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基于协调电力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视角,考察了当前以行政监管为主的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对电力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中所承担的责任问题.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排污费收入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却不利于电力产业发展,而政府污染治理补助有利于促进电力产业发展,因而,政府增加排污费收入的同时增加环境污染治理补助是协调电力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2.
余亮 《技术经济》2019,38(3):97-104
基于2010—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公众参与对水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和噪声环境治理的效果,以及在这四类环境污染下公众参与对政府环境规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不同类型环境污染的感受不同,导致公众在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公众对水环境、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环境污染治理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其原因在于上述类型环境污染对公众造成的直观感受较深,短期内对健康威胁较大;而公众对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效果不显著,其可能原因是公众对中轻度大气污染的直观感受不深刻,短期内健康未受到大气污染的明显影响;公众参与对我国政府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3.
收入、收入不均与健康:城乡差异和职业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齐良书 《经济研究》2006,41(11):16-26
本文使用来自中国9个省的微观面板数据,检验了居民自评健康与家庭人均收入和社区内收入不均之间的相关关系。考虑到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特征,本文将农村样本和城镇样本分开处理;考虑到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计量方程中引入了代表职业地位的变量及其与收入和收入不均的交互项。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收入、收入不均与健康关系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是:收入与健康的关系、收入不均与健康的关系都存在城乡差异和职业差异,这说明在收入、收入不均与健康的关系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十分重要。要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主要是农村居民和生活在城镇的农民的医疗保障,同时要设法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本,并逐步取消各种造成城乡分割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加剧环境污染;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不仅城乡收入差距显著,而且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具体从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收入差距两个视角来分析我国收入差距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促进我国环境污染的加剧.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时代,非标准就业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中盛行。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了环境污染对标准就业与非标准就业健康差异的影响、机制及区域和年份异质性。研究发现:环境污染显著降低了个体健康状况改善的概率,与标准就业相比,环境污染对非标准就业健康损害风险更大。健康差异分解结果表明,标准就业健康状况优于非标准就业,两群体健康差异主要是由可观测的特征差异造成的,其中,环境污染显著扩大了健康差异,对健康差异贡献度为7.87%。健康差异的污染分化机制分析表明,个体收入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健康损害风险存在正向调整机制,收入增长会抵消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恶化,然而超时工作会加重环境污染的健康损害风险。异质性回归结果显示,环境污染的健康损害风险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加强趋势,且环境污染对健康差异贡献度越来越大,而随年份增加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这会阻碍经济发展,例如扩大收入差距等。空气污染与收入差距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会带来内生性问题,但现存有关空气污染与收入差距的研究较少关注其内生性,这可能造成估计结果的偏误。因此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6年地级市PM2.5面板数据,选择较能反映中国收入差距的城乡收入比作为被解释变量,以逆温作为工具变量,对雾霾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进行了再检验,并进一步使用中国居民家庭收入调查的个体数据,从健康人力资本角度分析雾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雾霾显著地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城镇居民健康人力资本受雾霾负向影响的程度显著低于农村居民,同时城镇居民健康人力资本对收入影响作用也明显低于农村居民,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基于以上研究,同时考虑到收入差距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必须加大雾霾的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将公共支出结构对环境质量的综合效应分解为六个部分:技术效应、消费者偏好效应、经济规模效应、要素替代效应、预算效应和收入管制效应。理论分析发现,如果技术效应、消费者偏好效应收入和管制效应占主导地位,提高非经济性公共支出将改善地区环境质量。进一步基于地市一级的经验数据,文章检验了非经济性公共支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提高非经济性公共支出显著减少了污染排放、改善了环境质量,并且该影响效应具有持续性。一个具体传导机制是:在技术、消费偏好和收入管制效应压力下,企业、政府和社会增加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污染治理力度的增强提高了环境质量。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的支出重点应该转向教育、科技等社会性服务领域,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妇女环保运动,主要治理化学污染、核污染等环境污染,追求健康、清洁、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美国妇女充当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9.
强化法治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环境法律法规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本文利用中国2007年开始在中级人民法院设立环保法庭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283个地级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环保司法强化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环保法庭有效降低了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法治强化能够促进环境污染治理。第二,环保法庭的污染治理效应受到环保法庭的组织效率和该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的影响;相比于环保合议庭,环保审判庭的减排效应更加明显,实际运行良好的环保法庭更能够促进环境污染治理。第三,在作用机制上,设立环保法庭能够有效改善地区环境污染纠纷司法处理水平,提升政府环境行政处罚和公众环保参与度;在居民司法维权、公众环保参与和政府环境监管程度越高的地区,法治强化的污染治理效应更加明显。本文的结论意味着,在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加强环境司法的能力建设和法治水平,实现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有法可依"与"有法必依"的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地下经济与收入不公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健  朱建武 《经济纵横》2001,(11):16-19
地下经济膨胀和收入不公加剧是转型经济国家面临的两大问题。地下经济和收入不公存在正相关关系 ,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正相关关系给我国治理收入不公以启示 :治理收入不公 ,不但要有经济手段 ,还要建立健全的法制 ,遏制地下经济的发展。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法制 ,加强税收征管 ,打击地下经济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和类似于税收再分配的分解方法,将卫生筹资的再分配效应分为三部分:累进效应、水平平等效应和再排序效应。卫生筹资增加了收入不平等,表现出了亲富人的再分配,主要原因在于水平不平等和再排序效应,如果相同收入的人群进行相同的卫生支付,再分配效应将会降低64%,另一原因在于卫生筹资系统的累退性。在同为从穷人到富人的再分配中,农村卫生筹资亲富人的再分配程度高于城市;农村卫生筹资的累退程度大于城市;农村卫生筹资的水平不平等小于城市。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1—2017年A股上市制造企业数据,探究了普通职工收入分配不公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通职工收入分配不公平明显制约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本劳动比弱化了普通职工收入分配不公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相对于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更易受到普通职工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影响;普通职工收入分配不公平通过影响技术水平和管理成本的方式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回到G-Z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揭示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宏观数据对金融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在长期,经济增长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产生了负面效应;而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这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恰好相反,却验证了Galor和Zeira(1993)提出的金融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线性负相关假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并不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其真正原因可能在于现行经济增长模式。该研究结论将对我国下一步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及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区域收入不均等的实证分析——基于泰尔指数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霞  武建 《技术经济》2011,30(8):79-82
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1999—2008年山西省区域收入不均等情况,对区域收入差距中的城乡收入差距及晋南、晋中、晋北三大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占区域收入不均等的80%以上,城市和农村内部的差距所占比例不足20%;三大地区间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山西省总的区域收入不均等的贡献约为60%,剩下的40%则归因于三大地区各自内部的收入差距。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三大地区内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a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fairness of an income tax system when portioning the population into heterogeneous socio‐economic groups is proposed. The equitable tax system is defined by the three axioms given by Kakwani and Lambert in 1998 and, as they suggest, inequity is evaluated by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 of the tax associated with axiom violations.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axiom violations among household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groups, we improve the Kakwani and Lambert analysis, which is able to detect only the existence of overall inequities. We propose a method that allows for evalu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group to the overall inequity. Moreover, the adopted method enables disentangling the directions of violations. The obtained results allow us to judge how axiom violations discriminate among groups in their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An application to the 2010 Italian income tax reveals that inequities disproportionately penalize the household typologies. More precisely, unfairness affects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more severely than the other household groups.  相似文献   

