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记载了从汉末至南朝年间许多名士的言谈轶事,其中有关曹操的记载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作品中的"奸雄"形象;《三国演义》一书则在创作过程中吸收和改造了这些故事,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曹操的艺术形象,突出了他的"奸雄"本色。从《世说新语》到《三国演义》,曹操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被逐渐扭曲,其中的历史原因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2.
杨树荫 《浙江经济》2015,(22):60-60
在汉字里,最容易认的字莫过于"一"。而在中国人的话语世界里,"一"字的内涵,其实丰富得很,《辞海》里,对"一"字的释义,居然有十多条。比如,"一二三四五",这里的"一",表示最小的正整数;而"一生"、"一辈子",这个"一",则是"满"的意思;杜牧《阿房宫赋》里的"六王毕,四海一"的"一",又是"统一"的意思;《荀子·劝学》里的"一可以为法则"中的"一",更是"一概"的意思。至于与"一"字组成的词语,犹如满天星斗,哪能写得尽、数得透。最简单的字,却最是变幻无穷,就像万花筒,随意一转,即能现出灿烂的图形。  相似文献   

3.
周玉 《黑河学刊》2010,(6):42-43
死,是文学艺术中唯一能与生并存的永恒的主题。《三国演义》中,作者在铺陈"事后方知"的曹操、"一见便知"的周瑜、"未来先知"的诸葛亮之死时,用多红的艺术之美,诸如神奇的虚幻美、独特的缺陷美、阴柔的秀丽美,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是非善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物不同的态度及感情。  相似文献   

4.
李大庆 《魅力中国》2010,(3):264-264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处处都可以看见作者是拥护汉家正统,对刘备所代表的蜀国政权倍加推崇和赞扬,而对曹操更以“汉贼”讨伐之。所以大多数人就只看到了刘备是仁君的化身,曹操是奸雄的代名词。然而正如章学诚所概括的《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所以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成分掩盖了其本有的真实性,曹操与刘备的真是形象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和进行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5.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国里人才济济,然而似伯乐者却寥寥数人。这当中,曹操属于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典型。"争天下必先争人",三下求贤令便可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  相似文献   

6.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国里人才济济,然而似伯乐者却寥寥数人。这当中,曹操属于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典型。"争天下必先争人",三下求贤令便可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张飞 《中国西部》2012,(5):62-72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让南京城再次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历来商女与战乱总是能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不独民国是这样,众人熟知的清代《桃花扇》也是这样,女性与战乱,拯救与救赎,南京城似乎拥有着某种特质,正如秦淮河与紫金山的形影,十里烟月伴随着六朝王气,将寻常儿女情长的"小爱"升华为纷飞年代里悲天悯人、大公无私的"博爱",舟行往来的过客,都会从秦淮桨声里,去寻觅尘封在故纸里的繁华过往。  相似文献   

8.
高翔 《老区建设》2012,(Z1):47-48
古往今来,对曹操的溢美之词不少,非议却更多。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罗贯中用艺术手法进行了再创造,这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有很大差距。曹操文学形象的嬗变使曹操从历史名人演变成为不朽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9.
高翔 《老区建设》2012,(2):47-48
古往今来,对曹操的溢美之词不少,非议却更多。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罗贯中用艺术手法进行了再创造,这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有很大差距。曹操文学形象的嬗变使曹操从历史名人演变成为不朽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0.
吕何生 《西部大开发》2011,(11):122-123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在这种逐鹿中原的纷乱局面下,曹操南征北讨,能够最终完成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有诸多重要因素的。曹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在这些"求贤令"中表露得十分鲜明,"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观。曹操不仅重视人才,而且善于用人。《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  相似文献   

11.
城雕丽影     
熊怡 《今日重庆》2012,(10):82-89
从上世纪60年代,被誉为"中国雕塑史上的革命"的大型群雕《收租院》;到上世纪8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景观《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长江大桥春夏秋冬》组雕;再到今年7月,斩获"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优秀奖的雕塑,《风行都市》、《生机》、《和平树》和《竹林七贤》。这些与城市的精神、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城市丽影,  相似文献   

12.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早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伴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加强与中国的交往,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对学习汉语的需求。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文字的内容组成,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的引入中国文化,推动教学的发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韩非子·扬权》篇"扬权"二字的题解颇有争议,陈秉才先生译注的《韩非子》一书中说"扬权,就是弘扬君权"[1]。而在更早的版本中有"扬槽"说、"扬榷"说等。在古汉语词典里"扬",作"播散"、"分散"之意,这是引起作者对"扬权"之意的理解产生怀疑的原因。既然"扬"可以解释为"分散",那么"扬权"是否可做"分...  相似文献   

14.
孙谦《风骨之书》中组诗十首,涉及两大板块:一是以新诗样式写的古典题材的诗作,有《曹操·观沧海》《曹丕·典论》《曹植·七步诗》《王粲·登楼赋》《华佗·麻沸散》等八首。一是打破了社会结构的独特意绪的呈现之作,有《根》《月照中天》二首。这组组诗看似“东海西海”,但内在的肌质是统一的,体现了诗人对深沉的历史境遇和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方式、心灵世界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老波 《东北之窗》2012,(20):12-13
"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里,看千名老人享用着99桌丰美宴席,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的诗句:"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3):191-191
2015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成功举办了以"在中国经济学中如何加强历史研究和教学"为主题的首届"经济与历史"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得到了经济学界的热烈响应和支持,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诸多富有创见的成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观察者网等媒体纷纷对研讨会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7.
壮士出川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抗战岁月》展厅里,陈列着一张残破的《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家属证明书》(以下简称《抗敌军人家属证明书》).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签发于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记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也记述着重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  相似文献   

18.
张大旗 《新财经》2012,(1):78-79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品牌超高速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词就是"品类创新"。2004年,世界著名的营销战略家、"定位之父"阿尔·里斯在《品牌之源》中正式提出:"品类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9.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有关"他者"和"身份认同"的论述为理论视角,考察加拿大亚裔英语小说家、诗人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遥望》。分析作者是如何在历史与现在的时空交错中,突显"他者"的身份焦虑,将寻求身份的认同贯穿于整个小说多条情节线索之中,并融于小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内的,又是如何使得《遥望》充满可读性和理论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黄涛 《科学决策》2007,(11):59-59
“智者贵于乘时”,语出《三国演义》。书中说到,曹操平定汉中后,益州震动。司马懿向曹操进言说,刘备诈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此时攻之,其必瓦解,强调“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查《晋书·宣帝纪》,确有其事,惟无“智者贵于乘时”一语,这句话应是《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概括和发挥,但相当精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