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兰玲 《特区经济》2011,(8):150-153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两权分离,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限制,农民对于土地所有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农村土地斗争符合了广大农民对于土地所有权的要求,实现了农地个体私有下的两权统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在革命时期是土地问题,土地革命是中国现代革命的重要内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认识到土地问题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在革命实践中,依据革命基础和斗争力量的变化,对土地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本文对其调整背景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长期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进入新世纪的中国能否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然而,解决好“三农”问题首要的是要解决好8亿多农民的问题。我国农民数量非常庞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总数达8亿多,其中农业劳动力估计在5亿人以上,但是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2,而农民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农民人均耕地的1/3,若按中等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我国现有耕地仅需5000万农业劳动力。显然,在我…  相似文献   

4.
樊会玲 《魅力中国》2009,(24):35-35
“土地是一切产生和存在的源泉”,自古以来政权的斗争与土地的斗争连在一起。因此,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把土地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农业之路能走通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后,2007年中央1号件又进一步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中央为什么锁定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发展的现代农业与历史上多次提过的农业现代化有什么区刖和联系?我国目前的家庭土地承包制度能支撑现代农业吗?现代农业能解决9亿农民增收问题吗?[编按]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大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人均指标还相当靠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又很低,13亿人口中9亿是农民,因此可以说,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很突出,并将长期存在下去的情况下,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则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在我国,土地不仅是农民从事业生产的资料。而且  相似文献   

7.
向贫困宣战     
郑庆荣 《开放潮》2001,(6):26-27
贫困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难题,它曾象梦魇一样压迫着中国几千年。 中国劳苦大众始终没有停止过与贫困作斗争,为了求得温饱,为了生存的权利,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但都失败了。直至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反贫困而斗争,肩负起反对贫困的天职。 旧中国的贫困,主要源之于阶级性的原因,其集中表现在土地占有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共产党曾领导过土地革命,使广大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获得生存的权利,为解决中国贫困问题迈出了…  相似文献   

8.
搞市场经济,需要一个明确的市场主体。但在农村,“村”显然不是一个符合法律权责的市场经济主体,不可能作为法人参与市场活动。那么,可以独立进行市场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农民。农民的生产资料是土地,但土地在不改变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怎样由资源转化为可流通、可转移的资本,全方位地参与市场活动?这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城乡两元化的现状就不可能根本改变,中国农民和农村孕育的生产力就不可能被释放。  相似文献   

9.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农民合理负担坚持定项限额,保持相对稳定,一定3年不变。“两稳”是党的农村政策的两块基石,深受农民拥护。那么,除此之外,广大农民还有什么期盼和要求呢?就此问题,笔者近期对鄂西山区秭归县14个乡镇50多个村的农民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两稳”之后的农民尚有五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与此紧密联系的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三位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对土地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有一根主线将三的探索联系起来,同时三的探索又存在着差异。对此作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转型时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顾问张皓若说,占中国人口近70%的广大农民,是基本权利保障最薄弱的环节,农民的权益与城市居民相比不平等,这已是中国社会发展失衡的重要表现之一。他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保障农民的权益:首先是土地问题。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变为在承包期内农民可以支配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12.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新闻,坦承“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包含其中的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医疗、教育、土地问题,被公认是我国农村三大“重症”。作为一个8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农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健康素质,更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振兴与发展。那么,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究竟怎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否顺应民意?具体运作中有何弊端?未来走向如何?本刊记者对此在河南省进行了专题采访,以图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3.
30多年前,安徽小岗村探索家庭联产承包制,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由此拉开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幕,数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释放,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走上快速发展与繁荣的道路。今日中国,再一次来到农村土地改革的十字路口,如何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经营权的意愿,有待从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角度来破题。  相似文献   

14.
在2001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上,朱总理在“十五”发展纲要中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被列为中国经济的头号问题。 农民的负担竟沉重到如此程度:许多省丰收了的农民一算账,一亩地除去成本投入和各种税费.辛苦一年,竟然赔进去80多元!农民们能不仰天长叹:这地真的没法再种了! 2000年中国粮食减产2500万吨。 200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89000亿元人民币,增幅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6000多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仅2200多…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老区建设》2008,(11):17-17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认为,随着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一般而言,农地经营的比较效益是相对下降的。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寄托于农地“私有化”是不现实的。土地制度无论怎么“化”,都无法在农地上创造增量了。相反,如果农地“私有化”了,一旦城市化和工业化遇到挫折或危机,数亿人的吃喝拉撒睡等“麻烦事”就不得不集中在城市里解决,这是很危险的。维持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既有利农业规模经营和合作经济、新集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潘敏 《辽宁经济》2004,(11):37-37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中的根本问题。过去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现今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就业问题。本文从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的角度提出部分观点。  相似文献   

17.
《特区展望》2002,(5):19-19
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3%,而2000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8%,增幅下降了0.7个百分点,而且呈逐季下滑态势。原因何在?国家信息中心分析预测高级顾问梁优彩在近日发表题为《农民收入:全局增长的心病》的文章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农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文章指出,从影响GDP增长的净出口、投资、消费等三大因素分析,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2001年,我国出口增长了6.8%,仍比全球贸易增长率高出约6个百分点;进口增长8.2%,全年贸易顺差仅比2000年减少15.46亿元,商品净出口下降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张本飞 《特区经济》2009,(4):119-120
在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占了2/3以上,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国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土地流转问题"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新的土地改革政策必将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农民合理负担坚持定项限额,保持相对稳定,一定三年不变。“两稳”是党的农村政策的两块基石,深受农民拥护。那么,除此之外,广大农民还有什么期盼和要求呢?就此问题,笔者近期对湖北省秭归县14个乡镇50多个村的农民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农民有五盼。一盼科技服务到田头。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使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微博热词     
夸夸其谈:让农民上楼,把腾出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各地GDP的发展目标倒是达成了,那"被上楼"农民的权益呢,谁来保障? 殷爽:在城市公共资源本就短缺的情况下,中国村庄的传统和文化又面临断裂的危险,农民的心灵家园该如何安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