16.
彭海艳 《经济经纬》2008,(3):125-128
本文以2007年我国中部地区某市工资收入和纳税情况为样本,采用修正的AJL分解法,对工资薪金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分解,揭示了税收再分配效应的损失,为改革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提供了现实依据。结果表明:工资薪金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损失为2.7%,其中水平不平等效应和再排序效应产生的损失分别为0.18%和2.51%;群体内再排序效应、群体间再排序效应以及AJL再排序效应占再排序效应的比重分别为70.55%、1.11%和28.33%。虽然该市工资薪金所得税再分配效应的损失相对较小,但从全国范围的个人所得税来看,可以预期税收再分配效应损失是较大的。  相似文献   

17.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6(3):513-53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ink between the health indicato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for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 widely disper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ctrum. While environment and income are seen to have an inverted-U shaped relationship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hypothesis), it is also well established that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re positively related. Our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and income. In the early phases of income growth, the gains in health and the losses 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uld cancel each other out and this challenges the idea that as incomes increase health would always improve. To empirically analyse these issues, we estimate a two-stage least squares model that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income and the environment on health status, with environment being an endogenous variabl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al stress variabl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health status. At the same tim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levels are shown to vary positively with health status variables. We find that the health gains obtained through improved incomes can be negated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if the indirect effect of income acting via the environment is ignored. Research findings in this regard would be a useful policy instrument towards maximising both th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gains that come with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We analyse the impact of optional deductibles, private supplementary health insurance and income on the demand for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measured as the number of physician visits with data from the German Socio-Economic Panel (SOEP). With a set of newly available variables for the years 2002, 2004 and 2006 that measure individual health more accurately and including risk-attitudes towards health we find that possible endogeneity of the insurance choice is not a problem. A latent class approach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panel structure of the data reveals that especially individuals who have few doctor visits, the low users, respond strongest to insurance status and income. In this group we find that more insurance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physician visits and there is a pro-rich inequity in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No such effects are found for the high users.  相似文献   

19.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经勇 《经济经纬》2004,(6):112-11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与城乡二元结构相联系的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不公,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税制和城乡平等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人口流动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机制,实现城乡环境统筹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效应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全面分析人口流动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人口流动对于环境污染防治呈现出正向作用,我国整体上已经跨过了人口流入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倒"U"型拐点,但是在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产业结构和政府管制水平都对环境污染治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论文建议从加快城镇化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政府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三方面进行完善,在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前提下提升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