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团队中常有一些这样一批非常优秀的伙伴:人家愁找不到客户,他们不愁;人家签不到大单、他能签;人家请客户吃饭请不到也请不起,他却很从容地被客户宴请。不明就里的人就说:他有关系、而后感叹一声:人家有背景,我不能比!事实上如何呢?对此我做过专项调研,所得结果与外人所说的恰恰相反,他们的保户来源并不完全凭关系前来,更不是凭自己家人担任什么职务,而是在工作中结缘惜缘,是经营客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未雨绸缪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职业变身",从一名销售变身成为一名实习律师. 说起这次变身还真有些传奇.话还要从几年前说起,记得那时这个朋友和我唠叨过,他不愿意做销售,这个工作天天扛着业绩,好像每天起来就欠着人家的帐,他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东东西西     
东东西西: 昨天,和男朋友不欢而散。原因很简单,我和他说结婚的事情,可是,他又是推脱。我们谈了四年恋爱,不算长。但是,我已经28岁,有点尴尬的年纪。从一年前,我开始想结婚,有时和他提起,他只是温和笑笑,用他的话说,我们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无论是感情条件或者生活条件。他的话很真诚,我也不怀疑他的诚意,甚至,他也给了我一个结婚期限。可是,几次折腾  相似文献   

4.
我叫饶大龙 ,高中毕业后在乡务农。开始并不知道种蔬菜能致富 ,只知道种田可解决温饱问题。由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 ,我尽管长年累月地干 ,到头来还是富不起来 ,因而产生了外出打工赚钱的念头。说来不怕见笑 ,那时我在江西德兴打工 ,不是挖矿山 ,也不是进工厂 ,而是在帮人家种蔬菜。看到别人种蔬菜致富还要雇请民工 ,而我自己在土里刨食却不能糊口 ,那滋味真不好受。咱家乡的条件和地理位置并不比别人差 ,人家种蔬菜能致富 ,而我们难道就富不起来?带着这样的目的在德兴苦干了几年 ,掌握了种植蔬菜的技术后 ,我便回家走上了种植蔬菜的道路。到…  相似文献   

5.
我发现温州人有很多不吃的东西,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们什么都敢干,为什么很多东西不吃呢? 某些温州人不吃螺蛳。读书的时候,和一群温州人混,在外面吃饭,他们从来不点螺蛳,见了人家点好端上来的螺蛳也从不动筷。问为什么,一个来自平阳的温州同学说,在温州,很少人吃这东西。又问,你为什么不吃?他笑笑说,长得太丑。不过这之后吃饭,他必点螺蛳,而且每次点螺蛳,总第一个下筷。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还有温州  相似文献   

6.
我于1941年1月出生在福建诏安县梅州乡。兄弟姐妹七人,我排行最小。父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只能凭钞票的颜色区分不同的票额。父亲很勤劳,天没亮就踏着晨露下地了;中午人家歇午,他还在锄草、拔草;日落西山,人家都在纳凉、闲谈,他却仍在地里忙碌。在父亲的眼里,从早到晚,都是劳作的好时光。父亲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每到假期,总安排我随他早出晚归,  相似文献   

7.
短兵相接6计     
第一天我到公司报到,意料之外的陈总在楼道里热情的喊着我的名字,他说“我们都很希望你来,这个工作很适合你”。我礼貌的笑了笑.心里却不禁狂喜“,原来我这样的令人印象深刻”。 当我抱着一大摞书没有办法空出手的时候,陈总帮我掀着帘子,他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作。 我以为我的工作失误不被谅解的时候,他说:“我们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关键是再没有下一次”。 当我觉得我的工作这样的微不足道时,他说:“你不了解这些琐碎的事对全局有多么重要”。 我不知道怎么评价他.但是谁能说他不是一个让人信赖的领导呢? 想作一个这样的领导人…  相似文献   

8.
记得宋朝的大改革家王安石曾有名言:叫作“祖宗不足法”,读过本刊主打文章,我想说:“旧例不足法”。前者是讲搞改革就不能以“祖宗之制”作为依据,后者是讲企业家不能只是循着陈规旧例作为经营的依据,而是打破常规,实行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汉普公司张后启的成功依靠的就是这一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人家说,IT是IT,管理是管理,而他却把IT和管理咨询结合在一起;人家企业都是”金字塔”管理,而他却把“金字塔”变成了扁平模式;人家防范员工另起炉灶,而他却欢迎员工创业;别人把放弃控股权当大忌,他却不在乎谁控股;别人只咨…  相似文献   

9.
佚名 《河北企业》2006,(8):70-70
我知道你很爱他,但是你却处于这样一个让人悲哀的位置,有时候我很同情你,尽管你伤害了我。 其实我们也很相爱。大多数男人有了情人,却仍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婆,却要告诉情人他已经不爱老婆了。不要怪男人.因为他们还是害怕漂泊,因为他们还是不想失去家。  相似文献   

10.
仪式感     
空调已降至最低,却也驱不走好友王林的上焦之火. "通话时,说好的第二天他可直接到现场上班,又被放鸽子."王林捂着被火牙顶起的左脸,叨咕着爽约者的回复. "你们人力资源部没有正式录用通知吗?不搞入职培训吗?我不打算接受这样的公司……" "王兄,人家还真在理.孔老夫子周游列国论的理就是一'礼'字,夫子常说,'祭神如神在'嘛!"  相似文献   

