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姜苑  曾华 《江苏商论》2008,(6):114-116
现阶段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仍将是我国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跨国公司投资能否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如何,我国企业要在引进学习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国际资本和产业的大举转移,地处长三角的江苏省凭借优良的产业基础、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了吸引FDI的经济大省。外资企业的竞争促使东道国企业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效率,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外资企业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东道国企业增加技术投入,提高技术水平,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综合生产率,促进东道国经济内生增长。  相似文献   

3.
阮敏 《财贸研究》2013,24(1):62-69
基于2003—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工业行业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并用研发国际化等因素对这些指数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提高了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却降低了东道国的技术效率;东道国的自主研发投入并没有提高技术水平,但对技术效率的提高是有利的,从而对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正向作用。总体来看,跨国公司研发挤出了东道国公司的研发资源,对东道国的研发是一种逆向溢出。  相似文献   

4.
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技术溢出推动了东道国同行业及其他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为了实现持续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目标,就必须有效地利用FDI技术溢出效应。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此背景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及其相关问题,对我国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进步进行多方面的限制,包括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的限制,母国政府保护主义的限制,技术引进方式的限制,技术适用性的限制,消化吸收不足的限制,等等。针对这些限制,我国现阶段科技发展应实施“复合型战略”,以早日实现技术赶超目标。  相似文献   

6.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指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以后不仅没有技术溢出,相反的却从当地企业吸取先进技术,此时技术流动方向为从东道国企业流向投资国企业.技术逆向溢出现象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其通过技术获取型国际直接投资获得东道国技术逆向溢出效应带来的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企业必须充分认识这个变化趋势,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全球竞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的方式,采用静态均衡分析的方法,讨论了竞争效应对外商投资企业向国内企业技术外溢的刺激作用。通过分析,本文证明了当东道国劳动力工资受到内外资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且国内经济有一个有效的研发部门时,那么外商投资企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会通过竞争效应推动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且东道国的整体国民收入亦会随着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的上升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技术环境的优劣决定技术水平的发挥,而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技术环境的改善。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的技术引进必须考虑引进技术与其生存环境的匹配,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该重视企业技术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形成路径发生了改变。外资并购对东道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能促进东道国产业成长、技术进步,而且有利于东道国产业集聚形成、生产规模扩大及出口数量增加;但同时也可能使外资企业的市场支配力加强、抑制本土企业的成长、危害东道国产业安全。我国应利用外资并购这种高层次利用国际资本形式,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发展中国家因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需要重视利用技术扩散来促进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溢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溢出途径、效果和制约因素方面研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提出发展中国家促进并有效利用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将Barro和Martin的领导者一追随者模型扩展至包含外商投资部门,构建了技术差距对FDI溢出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得出如下结论:外资企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东道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即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对于存在不同程度技术差距的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对FDI溢出效应的作用不同;当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过大时,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会产生更显著的技术溢出,反而由于东道国企业难以吸收而抑制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12.
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通过外资企业自身相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对当地企业产生的技术外溢效果两条渠道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现阶段服务业FDI通过技术进步并未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原因和政策。  相似文献   

13.
赵洪斌 《财贸研究》2003,14(6):62-66
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基本上都是从投资的企业或者投资国的产业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作为基础来分析和阐述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缺乏对东道国引资的产业政策对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水平选择的外在作用和互动影响的分析。本文利用博弈论的最终仲裁方法,论证了在东道国的产业政策制定和国际直接投资者之间关于直接投资技术水平选择的两阶段动态博弈,东道国在引进具有先进技术特征的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政策考虑,这从外部客观因素方面最终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者的技术水平必须高于东道国的产业技术水平的结果,进而说明了东道国产业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技术引进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同时,产生了引进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企业重"引进"、轻"消化",研究开发人才不足等问题。企业应采取提高技术引进能力与效用、提高技术再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和培养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对策措施,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上海2001-2006年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企业自主研发R&D活动和技术引进对企业绩效的不同影响。文中将两种不同的促进技术进步策略作异质性的分析处理,同时基于倾向得分考虑模型的选择偏差,再通过匹配法做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研究结果表明,试图通过技术进步寻求发展的企业相比其他企业均对企业绩效产生了积极效应。其中技术引进方式对企业的当期利润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优于自主研发方式,而自主研发对于企业TFP的贡献更优于技术引进。  相似文献   

16.
全球直接投资己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MNCs)是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主体,也是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的主体。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是指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东道国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包括对东道国相关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是我国以市场换技术引资政策的重要依据。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对FDI的技术外溢的途径和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朱维芳 《商业时代》2007,(24):39-40,36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生溢出效应的传导途径是多渠道的,这些渠道在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都相对独立、不存在产业关联的情况下,对东道国技术溢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本文从外资当地成分和进口依赖程度两个方面来考察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国内本土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存在进一步加强产业关联的空间,并且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依赖程度过高,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作用也较弱。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101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177个海外子公司投资数据,通过建立三元选择Logit模型,从投资企业和东道国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企业市场支撑型和技术寻求型海外RD投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道国人均GDP、东道国的RD投入对市场支撑型RD投资有显著正向影响,母公司的RD投入、东道国人均GDP和RD投入对技术寻求型RD投资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市场支撑型海外RD投资受东道国购买力水平的影响,技术寻求型海外RD投资受母公司技术水平和东道国RD资源丰裕程度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我国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重要途径。1983年,我们同外国公司签订了600多项技术转让和设备进口合同,超过了前四年总和。特别是上海、天津、大连扩大技术引进的权限后,使技术引进出现了一个新局面。日本派专家协助中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诊断,已见成效。1981、1982年度,中日双方商  相似文献   

20.
浅论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孟繁洁,赵丽艳技术引进对促进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现技术引进目标的关键是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开发创新和出口创汇的良性运行机制。技术引进是一个知识的传输、综合和深化的系统过程,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