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是本土制造企业创新战略的必由之路。突破全球价值链研究的范式局限,文章基于全球创新链新范式、从“异质性”假设和二元关系视角,揭示“技术范式、技术差距和权力地位”等不同情境下,“解构类型、分工模式和空间结构”不同的异质性全球创新链治理,对本土制造企业技术能力溢出(“鱼”效应)和创新能力溢出(“渔”效应)的显著差异。采用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方法,对80个异质性全球创新链治理二元关系样本,进行组态视角复杂路径构型分析,揭示了全球创新链治理的异质性维度和所处情境特征影响“鱼/渔”效应的交互与匹配机制。研究结论对探索全球创新链研究新范式以及本土制造企业融入全球创新链的战略与策略决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国有企业来说,宏观职能的承担与企业效率的实现往往很难平衡,对于充分竞争的市场流通领域,通常更是如此。通过对国有流通企业“超市发”进行案例研究,文章归纳提炼出“国有体制”“民营机制”和“先进企业家意识”等构念,并发现在先进企业家意识的黏合作用下,国有流通企业通过实践“国有体制+民营机制”的模式,可以在兼顾宏观职能的同时实现充分的微观效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长期“外循环”发展模式导致中间品严重依赖进口,对于制造业产业集群,微观企业创新动力无法转化为集群整体创新合力。以集群内部“行业内企业间” 研究视角切入,采用“近邻效应”模型深入探求邻居企业进口中间品行为对群内同行企业创新传导路径,结论发现:邻居进口对同群企业创新影响存在“成本追逐效应” 和“ 质量竞争效应”,中间品进口质量高低影响企业模仿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质量竞争效应” 的创新溢出可通过一般贸易渠道、人力资本渠道与市场规模渠道实现;有为政府持续创新激励和市场化导向制度改革有助于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及创新“量质齐飞”。  相似文献   

4.
建立海外工业园、打造企业海外经营的“航母”,正成为本土企业构筑全球价值链的新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不确定性和非对称性异域经营环境的“航母”模式,具有节约交易成本、风险规避、快速学习、规模递增以及贸易便捷等多种优势。文章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例,分析了“航母”模式的资源基础、组织网络、运行机制和能力架构,形成“航母”的实体资源能力、与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协作能力以及“航母”平台与栖驻企业之间的边界决策能力。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航母”模式的“高集聚、本地化与合法性”三大动态构建路径与潜在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2007-2016年A股制造业公司的年度数据,研究股票市场错误定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错误定价影响企业创新的两种渠道中,直接的“迎合渠道”和间接的“融资渠道”均在我国存在,且以“迎合渠道”为主。文章发现的意义在于,在一定条件下高股价可能会促进企业创新,监管者可以利用股票市场高估的区间,促进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带动了许多实体零售企业投身于电子商务的创新实践,但也不乏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网络零售企业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积极涉足实体零售企业。文章试图解释企业进行不同战略选择的原因,采取“互联网+”或是“回归实体”的依据。在分析互联网对零售企业影响的基础上,文章建立了包括消费者与零售企业在内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消费者选择不同零售企业的依据,以及零售企业的应对之策。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在不同零售商店的相对支出比例取决于零售商店提供服务组合的相对效率。因此,基于“有限商圈”与“有限品类”的经营战略成为企业扩大销售收入的关键,现网络零售与实体零售战略选择本质上可以归纳为品类专业化与区域专业化之间的收益比较。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实体零售的上市公司数据,对全渠道商业模式创新如何影响实体零售经营绩效进行理论分析,运用实体零售开展全渠道商业模式创新时间的差异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实体零售全渠道商业模式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渠道商业模式创新显著促进实体零售经营绩效的提升。进一步的微观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全渠道商业模式创新对实体零售的市场价值、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我国监管部门大力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现状,文章系统梳理了不同类型行政处罚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手工整理的2008-2018年银行行政处罚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经验结果显示,“仅机构处罚”不能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双罚”可以有效抑制银行风险承担,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长期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双罚”对大银行、国有银行和全国性银行风险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减少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影子银行规模是“双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重要渠道。研究还发现,随着责任人处罚严厉程度的上升,“双罚”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效果越好。政策启示在于,加大责任人问责力度,整治影子银行乱象,是监管部门防范银行风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绿色信贷政策是基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下,对各类企业出台的具有绿色创新导向的政策,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投资结构和经营运行模式,具有较强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围绕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展开了相应的阐述分析。首先本文第一部分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展开阐述,解释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内涵,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目的以及在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而后本文第二部分对绿色信贷与企业投资效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对绿色信贷与企业的有效投资行为,绿色信贷与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绿色信贷与企业投资不足的行为展开了相应的探究。本文第三部分指出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具体影响,包括绿色信贷政策对资金供需双方的影响、绿色信贷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中介机制等多个方面,深入掌握绿色信贷政策与企业投资效率间的关系。最后本文第四部分提出了充分发挥绿色信贷政策价值,企业提高投资效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产业政策“五年规划”的变更构建双重差分与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政策扶持对企业“主观投资意愿”和“客观投资机会”的双重影响,以及在两种影响的共振作用下,如何进一步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决策的微观逻辑。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扶持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一方面,产业政策扶持不仅会通过融资约束缓解效应提升企业投资意愿,还会通过庇护效应提高企业风险容忍度、强化风险承担,从而进一步提升“主观投资意愿”。另一方面,政策扶持引发投资潮涌会恶化市场竞争、政策前瞻性及其社会价值性,又对企业短期经济价值产生抑制,从而导致企业“客观投资机会”下滑。最终,企业在客观投资不确定性加剧而主观投资意愿上升的共振作用下选择转向具有替代性的金融资产投资。异质性方面,主业投资机会、主业经营收益率和主业经营风险越高的企业增加金融资产投资的意愿更弱,说明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根本上的“脱实向虚”。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2013年以来实行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事件,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交易制度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节能”与“减排”的双重目标,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能源效率提升在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和“减排”中分别发挥了10.19%和5.93%的作用,而能源结构转型分别发挥了48.87%和52.95%的作用。