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开国  应千伟  钟畅 《金融研究》2016,432(6):193-206
本文从中国上市公司违规频率的角度,直接研究媒体监督能否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并挖掘其影响机制,同时详尽分析媒体监督对违规频率不同的公司的治理效果之差异,发掘出媒体监督治理作用的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媒体监督能够显著降低公司违规的频率,说明媒体监督确实可以起到外部治理的作用。进一步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对于越是频繁违规的公司,媒体监督的治理效果越明显。另外还发现,媒体监督的治理效果逐年上升,说明我国媒体对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作用日益增强。最后本文还发现,媒体监督对公司治理产生作用的机制以行政介入机制为主而非声誉机制。  相似文献   

2.
邵新建  何明燕  江萍  薛熠  廖静池 《金融研究》2015,423(9):190-206
本文研究了拟上市公司通过专门针对媒体的公关活动影响其证券发行定价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公司可以通过投入媒体公关费用来增加媒体对于该公司的新闻报道量,这些报道在性质上属于正面的广告宣传,而正面新闻能够显著提高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关注程度和乐观情绪;乐观情绪越强,则参与证券发行的投资者人数越多,需求量越大,进而导致证券发行价格的上调幅度越大。但是在长期内,当证券交易价格逐渐回归于实际价值时,发行前关注度越高的证券,其长期回报率越低。本文的研究意味着新闻媒体在证券发行中的宣传推介功能与其公司外部治理人的身份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9—2011年我国A股市场变更审计师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媒体监督这一外部环境机制方面探寻影响审计师变更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考察了地方政府质量在影响媒体治理效应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1)来自媒体的负面报道会促使上市公司更换高质量的审计师;(2)政府质量会显著影响媒体的监督治理效力,在地方政府质量较低的地区,媒体监督对上市公司变更高质量审计师行为的影响被大大削弱。本文尝试从外部治理机制的视角提出对审计师变更现象的理论新解释,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媒体的监督治理机制和政府质量在公司治理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媒体监督、内部控制质量与管理层代理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的角度,研究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质量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代理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质量具有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的作用;不同性质的媒体报道对不同产权背景下企业的监督治理作用不同;同时,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质量具有互补关系,二者的整合治理能更有效地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保护相关者利益。  相似文献   

5.
媒体报道、制度环境与股价崩盘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2004-201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观察数据,实证检验了媒体报道对公司未来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新闻媒体与制度环境两种外部治理机制间的交互影响关系。结果发现:(1)媒体对上市公司的频繁报道显著降低了公司股价未来崩盘的风险,发挥了积极的信息中介和公共监督作用。(2)上市公司所在省市的制度环境越不完善,公司股价未来崩盘的风险显著越高,同时媒体报道对股价崩盘风险的积极影响显著越强,表明媒体报道是弥补中国新兴市场经济正式制度不足的一种重要治理机制安排。  相似文献   

