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前提和基本途径。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扩大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指标之一,正确分析就业形势,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一、当前遵义市劳动力就业现状2005年末,我市社会从业人员为393万,其中城镇从业人员52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22万人,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就业141万人,尚有81万人需要转移;地方企业下岗失业人员5.1万,中央省属在遵义的企业,下岗失业2万多人,尚有八五厂、长征电器集团等大中型企业改制或破产新增下岗失业人员1万人左右,总体上,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人,再就业率仅为63%,因此我市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二、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扩大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经济仍然落后,加上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机械化程度提高等因素影响,致使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受到削弱,其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也相对减少,就业弹性下降。(一)就业供求矛盾突出一是劳动力供求矛盾尖...  相似文献   

2.
九十年代以来,北京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2.1%,高于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全市经济增长,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稳定了社会,壮大了首都经济实力和城市建设财力。作为首都经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一度出现农村劳动力贫乏,城市就业压力过大的状况,城乡就业问题严峻。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应当整合各种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容量,优化城乡就业结构,确保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实现城乡居民合理就业。  相似文献   

4.
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的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必须将增加劳动力需求与改善劳动力供给有机结合起来.基本的对策是将促进经济增长与控制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实现就业机制的并轨;大力促进非正规就业;改善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质量;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大规模地转移;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就业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转型将是"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其中,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未来最主要的民生问题。让每位劳动力拥有就业岗位,是缩小收入差距、维持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FDI影响东道国就业技能结构的理论机制,将原始数据归口到直接消耗系数表中的15个相应行业,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FDI拉动了我国制造业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无明显影响,恶化了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FDI水平效应抑制了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拉动作用不明显,是恶化就业技能结构的渠道;FDI前、后向关联效应拉动了制造业总体就业,优化了就业技能结构;随着行业FDI进入程度的提高,FDI前、后向关联对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均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郊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要进一步加快郊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北京郊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一、当前郊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8.
关注     
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 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出席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对话时指出,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未来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将在8亿人以上。中国政府将会长期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持续地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要发展与就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要促进就业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9.
刘鸿燕  姚鹏 《中国外资》2013,(16):295-296
随着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长,2013年招聘大学生计划和就业需求岗位明显减少,今年的就业形势更趋复杂严峻,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今年将有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教育结构调整和政策、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等方面。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国家政策、社会导向、学校指导外,开拓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宪法修正案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民营经济对我市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对于实现首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需要对民营经济再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我们为此特别策划了一组关于民营经济的文章,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共同研讨解决的途径,为民营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我市将按照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振兴首都现代制造业、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部署,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产业发展。按照首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北京要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工业经济格局,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小的技术和产品,积极推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千年的第一个世纪即将来临,我市经济建设也将步入“十五”计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在这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刻,对未来5至10年我市国民经济的民展趋势进行一番展望,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今后十年,我市将积极实施首都发展“新三步走”战略,努力增强“四个服务”功能,力争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过程将会表现出以下三点规律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克服种种困难,在促进首都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吸纳社会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就业不充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增强,在乡镇企业就业能力弱化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当前农业财政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当前我市农民就业状况分析 (一)以非农产业就业为主,农业就业比重偏高。前不久,我们对农民就业状况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表明,当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42.3%,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总数的47.7%,可以看出,非农产业已在农民就业中占主导地位,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6.
经济转型实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改革始初,政府运用计划模式统揽了包括劳动力资源在内的全部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力.就劳动力资源配置而言,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吸收全社会劳动者就业,私人经济微不足道,农村劳动者则在就业统计之外.而中国经济三十年改革所发生的质的变化之一,就在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从政府到市场的逐步替代,并以市场配置方式为主体的演进.而珠江三角洲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演化历程,凸显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因为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业问题同样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和谐发展,而就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环境。总之,经济环境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且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稳定和就业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与就业与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状况还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并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龄问题已经成为我市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对首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认真分析和研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大力发展以老年人为中心的老龄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首都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春寄语     
1997年春节将至,新春之际,我们向广大读者、作者及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感谢和问候! 1996年北京市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赢得了“九五”良好开端。年轻的《首都经济》紧跟形势,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迈出了扎实步伐,进入了首都高质量期刊的行列,这既是各界朋友对我们的褒扬与鼓励,也是对我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