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进行工作的开展和业务的办理。在这种环境下,P2P(peer to peer)网络借贷平台应运而生。所谓P2P网络借贷,实际上是指借款人和投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融资和投资的个人对个人的金融行为。在金融信息爆炸式普及的现在,选择网络平台进行借款与融资显得更加具有时代的特点。传统金融行业的高门槛与贷款难,更进一步的促进了网贷平台的发展和壮大。其快捷、方便、收益诱人与贷款容易的特点很快吸引了大量的小微企业和投资者。然而,其风险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平台中的借款人大多是在传统金融行业里拿不到贷款的企业,这更加加大了整个平台各项行为的风险。本文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起源与发展开始,分析网贷平台的基本现状和市场环境,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面对风险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展望网贷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梁珺  占英春 《商》2014,(12):135-136
今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以其直接、便捷等优势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P2P网贷跑路事件频发,2014年4月15日,“旺旺贷”突然关闭,这是继福翔创投、元一创投等之后,国内又一“跑路”的P2P网贷平台。这些频发的P2P网络借贷事件引发社会对其风险、监管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商》2015,(18):184-185
近几年,P2P网络借贷作为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运营模式多样,操作方式简便,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风险,如信用风险、安全风险、政策风险等,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为保证P2P网络借贷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在对P2P网络借贷的特点和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风险,提出构建监管体系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婷  彭智 《商业科技》2014,(32):182-183
P2P网络借贷是近年来继互联网金融后,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研究P2P网络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对投资者、借款者亦或是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P2P网络借贷是近年来继互联网金融后,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研究P2P网络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对投资者、借款者亦或是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借贷也应运而生。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网络借贷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风险,本文深入剖析了P2P网络借贷面临的监管不到位、P2P平台风险高、借款人失信风险大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将网贷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加强网贷平台自身建设等政策建议,力图探索一条P2P网络借贷稳健高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P2P借贷公司拍拍贷于2006年开始上线,由于其借贷门槛较低,所以在短期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获得了大量的业务。P2P平台的快速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但是由于我国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空白而导致其在日常的业务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文章主要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背景入手,系统介绍该平台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并通过对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和存在风险进行分析,提出P2P平台和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国内两大P2P网贷平台“人人贷”和“拍拍贷”的信用评级方法,并考察了信用评级与借贷利率、信贷额度和借款成功率的关系,发现中国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既缺乏公信力也存在严重的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以其金额小、覆盖广、效率高等优势与特点,填补了我国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同时其以人际关系为纽带与经济利益挂钩、不明确的地位、高利率、低规范等问题带来经济的不稳定性。互联网金融中P2P网贷的突起加速了民间借贷的市场化,以P2P网贷为案例剖析了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风险以及产生的原因,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测和分析,制定法规引导民间借贷市场正常有效运作,提供良好的投资营销环境,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加强金融和法律知识的宣传等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相似文献   

10.
高燨纹 《商》2014,(40):171-171
文章分析了当前P2P网上借贷行业的兴起原因、现状及潜存风险,并以国内P2P网络借贷行业内第一家拿到金融信息服务资质的公司———拍拍贷为例,揭示了国内网上借贷信用机制的现状,并提出具体的经营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P2P网络借贷是微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主要用于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小额贷款需求,是传统正规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近年来,由于手续简便、灵活等特点,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该行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相关规范化管理建议,对促进网络借贷在金融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商》2015,(37)
本文介绍了P2P网络借贷及其风险状况,分析了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提出了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P2P网络借贷也在我国得以发展,但与此同时P2P网络借贷平台也不断出现问题,给金融业甚至是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如今我国的平台监管政策并未全面落实,而各个平台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技术又十分落后。因此,探讨和研究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对平台的健康发展以及监管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P2P网络借贷市场,无论是平台数量还是市场借贷数额,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我们看到了P2P网贷行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P2P网贷平台的风险。本文认为P2P网络借贷平台主要问题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征信体系问题、风险管理模式问题、网络技术安全问题、内部员工管理问题和可能涉及投资人洗钱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影响了P2P网贷市场的发展,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借款人审核力度,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加强投资人审核,杜绝洗钱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内部员工管理,维护平台网络技术安全,加强信息披露。通过这些措施来摆脱困境,提升平台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5.
贾蕊 《现代商业》2021,(11):103-105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P2P网贷平台的诞生与繁荣,P2P网贷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借贷模式,在简化借贷流程的同时,又带来了全新的金融风险.本文从民商法层面,深入分析P2P网贷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监管、定期年检、独立账户、限制金额、完善征信和披露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帮助P2P网贷平台实现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和金融改革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应运而生。P2P网络借贷贷是通过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个人之间的借贷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从而满足个人和微型企业主的信贷和投资需求,它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P2P网络借贷具有便捷性和低成本的优点,近两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的现状,并针对该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民间借贷的电子商务化,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贷款的不足。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在国外发展相对完善,但是在国内则处于刚起步状态,理论研究以及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9.
《商》2016,(14)
P2P网络借贷模式中,平台不承担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实际承担者是贷款人。在实际操作中,平台负责贷款审批和违约追讨等信用风险管控工作,而贷款人只能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出借,也就意味着P2P网络借贷中,风险管控者和风险承担者出现了分离。出于追求更高利益的考虑,平台有放松贷款风险管控的可能。这就造成了贷款人需要承担更大的信用风险,进而抑制行业的发展。因此,为打破抑制,平台就必须提供保障机制,以降低投资者的担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市场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重灾区,各类问题层出不穷,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而且严重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秩序,深入研究P2P网络借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P2P网络借贷市场是信息不对称最为严重的市场之一,对借款人信用风险进行识别是P2P网络借贷的关键环节。根据信用风险定价理论,借贷利率应该充分反映违约风险,通过检验借贷利率与违约风险之间的关系可以验证借贷市场信用风险识别机制的有效性。基于“人人贷”平台公开的历史交易数据对P2P网络借贷市场的信用风险识别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借贷利率能部分反映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但在相同的利率水平下,其他指标与违约风险也存在显著性关系,表明相同的利率未对应相同的信用风险,平台的信用风险识别机制部分有效。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缺乏成熟、易用的个人征信产品的情况下,无论借款人、P2P平台,还是投资者,对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判断与实际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工作经验丰富的借款人付出了过高的借贷成本,平台在判断收入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方面出现了偏差,投资者则忽视了借款人学历的价值。建议打破个人征信数据壁垒,丰富个人征信产品,保护居民信用数据安全,以保障借贷市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