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三种可选模式.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对这种不均衡进行适度的调控,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此模式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也应是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问题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得比较突出,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及其区域间的特征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存在较严重的非均衡问题,而且区域间的差异十分明显。资源禀赋的初始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以及相关政策效应是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的主要经济学因素。解决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问题,需要适度调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郑绣煦 《金融论坛》2000,5(8):15-18,61
本文建议我国西部地区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入世的机会,确定金融超前发展战略以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金融超前发展指适度超越经济的发展水平,发挥金融中介作用,利用外部力量,使生产要素通过非均衡-非均衡方式,诱导投资最大化,推动经济不平衡增长.作者认为我国已具备在西部地区实施金融超前发展的经济实力、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西部应大胆采取比东部更开放、更优惠的政策,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超前发展战略实施分两个步骤,一是金融先行,即发挥金融第一推动力作用,落实倾斜的经济金融政策;二是金融深化,即在西部地区培育起能够接受开放政策并使开放政策孕育丰硕成果的基础和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阐述欠发达地区融资方式呈现的非均衡性发展特点着手,对导致欠发达地区融资非均衡性发展状况所隐含的经济金融体制、产业结构及金融生态环境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改变招商引资模式、促进融资多元化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融资方式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辛树人 《新疆金融》2010,(9):120-130
<正>2009年,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资产价格上涨过快、信贷结构过度集中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显然,同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部门产生了非均衡效应,并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非均衡效应产生的微观基础。一、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非均衡效应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非均衡现象日益突出,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金融信用的非均衡表现为城乡、地区、国有一民营、虚拟一实体经济、内外经济结构的非均衡。金融信用的非均衡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因此,以金融信用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均衡增长,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均衡是相对的,而非均衡则是绝对的”,非均衡发展贯穿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首先,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增长潜力,某些地区的资源丰富,或者具有良好的自然港El,而另外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实问题十分突出,本文期望通过对人才类型的分析探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否依然能够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问题。最后,作者提出根据人才类型的特点,不同地区、类型和级别的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可以有所不同,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整个社会人才流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何广文 《银行家》2006,(11):118-119
西部金融创新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施的是一种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金融发展呈现出差异性。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相适应,金融发展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差异尤其显著,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的金融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非均衡现象日益突出。金融信用的非均衡表现为城乡、地区、国有-民营、虚拟-实体经济、内外经济结构的非均衡。金融信用的非均衡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因此,应促进金融信用的均衡发展,并以此促进经济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欣 《西南金融》2007,(5):13-15
本文通过梳理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现实进行研究,分析了产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和导致非均衡的力量,指出金融非均衡发展会导致产业结构非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降低金融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效益等非均衡效应,最后提出了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增长极"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是采用动态非均衡方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增长极"理论已经被很多国家运用到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计划中,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根据区域"增长极"理论制定了区域发展计划,该理论对研究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江西省赣南地区积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初见成效,但也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一、制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一)人多田少,种田比较效益低。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形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  相似文献   

14.
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生产力布局是非常重要的调控手段,决定这一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效率,本文从区域协调理论出发,对廊坊市的生产力布局进行科学分析,为构建更好实现廊坊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模式提供科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儒家经典《中庸》思想入手,到理论力学平衡条件、市场经济体系中均衡和非均衡问题,引出证券市场存在的许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都与处理均衡与非均衡问题有关联。提出应重视并遵循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防止非均衡状态的持续存在对证券市场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保险是通过保险的手段管理农业生产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农业保险与农业科技、农业金融构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纵观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农业保险长期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本文通过构建非均衡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非均衡程度,提出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调控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提升农业保险制度管理农业生产风险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张琪 《时代金融》2012,(12):93-94
由于历史原因及传统生产力布局的不同,加之资源、技术等条件的差异,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齐。我国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也落后于全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对民族地区生产力的现状和布局进行深入分析,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琪 《云南金融》2012,(4X):93-94
由于历史原因及传统生产力布局的不同,加之资源、技术等条件的差异,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齐。我国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也落后于全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对民族地区生产力的现状和布局进行深入分析,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资金配置不平衡与区域金融非均衡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强 《中国金融》1999,(12):30-31,40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地区如何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取决于其资金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全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的必然反应,而全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又是区域金融非均衡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从区域金融非均衡的角度寻求解决全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的途径,并进而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来说,由于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融信用非均衡的表现与特征 (一)金融信用的城乡非均衡与不断拉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相一致,金融信用的城乡非均衡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