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的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正当我们在为曾经一度高企的代表通胀程度的CPI高开低走而庆幸的时候,又有专家指出,我们要对可能出现的通缩有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2.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回首2005年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势已定,我们看到了曾经势如破竹的投资增速在平稳回落,看到了附着通胀隐忧的CPI已经高开低走,看到了牵涉全局的GDP在高位平台上稳步向前,1998年以来最美的经济图景正以“水到渠成”的方式徐徐呈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3.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五月份主要经济数据,5月CPI上涨3.1%,PPI同比涨7.1%。CPI增幅突破3%的“红线”,通胀预期加大。在翘尾因素作用下,6月CPI涨幅很可能继续上行。从经济增长方面看,当前整体经济热度有所下降,但投资、工业等重要指标仍保持较快增速。受保障房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等拉动,经济层面出现新的增长动力。在这种背景下,经济表现超预期使关于“超调”的担忧得到缓解,当前通胀压力不减,未来一段时间货币紧缩调控仍有一定空间,但力度可能更为温和。多位专家也对此有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4.
我国持续近一年的通胀似乎还看不到尽头.分析人士指出,要尽快抑制通胀风险继续上升,应该深入分析通胀产生的“病根”。今年1月CPI同比上涨7.1%,月度涨幅创11年新高。从去年3月开始,央行已6次加息,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何通胀“症候”加重?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国通胀的“病根”。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物价指数(CPI)逐季加快增长,不少人担心高通胀会再现。前3个季度我国价格增长呈现四个主要特点:CPI明显加速,PPI则温和减速;农村物价涨幅大于城市,中小城市又大于大城市;生活资料的价格涨幅逐渐高于生产资料;资产价格泡沫显现。不过,一个可喜的变化是9月份CPI增长开始放慢,物价可望出现“拐点”变化。预计明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会逐步减轻,经济会再次回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轨道。价格的主要问题在资产泡沫化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房价的过快增长是经济运行风险加大的主要根源,当前价格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而不是控通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创下2008年7月份以来整整三年的新高。 6月份CPI会“破六”。似乎早就成为市场共识,但6月份会不会成为CPI的拐点尚存争议。而治理该轮通胀,是否继续采用总量控制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通胀,更关乎中国经济的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此间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当前通货膨胀的趋势是很明显的。从CPI指数快速攀升的情况来看,央行防通胀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中国的CPI一直处于高位水平,控制全面持续的通货膨胀也就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进入奥运之年,中国的CPI涨幅仍处高位,1-4月份处于8.2%的水平,而且通胀的压力仍将加大。纵观此轮通胀,原因复杂,需求和供给共同交织作用,流动性过剩也是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而究其根源,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分配结构是此次中国式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展望今后时期的通胀形势,货币与财政政策有利于短期的遏制通胀势头,而改善失衡的分配结构才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香港《商报》5月19日】几乎在四川地震发生的同时,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的各项数据也相继出炉。在一季度通胀高企的情况下,CPI及PPI数据环比有所上升,地震灾难会否增加通胀压力顿时成为关注焦点。不过从紧的货币政策亦没有因此做出调整,经济学家们亦普遍相信,尽管可能在短期内加剧通胀上行,但汶川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汶川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哪些行业因灾受损或受惠?备受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10.
董彦 《中国报道》2011,(8):48-50
经济是否的确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从而导致外资大举“做空”中国?在增长放缓、通胀增大的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滞胀”的风险是否真的正在逼近?通货膨胀是否已经“见顶”,CPI由猪说了算吗?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通缩边缘,尽管我们生活的实际感受是物价上涨,而且不是小幅的上涨,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胀”。首先,中国百姓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主要源自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其中最大的负担来自食品价格近年来的刚性上涨。由于食品价格在中国CPI统计中的占比高达31%,所以其上涨对CPI影响巨大。这一点,在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中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2.
《沪港经济》2010,(1):24-25
宏观政策对于通胀的调控,既不能反应过度,也不能估计不足,两种态度都不利于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如果一味因为CPI仍然是负值,无视CPI结构的特点,坚持认为目前没有通胀,并继续过于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那么很有可能重蹈1970年代中期发生在美国的通货膨胀覆辙。最终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PPI与CPI价格传导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PI与CPI广为人们关注,也常被人们联系在一起。从长期来看,PPI与CPI将趋于一致,但短期内两者有可能背离。我国的PPI近几个月节节攀升,这增加了原本已在回落的CPI上行的风险,抑制通胀仍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中国财经媒体对“通胀”格外关注。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关注其向中国CPI 的传导,这没什么不应该。但是,如果把这件事放到中美经贸关系这一重要背景之下,是不是要对“貌似正常”的经济现象和财经舆论场重新审视,多问几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高增长、低通胀”通常被经济学家看作是最理想的经济运行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5%,CPI累计增长23%,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但有专家认为,当前这种理想状态仅是一种非稳定的过渡状态,并不意味着三、四季度也会走出这种态势。虽然,三季度宏观经济增幅不会大幅度回落,但经过三季度后,四季度经济增幅可能会快速回落,2006年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困难会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6.
《沪港经济》2010,(1):20-23
“当2009年第四季度第一个月,CPI和PPI还都是负值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将管理通胀预期与保增长、调结构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7.
《西部论丛》2008,(2):23-24
政府关注CPI,企业盯住PPI,民众看着钱袋子,而很多专家认为是美元贬值引发了全球通胀,通胀是美元阴谋让全世界“买单”的结果。于是各方都对通胀忧心不已,政府加速人民币对外升值、以从紧的货币政策试图控制流动性,专家学者对国内通胀提出各种理应的打压举措,各方均积极反对通胀。而实际上,美元是有阴谋,但这不是主要的,把美元阴谋论无限扩大就会错判美元,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错判,关键在于思想上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8.
李斌 《改革》2010,(10)
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措施以来,各口径货币总量对CPI的预测能力明显下降,CPI回升速度显著低于依据历史经验测算出的货币增长对物价形成的压力。这一现象主要与货币供给结构变化有关。从信贷增长与内需在GDP增长中贡献度的关系来看,扩张性政策导致的信贷高增长并未明显超出内需扩张之所需,加之经济增长也并未超出其潜在水平,因此短期内没有产生明显的CPI通胀压力,但经济回升和货币信贷增长推升了通胀预期。鉴于通胀机理所发生的变化,宏观政策需要更多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更多关注预期和环比数据变化以提高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多运用市场化和有弹性的政策工具实施调控。  相似文献   

19.
在食品价格继续高涨的推动下,8月份CPI涨幅达到6.5%,超过了5.9%的市场主流预期,也突破了7月份5.6%的10年新高点。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中国即将进入“通货膨胀时代”。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和温和的通胀水平,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万有引力定律”同样适用于中国,不断扩张的中国经济终究会出现供给约束,届时将出现通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通胀透视     
2010年以来,CPI屡创新高,通胀压力持续增加,控制通胀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本文在回顾CPI走势的基础上指出,在2011年中国经济和中国百姓仍难摆脱通胀带来的压力。文章系统地梳理和分析造成通胀的国际外部影响因素及国内自身内部因素的作用机制,指出在当前投资活跃的情况下,断然不存在所谓的通胀红利。中国经济反击通胀需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是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关注民生。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规范市场行为、打击投机炒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