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五"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良好,东北地区振兴初见成效。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下,通过对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有效组合,可以形成区域接力增长态势,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极来接力东部地区的发展。未来支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化多层次格局为:经济支撑带—"新战略区域"和"潜在新战略区域"—城市新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新棋局的实现将更多地依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这两种区域政策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3.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经济"脱实就虚"的问题突出,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存在全国性问题,而且存在区域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较低的市场化水平、中西部地区实体产业盈利空间收窄、实体中小企业融资难、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区域分割造成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优化中国实体经济空间格局,要多渠道降低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推进全国市场一体化,有重点地推动中西部地区新的战略性区域工业化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强实体经济运行监测,从而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找出符合国情与客观规律的区域经济战略思路,就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结构,需要考虑以下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找出符合国情与客观规律的区域经济战略思路,就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结构,需要考虑以下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的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东部地区各省市,成为"新常态"下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西部地区拥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潜力很大,近几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福利差距已经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程中,在其内在的增收机制作用下,即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引致需求增长、居民就业增加,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促进财政增长、居民社保增收,中西部劳动力供给下降导致用工成本增加、职工工资增长,在总体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居民就业的较大增加、收入的较快提高,产生了明显的区域收入效应。在"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促进所需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由东部向中西部顺利转移,而后促进区域收入效应的影响因子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合理、有序的引导作用,并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同时坚决避免将损害区域环境福利的产业引入本地区。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面临着新一轮的政策调整。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点在于:要始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时积极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升级。未来,资源丰富、城镇化潜力巨大的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将接力东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0.
1985~2010年中国城市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演变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市辖区统计数据、GIS空间分级方法以及重心移动模型,对1985~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城市发展方针相适应,2000年之前中国总体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及特大城市周边地区集群式布局与东中西非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2000年之后中国东中西部城市集群的现象更加明显,但全国层面逐渐形成了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空间格局;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规模的重心历年均位于苏鲁豫皖交界附近,"由北向南"移动的特征最为明显,东西向的移动距离较小且移动方向不尽一致,不仅反映了区域与城市发展政策对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也反映了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效率。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因现实问题的变化而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形成了东、中、西、东北地区等"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相结合的完整战略格局。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以及基础条件变化的累积性效应将给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变化带来新影响,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广西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但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广东省是毗邻广西的发达省份,部分传统产业快速发展,全国市场占有率居于前列。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广西与广东的优势产业发展状况,结合广西实际需求,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东部地区,物流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经济增长也对物流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而在中部和西部,经济增长对物流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并不显著.因此,提高中西部物流的现代化水平和物流管理技术将是中国未来中西部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城镇化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过程。由于人口流向主要是从乡村向城市、从经济后进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长期持续的人口外流,在中西部地区形成城市人口增长和区域人口减少的空间格局。以四川省和河南省信阳市为例,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增长的城市和收缩的区域的人口分布现象,分析了大规模人口迁移对流出地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和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建  清张  燕华 《企业活力》2014,(3):57-63
不同尺度的空间经济一体化是如何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利益格局的?解释不同尺度空间经济一体化内在机制的分析框架表明,同时推进区域内部和外部经济一体化将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在内部市场分割的前提下,深化与东部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在短期内缩小中部6省间以及与东部地区间经济差距,但是此政策效果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逐渐失效。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同时加强中部地区6省间合作力度,形成复合式开放策略,并将其转变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利益格局平衡的长期开放方针。  相似文献   

16.
《数据》2013,(11):10-11
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及新规划的实施,使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被打破。据《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显示,"十一五"末期,东部地区GDP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其他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用开始显现。"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区域发展规划中,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是我国物流业应对危机走向复苏的一年,也是物流格局加快调整的一年,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结构性变化。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受外需萎缩影响较大,增速放缓;中西部地区以内需为主,加上产业转移,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关键年  相似文献   

18.
戴磊 《企业导报》2011,(21):108-110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重要标志,这一转移过程不但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而且能够有效拉动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内在驱动力及发展历程,随后从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及经济增长潜力三个方面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我国区域公路里程增速格局继续呈"中西部快、东部慢"态势,长江中上游和宁夏增速最快;区域公路里程总量格局继续呈"中东部长、西部短"态势,长江中上游和四川里程最长;区域公路密度格局继续呈"东中部较密、远西部太疏"态势,华东沿海、河南密度最大;区域高速公路比重格局继续呈"东高、中中、西低"态势,华东沿海、天津高速公路比重最大,东北地区升幅最大。人文因素是我国区域公路里程发展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区域公路里程发展格局;自然因素是我国区域公路里程发展格局的次要影响因素。优化区域公路交通发展格局一是要保证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完善公路交通网络结构;三是要加快形成高速公路网;四是要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分析究竟是比较优势还是本地市场效应决定了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和贸易类型。研究发现,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和贸易类型由比较优势决定;且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对国内需求的反应远大于东部地区生产对需求的反应。结论表明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对中国地区间贸易做出解释,该理论并未过时。因此,中国应实行能够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此外,那些实行区域产业转移的企业应积极适应国内市场,调整产品性能和属性,适应国内消费者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