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结构转型,而非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涉及问题更加宏观和深层,这为中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进程,特别是完成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已有研究表明,商业信用作为实体企业债务融资的一种重要途径,会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目前尚无文献探究商业信用与实体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文章就商业信用对非金融类公司金融化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2007-2019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商业信用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在考察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改变计量模型、替换关键变量、改变样本区间的情形下均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流动性约束对商业信用与金融化的中间作用机制为“遮掩效应”,代理成本对商业信用与金融化的中间作用机制为“中介效应”。研究商业信用对企业金融化的作用环境时发现,在地区市场化环境较好、行业内竞争地位较低的实体企业中,商业信用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04—2020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企业数据,以2007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系统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效应和渠道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提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成本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对企业产能利用率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绿色信贷政策对不同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存在异质性影响。本文的研究为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制定具有差异化、区域性特征的绿色信贷政策,以精准有效对接、支持不同特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改善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究了中国市场大量出现的“品牌名称双语化”现象,检验了双语品牌名称的水平呈现顺序对消费者品牌评价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两个研究结果表明,双语品牌名称的水平呈现顺序和有利的来源国形象对消费者品牌评价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而言:当双语品牌名称的“左中右英”(vs.“左英右中”)呈现顺序对应于有利的中国来源国形象,或当“左英右中”(vs.“左中右英”)的呈现顺序对应于有利的欧美来源国形象时,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评价。其中,当双语品牌名称的不同呈现顺序与消费者相应的有利来源国心理图式相匹配时,图式一致性效用发挥中介作用。文章丰富了品牌命名理论,同时为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来源国形象感知调整双语品牌名称的水平呈现顺序提供了导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区别于现有研究通常将跨国并购视为一个“事件”研究其对并购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创新网络视角,文章采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两个维度探讨基于跨国并购的国外创新网络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通过跨国并购嵌入创新网络的直接联系促进了创新质量提升,间接联系和结构洞对创新质量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应。网络异质性对基于跨国并购的创新网络嵌入与创新质量具有倒U型调节作用,在网络异质适度阶段,网络异质性正向调节基于跨国并购的创新网络嵌入的创新质量效应,在网络异质过度阶段,网络异质性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有效嵌入国外创新网络,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质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物流集群是物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形式,本质是其内部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的物流协同。但企业在开展协同活动时,却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中国西部7个大型物流集群的管理方、企业代表以及相关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出由“协同环境”“合作伙伴”“信任”“信息系统”四个主范畴共同构成的“横向物流协同制约因素”模型,并编织故事线,说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制约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揭示了上述制约因素在计划、实施和评估阶段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便消除阻力,推动协同,促进物流集群的发展和中国西部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金融脆弱性是认识银行危机传导的起点,在银行危机的形成及传导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分析了银行危机的接触性传导渠道和非接触性传导渠道,前者包括直接传导渠道和间接传导渠道,直接传导渠道主要是因为银行间彼此联系而发生的,其传导程度和范围与危机银行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及危机银行的信贷暴露额度有关;间接传导渠道是指银行间因与第三方企业存在金融联系而被危机传导,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着危机传导的范围和程度.而因预期改变导致的银行危机传导是银行危机的非接触性传导,包括相似性传导和金融恐慌传导两种情况.为防止银行危机的传导,应增强单个银行的稳健性,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银行问的互助机制和缓冲机制,对银行问的信贷头寸进行管理,在必要时政府还应积极介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前由制造商主导的新型供应链系统出现的双渠道定价决策问题,提出了考虑风险规避、客户异质性偏好以及零售商客户服务水平的定价模型。通过该模型和算例,探讨了上述多个因素如何影响供应链决策双方的定价水平、效用与利润。研究表明:在决策双方风险中性和客户异质性偏好下,随客户服务水平的变化,制造商直销价格与批发价格、零售商销售价格变化趋势相反;在决策双方风险规避和客户异质性偏好下,上述三者定价均受风险规避水平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共同影响;在零售商风险规避和客户异质性偏好下,零售商效用与风险规避水平、服务水平在变化周期中具有复杂关系;在制造商风险规避和客户异质性偏好下,制造商效用与上述多个影响因素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零售产业发生较大变化,实体零售企业纷纷关闭门店收缩经营,探讨新时期实体零售企业运营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利用2007—2016年实体零售企业门店调查问卷数据,采用随机生产前沿和随机成本前沿等不同模型,检验营业面积和员工数量两种投入要素情况下的零售企业生产函数特征,例如规模报酬效应、产出弹性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等,同时检验实体零售门店商圈竞争度、门店经营历史、商品周转天数、日交易量和客单价等因素对门店运营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我国实体零售企业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专卖店和百货店的运营效率较高,而超市和购物中心的运营效率较低;以及门店经营历史、日交易量和客单价对门店运营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最后针对实体零售企业门店经营决策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6—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60例OFDI事件为研究样本,实证探究了“一带一路”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中国企业OFDI绩效的影响,并基于竞争优势视角进一步考察了境外经贸合作区、母国特定优势以及企业年龄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东道国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企业OFDI绩效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境外经贸合作区、母国特定优势和企业年龄对上述负面效应具有弱化作用,竞争优势效应在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呈现出异质性。研究结论将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质量海外投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