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地方道路交通立法的必要性1.道路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各级政府和社会民众的难题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6年1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1.72亿辆),全国有4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百万辆,其中北京等11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2015年,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载客汽车超过1.24亿辆,比2014年增加了1877万辆.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1辆私家车,北京等大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60辆.  相似文献   

2.
铁路安全地方立法是铁路安全法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立法的总框架下,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推进铁路安全地方立法工作,铁路安全地方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分析29个省级行政单位出台过的36部铁路安全地方立法,发现存在铁路固有整体性与立法内容统一性阙如的冲突、立法高积极性下地方特色欠缺的不足、高速铁路安全保障的现实需求与地方立法相对滞后的矛盾等问题。铁路既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出行方式,其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作为铁路安全重要法治保障的地方立法,首先应在立法理念上树立整体性理念,其次应在立法内容上突出地方特色,再次应在调整对象上提升立法针对性,最后应在立法方式上探索区域性协同立法,以此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效率,方便法律实施,为进一步提升铁路安全地方立法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道路交通管理》2013,(3):15-18
2012年10月10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确定了8项重点任务。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多数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偏低。为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矛盾,必须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按照方便群众、综合衔接、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地方铁路法规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梳理,从落实国家政策要求、适应地方铁路自身快速发展、完善国家铁路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分析了加快地方铁路法规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研究认为,为加快推进完善地方铁路立法,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快成立铁路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立法前期调查研究、制定地方铁路立法计划、推动部分规章制度上升为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等。  相似文献   

5.
网约车新规引起的争议,集中于车辆及驾驶人员准入门槛、运价及信息安全保护上,究其根本是新规监管范围的界定出现了问题,既有越位又有缺位。以有限政府理论为基础,梳理网约车制度中互联网平台提供者、供方、需方组合结成三个法律关系及准入、运行两个监管环节,可厘清网约车立法的监管边界,明晰网约车地方立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路运输》2012,(11):73-74
2012年6月.由部交科院组织,部道路运输司李刚司长为团长的城市公共交通考察团赴哥伦比亚和巴西,对两国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并与当地专家痤谈,考察团拜访了哥伦比亚交通部,参观了波哥大新世纪公交公司、库里蒂巴公交公司和里约快速公交公司,实地考察了一些重点公共交通项目特别是快速公交系统,对哥伦比亚和巴西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现将考察团学习参观的体会分2期报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的必然要求。2012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这是交通大部制改革以后,在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规范性文件,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8.
2015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赋予了设区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此举对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限、保障地方法规符合当地实际发展有积极作用。兼具"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大功能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有急迫的立法需求,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且符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的管理条例。基于对新《立法法》施行后21个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性法规中仍包含"非必要性重复"条文,以及存在立法"抄袭"、公众参与缺失等问题。化解地方立法"非必要性重复"难题的路径在于强化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程序,委托中立第三方机构参与立法和立法后评估过程以摆脱"部门利益化"倾向,建立健全地方立法责任追究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居民出行需求大幅增加,机动车拥有量迅速增长,使得道路交通量日趋饱和.如何对城市交通进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这对公共交通的行业管理和评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膨胀,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流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大中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停车问题突出,同时还带来环境污染、能源浪费、交通安全等一系列矛盾。如何缓解这些矛盾,城市交通如何良性发展,既是交通领域专家学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各级决策者和广大交通参与者期盼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广州—深圳铁路旅客运输实施公交化经营战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广深铁路客运公交化战略的内容和具体实施策略,并对实施效果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一、现行经营管理体制的由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路客运企业实行的是独家经营的公车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年代,既确保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为国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迈进,国家放开客运市场,形成全民办交通的状况,这种独家经营的公车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介绍京阪神都市圈的轨道交通系统和库里蒂巴市的BRT系统的经验,讨论了轨道交通和BRT系统各自的适应性,认为在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应该构建以轨道交通和BRT共同组成的骨干性客运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交通外部成本分析公交优先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述城市交通外部成本构成和量化情况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的外部成本进行了比较,指出造成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交通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实现交通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将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中所占的比例,这对建立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深城际旅客列车公交化客流变动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广深城际旅客列车公交化以来客流的变化情况。随着旅客列车公交化的实施,广深线成功实现了普速车客流向高速车客流的转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指出:广深线总客流增幅仅为2.1%,说明公交化没有扩大吸引区域和人群范围。由于票价再上升空间有限,因此,应进一步采取以下运输组织综合措施:加大列车开行密度;优化中间站停点;列车运车组化;更方便旅客购票等。  相似文献   

16.
换乘所产生的附加费用,如时间和票价等,导致配流影响因素产生变化,如果沿用传统方式将降低预测精度和可靠性。通过引入换乘次数和方式等因子计算出行等待、乘车、换乘及风险评估预留时间等,定义广义出行费用与计算方法;建立双层规划模型求解最优票价,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弹性出行需求、换乘费用、票价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换乘费用对出行需求的影响小于票价优化对出行需求的影响,优化票价随换乘费用增加而加速降低,为公共交通票价优化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增强广深铁路在客运市场的竞争能力,在满足直能旅客运输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广深城际间客运市场特点,经过详细研究论证,提出了高密度、高速度的“公交化”列车在广深线的开行方案,并于2001年10月21日顺利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路企直通运输是铁路部门针对当前影响运输效率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拓展挖潜提效新空间提出的战略举措.论述国铁和地方铁路实施路企直通运输的总体原则和特点,在对国铁与地方铁路实施路企直通的运输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路企直通运输的实际,对地方铁路实施路企直通后的运输组织、作业流程、费用清算、信息共享,以及安全互保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6月5日8时,成都1辆公交车发生燃烧,导致27名乘客遇难、72人受伤,这起重大公共交通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大容量的集约出行方式,一旦发生安全问题,涉及人员众多,后果异常严重。另一方面,公共交通安全影响着城市的和谐平安,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重视城市公共交通安全,改进公交车的安全性能,完善其安全配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公共交通,是目前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合肥—福州铁路沿线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认为沿线地区旅游、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而通道内地方货运需求和通过货流量相对较小。通过分析货运需求和相邻线路能力,提出沿线区域的货运需求可以通过区域路网的合理分工解决,相邻线路能力能够满足区域货运发展需求。分析表明,合肥—福州铁路由于货运需求较小,应主要作为客运通道,而不必要兼顾货运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