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菲利普·罗斯(1933-)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之一,其作品《再见,哥伦布》以主副线的形式描述了尼尔跟布兰特之间的爱情历程以及尼尔与黑人小男孩之间的几次相遇故事。本文探讨小说中主副情节的意蕴交映,分析罗斯在小说中蕴含的反叛主题和回归主题,传达出罗斯对犹太传统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许多文章都从美国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将聚焦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消费主义下的身份认同,对书中主要人物自我身份的设定进行分析。正是因为他们在消费主义的趋势下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引发了这一悲剧。  相似文献   

3.
布莱恩·弗里尔是爱尔兰当代最杰出、最具国际声誉的剧作家,一生创作有20多部作品,其中于1964年创作的戏剧《费城我来了》拉开了弗里尔戏剧生涯的成功序幕,该作也被誉为是爱尔兰当代戏剧的分水岭。文章通过文本细读,聚焦该剧中主人公对美国元素既向往又排斥的矛盾描写,揭示了二战后爱尔兰深受美国强势文化影响的历史事实,传达了剧作家对美国文化冲击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危机的担忧,并以此剧本为个案,探讨战后美国大众文化传播的实质和其文学折射现象。  相似文献   

4.
5.
浅析《红字》中海丝特的人物性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霍桑最著名的作品中的重要人物,海丝特一直是人们评论的焦点。海丝特前后矛盾的性格让读者感到突然而困惑。本文就海丝特这个人物在小说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性格进行了分析,并且深入讨论了海丝特在小说前后的性格转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中,一些学者﹑教授文化身份向大众文化身份的转换,有其必然性,而由此产生的社会认同的不同选择和争论,也是正常的,人们应以更宽广的理性视野解读"易中天现象".  相似文献   

7.
8.
身份认同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几代华人和华裔的历史话题。第一代华人由于受到来自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美国排华势力的阻挠而无法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他们始终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他们的后代,生长于美国,在接受的是美国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受到来自父母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同样也无法被社会认同为纯粹的美国人。本文将通过对伍慧明的小说《骨》中人物的分析,对美国华人中存在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约翰.契弗被公认为是继海明威之后的美国短篇小说大师,并被学术界冠之以"纽约郊区的契诃夫"的称号。《再见,我的弟弟》作为其成功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展现了契弗传统兼具现代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他选择以罗斯福执政后期的美国上层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并以凝练的文笔成功刻画出了一个让人感到迷惘的阶级叛逆者的形象,深深触及到了美国中产阶级和谐兴荣幕布之后内部分化的阴暗之地。契弗在该小说中凸显的独特的叙述视角,练达的话语设计,巧妙的情景布局以及多而不杂的人物设置都在小说总的叙述情调和主旨中融为一体,协调一致,造就了其在叙事方面特殊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职业认同是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前提,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受制于辅导员的职业兴趣与学历,影响着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职业发展的规划。研究立足于辅导员主体的诉说,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译码,从职业选择、职业认识及职业规划三个维度分析比较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依据理论译码,基于个人困扰与制度困境,勾勒出局外人边缘人局内人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尝试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一条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11.
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与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 ,1 80 2年》,虽然在诗歌的布局、语言风格及时态、主体的使用上各具特色 ,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 ,但都揭示了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背后的丑恶现实  相似文献   

12.
A.S.拜厄特的《占有》一出版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此书凭借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匠心独运的叙事结构获得了多项小说奖。本文通过对《占有》中人物的女性身份以及学术身份两方面的探讨以深化身份焦虑与重构的主题。通过文本分析,指出女性在自我认知中长期困于“他者”身份而陷入边缘化的女性非主体地位;当今学者由于社会角色错乱,经济拮据等多重因素亦日益陷入身份焦虑的困境。本文旨在揭示小说中身份焦虑的困境,并提出重构身份的必要性,倡导追寻独立的自我意识,推翻传统意义上的父权束缚,树立能够被“看得见,听得见”的新女性。经济独立全面认知自我的新学者形象。由此,自我性别身份、学术身份的主题得以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在风格各异的自传文学作品中,同是京派作家的沈从文和凌叔华以相似的写作策略、文化取向、文体风格成为了其中的佳作,也在时间的流转中证明了其作品超出一时文学潮流的文学史价值。本文通过对《从文自传》与《古韵》的比较阅读和分析,探讨它们自身的独特性,以及在现代文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莫瑞森是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在《秀拉》这部描绘叛逆者形象的力作中,秀拉是个孤独的“边缘人”形象,她那悲剧性的叛逆之旅令现代人感喟、反思、启悟。本文将分析她独特、极端的叛逆言行及其叛逆背后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5.
《最蓝的眼睛》关注在后殖民语境下种族压迫与反抗的主题。采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框架,讨论了小说人物表现出的文化殖民行径和黑人族裔对白人文化强权的心理主动认同倾向,同时分析了小说要表达的反殖民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16.
詹尼特.温特森在《守望灯塔》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特例独行的叙事手法,各种叙事策略的运用可谓自如娴熟。除运用复杂的双层叙事结构、双层的人物关系进行故事叙述外,同时运用多个叙事视角,零聚焦、内聚焦以及外聚焦交替使用使的作品结构纷繁复杂,引人入胜。尤其是作者对叙事时频的把握,值得文学创作者深入研究。本文深入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单数性叙述,重复叙事和反复叙事加深读者对主人公印象、事件的理解,以及其对烘托作品的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飘》的女主人公斯嘉丽是世界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在旧世俗和新文明中脱颖而出,从一个美丽骄横、活泼任性的庄园主小姐蜕变为坚强勇敢、现实叛逆的资产阶级新女性.表现在她面对婚姻爱情、战争家园、土地人生中的反叛精神和先进性,她有着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性格、现实的人生态度以及在逆境中不甘沦落的精神和对自己信念的执着追求。她的传统与反传统为她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采,顽强的自我意识是对旧时代的挑战,更是对新时代的“领舞”。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报》的孝文化报道可有效反映我国孝文化传承的现状以及发展的潜力。通过对《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至2012年6月)这6年的152篇孝文化报道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的孝文化报道具有以青年群体为本位、报道形式多样、教育倾向性强、政治印记鲜明等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主体建构、家国记忆与身份认同三个维度分析了《巨流河》的离散书写。外省族裔如何在尴尬的处境中参与台湾文学主体建构,如何在时空剧变中想象故国,如何在原有身份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中寻求身份认同,以此窥视台湾复杂的文学生态,探寻《巨流河》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对《导则》进行评价的前提和假设.其一、既然深圳物业管理的历史一直都是自上而下地发展,那么可以肯定深圳市政府此举仍不是进行着对民众权力的篡夺.而是按宪法和国家法律的规定去行使职权。其二、对待有争议的条款描述,应当着眼于相应政府部门的组织和结构,而不是政府权力的性质或者范围,如此才可能有个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