6.
媒体作为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对降低代理成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10年时存续期在5年及以上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为研究样本,借助于样本公司2010年到2014年的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媒体监督在我国保险公司治理中的功能。研究发现,媒体监督能够显著降低保险公司的代理成本,对于信息透明度低的公司效果更为显著;媒体监督与董事会各治理机制呈显著的互补关系,即媒体监督能够强化和激活董事会各治理机制,董事会各治理机制的合理配置也能够促进媒体监督职能的发挥。研究表明媒体监督在保险业具有重要的治理职能,完善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应将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并重,并关注内外部治理机制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2014—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慈善捐赠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及企业自媒体信息披露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实证发现: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规模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显著正相关,而企业自媒体信息披露抑制了高管以慈善捐赠为幌子的超额在职消费行为。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效力较强和内部控制环境较好的企业中,自媒体信息披露对慈善捐赠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正相关关系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本文丰富了慈善捐赠与高管代理行为领域的研究,也为企业运用自媒体信息披露加强公司治理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同时也为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自媒体信息的辨别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8.
帅正华 《南方金融》2022,(10):47-62
本文选取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股价崩盘风险的微观视角为切入点,实证检验上市公司ESG表现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在不同内部治理、外部监督和投资者情绪情形下两者关系的差异性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上市公司ESG表现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发挥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较弱、投资者情绪高涨的情形下,ESG表现促进资本市场稳定的效应更强,表明加强上市公司ESG能力建设,能够在上市公司面临较差内外部环境时发挥抑制风险冲击的关键作用;第三,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上市公司ESG表现可从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非效率投资、缓解代理冲突等途径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有必要完善国内企业ESG配套制度安排,引导和推动上市公司加强ESG实践、改善ESG表现;充分发挥公司内部治理和审计监督、媒体监督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强化推动上市公司规范ESG信息披露行为的合力,为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打好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9.
计方  刘星 《财政研究》2011,(3):69-72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非效率投资视角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发挥积极股东的监督作用,其持股比率与公司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程度显著负相关;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监督与抑制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0.
徐华  李思荟 《保险研究》2013,(12):13-13
保险公司经理人的风险承担行为受到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的双重约束,两者可能存在“替代效应”或“促进效应”,不同的关系可能对保险公司风险承担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选取我国18家产险公司2005~2011年的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实证检验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对产险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产险公司的风险分为杠杆风险、承保风险和投资风险。研究发现:外部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内部治理,发挥着对产险公司杠杆风险的监督作用,两者存在“替代”关系;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都能够同时有效抑制产险公司承保风险的提高,两者存在“互补”的关系;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与投资风险的改变均不显著,两者之间没有发现“替代”或“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汪昌云  武佳薇 《金融研究》2015,423(9):174-189
本文利用IPO公司在上市前不同时间段内主流财经媒体报道中的正负面词汇数据,构建了媒体语气这一度量公司层面投资者情绪的代理变量,从个股层面检验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率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正面媒体语气,负面媒体语气能够更好地解释IPO抑价率、首日换手率以及超募比例。具体而言,我们发现负面媒体语气与IPO抑价率、IPO超募资金比例以及承销商费用占比均显著负相关:负面语气每下降1%,IPO抑价率上升0.22%,超募资金比例提高0.13%,承销商费用占比上升1.44%。我们进一步发现发行公司和承销商有动机和激励通过媒体推介IPO公司,引导、煽动投资者情绪,从而厘清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作用于资产价格的渠道。本文最后验证了媒体语气作为投资者情绪代理变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时代金融》2019,(6):218-220
本文以2015-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分析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媒体监督在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即管理层权力越大,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第二,良好的媒介环境能够显著抑制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媒体监督具有公司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从企业内部微观治理和外部宏观环境视角出发,系统研究了终极所有权、金融市场化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效应,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一是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越高、两权分离度越低,则代理成本与信息不透明度越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越小;二是所处地区金融市场化水平越高,公司股价崩盘风险越低;三是金融市场化在终极所有权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效应,较高的金融市场化水平能够有效发挥外部治理作用,削弱了两权分离度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本文丰富并拓展了对终极所有权、金融市场化与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对我国公司治理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金融风险防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从刚  许荣 《金融研究》2020,480(6):188-206
公司治理机制被认为是影响公司违规的重要因素,然而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是否会影响公司违规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显著降低公司违规概率,符合监督效应假说。经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显著降低了公司违规倾向,显著增加了违规后被稽查的概率,并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第一类代理成本。对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监督职能做进一步分析发现:(1)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上市公司经营违规和领导人违规的监督效应更为显著,但对信息披露违规的治理作用并不显著;(2)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发挥的监督职能与股权属性和保险机构股东治理存在替代效应,与外部审计师治理和董事长CEO二职分离存在互补效应;(3)分组检验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公司违规的监督效应在外部监管环境较差或者公司内部信息透明度较高的情况下更加显著。本文既提供了保险合约通过公司治理渠道影响公司违规的证据,同时也表明保险机构通过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为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市场化的治理机制,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可能因其“监督激励效应”或“兜底效应”对公司的违约风险产生影响。基于沪深A股2003~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这一影响。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违约风险;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通过提升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和公司价值降低了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市场化程度低地区的上市公司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违约风险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本研究充实了对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治理职能的认识,丰富了抑制公司违约风险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邓路  刘欢  侯粲然 《金融研究》2020,481(7):172-189
本文以2007—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违约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金融资产持有量越多,企业的违约风险越低,金融资产配置的“蓄水池效应”显著;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金融资产配置导致的代理冲突显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抑制金融资产投资对违约风险的降低作用。政府规制也会有一定的公司治理作用,将产业政策纳入讨论发现:对于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来说,企业金融资产配置能够降低违约风险,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刺激管理层的短视投资行为,抑制政府规制的公司治理作用。进一步地,本文提出会计稳健性的提升是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降低违约风险的重要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动机和违约风险影响因素的讨论,能够为政府部门防范经济运行中的内在风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放松卖空约束的政策实施,运用双重差分法考量放松卖空约束对现金持有行为影响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结果显示:放松卖空约束增加了公司现金持有量,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现金持有的边际市场价值;按照公司内部代理成本分组来看,内部代理成本越大的公司,放松卖空约束的治理效果越明显;进一步检验中,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发现主要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性检验表明放松卖空约束通过抑制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增加了现金持有及其市场价值。结果表明:放松卖空约束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可以通过外部治理监督作用缓解公司内部代理问题,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  相似文献   

18.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从风险承担视角考察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研究发现,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引入多个大股东有利于加强对内部人的监督和制衡,促进企业提高风险承担水平;且其他大股东的监督能力越强,对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国企混改中引入国有、民营和外资性质的其他大股东,都能够优化公司治理机制;非国有大股东的相对持股比例越高,越能够促进国有上市公司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在不同类别、层级以及处于不同市场化进程的国企中,多个大股东的治理结构都提升了风险承担水平.研究丰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多个大股东股权治理领域文献,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了研究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和现金持有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沪深上市公司2004-2009年数据为基础,利用知情交易概率作为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代理变量,以高管持股比例作为公司治理代理变量,利用公司各种财务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发现信息不对称与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价值呈显著负相关,高管持股比例和现金持有价值显著正相关,支持自由现金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管理者越可能滥用现金,导致现金持有价值下降,而提高公司治理,加强投资者保护可以提高现金持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本文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无实际控制人会显著提升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机制分析表明,无实际控制人会加剧企业内部代理冲突,还会强化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降低企业预期偿还债务的能力,最终导致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治理的监督治理和金融环境的资源支持能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更高、外部审计质量更高和分析师跟踪人数更多,以及当地银行密度更高、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更高时,无实际控制人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提升作用更弱。本文不仅丰富了对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的研究,也为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