11.
过年打糍粑     
王涛 《乡镇论坛》2011,(35):45-45
我不知道打糍粑有多久的历史,也不知道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多少地方打糍粑。在我的印象里,我们老家一到农历新年,打糍粑可是家家户户的大事。这不仅是将糯米蒸成米饭,又把米饭制成糍粑这样简单的事,它还寄寓了人们“日子年年高”的期望。所以,在我们村里,没有不打糍粑的人家。尽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粮食并不充裕,但村民们打起糍粑却很舍得。  相似文献   

12.
大度读人     
正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学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相似文献   

13.
我认识一位老伯,他一生多灾多难,要是让别的人碰上他这么多倒霉事,也许会被压得早趴下了,可他却总是那么从容自然,眉宇舒展,整日乐呵呵的,好象什么烦心的事都没有发生过。如今,他已年逾八旬,依然红光满面、思维敏锐、精神矍烁,行动自如。我问他:"老伯,看您这精气神,好象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烦心的事?"他笑笑答道:"黄河还有九曲十八弯,何况人生呢。一个人遇到烦恼、挫折、失败、坎坷都是再正常不过了。要紧的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千万不要愁眉不展,忧心忡忡,那样非但于事无补,反倒有碍身心健康。我呀,遇到不痛快的事,就…  相似文献   

14.
下乡随笔     
怎么灯火寥寥秋末的晚上9时,已经是夜黑森森。牛声坪虽是个小村,又不通电,可几十户人家相居一起,正该灯火如同繁星。然而,却寥寥几颗,这是为什么?我在车上自思自问。当进了工作队的住房——高日有之家,点着一支蜡烛,全家人正忙着做饭,我便问老高为什么有的家不点灯。他说:买不起煤油,蜡烛又过贵。我说:不是每家有个本本,供应吗?他说:春节时能买到,平素就不好买了。我说:这个问题我还以为早解决了。在我当县长的  相似文献   

15.
留意纸篓     
很久以前,长川百货公司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百货公司。一次,一位女士前来采购,买完了东西就把购物单随手扔进了废纸篓,结完账,拿起采购的东西就走了。可过了一会儿,她又折回百货公司,蹲在废纸篓前,在里面不停地翻找着。经理长川看到女士奇怪的举动,就走上前热心地问道:“夫人,你在找什么,不我来帮忙?”女士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出门购物时,列了一个购物单,可是当我买完东西时,却忘了还有一样东西没有买,却又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所以我想找回扔到废纸篓里的购物单。”“原来是这样啊,那我来帮您找吧。”长川先生最终和女士一起找到了字条。  相似文献   

16.
曾有一位朋友与我说起这样一件事:有一家近千人的老企业,过去效益不错,职工工资及福利待遇都能保证,人心安定,生产积极性也很高涨。然而,近几年来,因管理混乱,浪费严重,领导吃喝成风,致使一个不错的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最终不得不停产放假。这家企业的厂长很有“自知之明”,于是提出辞职的请求,上级也很快批了下来。这在局外人看来也属“合情合理”,杀人不过头点地,人家官都丢了(而且是自己主动罢官),还能怎么着?但是知情人却对此颇有异议:他官不当了算个啥?经济上他可谓“先富起来了”。事实上此君辞职后先后开了三家电子游艺厅,个人的买卖干得相当红火,这怎能不让职工划上个大问号?职工们喝粥都成了问题,而他却有巨款作买卖,这怎么能自圆其说呢?!  相似文献   

17.
单凤婷 《财会月刊》2011,(5):I0020-I0020
记得读过张文亮先生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了,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他,我唬他,我责备他,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他,我扯他,甚至想踢他,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华东有位老板非常苦恼地对我说,他的企业待遇高过同行业的水平,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他的公司订单多得做不完,合作的企业在业内也是数一数二的,产品利润空间也大,但却留不住人才。他说,人家经营企业越做越有经验,自己却越做越觉得无奈。经过调研发现,这家企业问题如下:由于老板身体欠佳,每天上班时间有限(下午才能到厂),虽然他也授权给三个副手,但由于三人各自为政,而三人又没有一个是通才,  相似文献   

19.
他要走了     
他要走了张夫他要走了。我们都知道他快要离休了,可平时似乎谁也没在意。在近年度个人总结会上,他最后一个发言,带着几分调侃的语气说:“我马上就要到站下车了,这算是最后一次参加总结会喽!”人家都为他的诙谐发出轻轻的笑声。我的心却不禁一颤:我们大家都悠悠然地...  相似文献   

20.
两岁丧父,与母亲和祖母相依为命,靠茶馆扔掉的茶叶渣子充饥;因生活所迫,12岁参军,却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受尽凌辱;粉碎"四人帮"后,三次失败的婚姻又让他原本坎坷的人生蒙上阴影;在人生的辉煌时刻,却不幸患上治愈率极低的疾病,做了存活率仅为万分之一的心脏搭桥手术,但这一切都没有将他击倒.他就是享有盛誉的著名艺术家、美术大师--韩美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