基础。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的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5.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森林资源与林地应当可持续地管理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林业的核心和基础。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的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20,(1)
森林不仅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支撑着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价值。对森林资源实施用途管制,对于引导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森林资源用途管制存在森林资源用途登记缺失,林业规划强制力不足,用途转用机制不规范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完善森林资源用途管制,应当建立森林资源用途登记制度,赋予林业长远规划强制力,严格用途转用和加大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7.
森林是一种再生性资源,如何利用森林的特点,按自然规律科学经营森林,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林业人面对的重要历史使命。为此,我们林业人要始终按照这个目标不断实验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离不开农户的积极参与,农户作为集体林区林地的重要经营主体,分析其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林业经营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对揭示异质性农户参与意愿的行为动机、促进集体林资源的盘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福建省三明市和南平市580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DEMATEL-ISM模型,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业态,分析风险态度、森林资源管制对农户林业经营行为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森林资源管制、风险态度、家庭禀赋特征是显著影响农户林业经营行为的关键因素。其中,林地总面积、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经营森林旅游/农家乐、林业经营培训为表层因素,家庭禀赋、风险态度为深层次因素,森林资源管制为直接根源因素。  相似文献   

9.
森林是一种再生性资源,如何利用森林的特点,按自然规律科学经营森林,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林业人面对的重要历史使命。为此,我们林业人要始终按照这个目标不断实验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一、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1.森林资源在过去50多年的开发利用中,偏重于以采伐木材为主,形成了当前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分布不均的被动局面。致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虽然近几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但在生态体系建设方面,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森林可采蓄积锐减,林分质量下降,森林结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志才 《经济地理》2005,25(3):411-413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生态环境问题,指出它所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效益性是引起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实质:外部不经济性,最后提出了解决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四条措施:科学调节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外部效益内部化、资源环境产业化、景区环境法规化。  相似文献   

12.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2):223-242
Tourism is viewed in many industrial nations a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ay to revitalize distressed rural economie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forest regions of Dalarna and interior Maine, hopes are pinned on nature-based tourism, with the presumption that natural capital is underutiliz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and pitfalls of nature tourism as a basis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regions where most land is held privately but quasi-open access for recreation has been either a right (Dalarna) or a customary entitlement (Maine). The paper applies theories of common pool resources and impure public goods to show that both property regimes are mal-adapted for sustainable nature tourism. Limited exclusion combined with rivalness in land uses mis-aligns incentives facing landowners, tourists, and recreation businesses. Short-term effects include congestion, reduced economic opportunity, and depressed production of non-recreational goods. Longer-term effects includ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weak incentives for value-added invest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is further impeded by a scale mis-match between small ownerships and large efficient recreation management units.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sustainable nature tourism faces four land use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遵循相关性原则,在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现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提出了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坚定不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进行土地生态经济规划等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为协调该区土地资源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为制订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田甜 《经济研究导刊》2014,(27):248-249
通过介绍现今旅游者对森林旅游的需求情况和该旅游发展现状以及新疆特色森林旅游资源概况,运用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和口头调查等方式对新疆不同地区(北疆、南疆、东疆)森林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对比分析,并对该地旅游资源作出相应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森林旅游业存在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是该地具有开发特色森林旅游资源的潜力,并提出突出原始性和自然性、要加大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的引进工作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对策,研究宗旨是在为新疆森林旅游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相利  臧淑英 《经济地理》2006,26(6):1071-1075
森林生态旅游是国际上持续的热点旅游形式,对于林区而言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也是其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的重要方式。伊春市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林业专业化资源型城市,其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的社会背景与经济基础条件良好、旅游行业发展也初具规模,又恰逢城市产业的转型时期,旅游业被列为城市发展的五大支柱性接续产业来重点发展,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振兴重要举措的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承担起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重任,推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采取“一个主题与二个基点、三个结合与四个原则、五个系列”的发展战略以全面实现伊春森林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施环境成本内在化与森林旅游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森林旅游近年来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但一些森林生态问题随之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环境管理不力。本文试图从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入手,对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探讨。文中分析了森林旅游环境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提出了4种核算方法,即森林环境效果评价法、损失功能模型、随机评估法和相关分析法;并指出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目的是进行森林环境补偿。文章认为只有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才能获得森林生态景观的永续存在和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国忠  张春丽 《经济地理》2005,25(5):724-727
文章从海洋旅游资源、海洋旅游产品以及海洋旅游市场状态三方面对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在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围海洋旅游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理论及海洋旅游发展的专题理论研究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评述。对我国海洋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展望,认为我国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应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以“生态性”为发展方向;通过区域间资源的整合进行区域合作,积极向国际通用的国家公园靠拢,建立我国海洋国家公园;注重开发多样化、深层次海洋旅游产品;发展新的海洋旅游业态,使之成为地方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台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和保护上还不够深入有效。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台州应积极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以求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基于生态文明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发展生态旅游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生态旅游发展的形式多样,开发潜力巨大。为推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开展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改革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旅游业在过去20年里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等问题.本文应用生态文明观,对如何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