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恬静的田园风光,农业生态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与旅游活动项目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与政府的重视.文章以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发展存在生态环境破坏、 基础设施落后、 管理水平较低、 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综合考虑吉林省地形地貌特征、 气候特征、民俗风情等因素,考虑不同区域农业经济、 社会、 生态及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其进行地理空间分区,大致分为东部长白山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 中部松辽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 西部松嫩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同时探究了各功能区的差异性特征;针对各功能区不同特征提出"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相互配合、"农业-旅游业"相互耦合、"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以点带面"互联互动、"省内-省外"互学互助等发展建议,以期为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为促进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丰富的旅游需求,农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农业生态旅游不仅可以让游客享受新鲜空气、欣赏乡野风光,还可以使游客对乡村的民俗生活进行了解与体验。四川省作为我国的农业与旅游大省,因其个性化的地形地貌、水域及气候等特征,而具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天然独特优势。文章在厘清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旅游功能区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其中现状是具有天然资源优势、丰富旅客来源及良好的扶持政策等差异性,问题是缺乏规划、影响环境,区域偏僻、交通不便,粗放经营、形式单一等,提出积极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着重设计地方特色旅游项目、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联合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策略等建议,以此为发展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对吉林省的农产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农业文化功能、农业生态功能进行分级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吉林省的基本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吉林省农业功能区划分为中部松辽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和文化功能区、东部长白山农业生态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功能区、西部松嫩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和农业社会功能区3个农业功能区。描述了各功能区的特征,并进行了功能定位,提出了发展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1999年提出开发生态旅游新思路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旅游业发展中地位愈来愈突出。但是,在其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着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化、集团化运作相结合模式,按资源分布合理规划,确立"三Z"开发模式,走生态经济效益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贵州喀斯特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喀斯特王国”之称的贵州省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发展以喀斯特为特征的生态旅游业得天独厚,发展生态旅游可有机地将扶贫开发与生态重建统一起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都市农业功能在不同程度的都市生态敏感区内所发挥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各不相同。基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遥感影像数据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数据,从自然环境背景、人类活动干扰等2个方面构建了重庆市沙坪坝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区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与区划。在对各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沙坪坝区进行了都市农业功能区划。结果表明:沙坪坝区可以划分为高生态敏感区、中生态敏感区、低生态敏感区及不敏感区;基于生态敏感性分区结果,全区划分为3个都市农业功能区(都市农业生态涵养发展区、都市农业主体功能区及都市农业多元扩展区)与7个都市农业功能亚区(生态屏障亚区、生态补偿亚区、果蔬产业亚区、花卉产业亚区、创汇农业亚区、科普教育亚区及休闲体验亚区);针对各功能区与亚区提出了相应的都市农业功能调控方案与分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西藏作为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高原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使得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不同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和生态旅游开展的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更客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根据西藏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案,兼顾行政区划与生态系统协调性原则、遵循资源同质性原则、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和注重生态文化性原则,对西藏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和分类,采用四级区划分类单位系统,将西藏生态旅游目的地划分为3个生态旅游大区,即藏东南生态旅游大区、藏西北生态旅游大区、藏中南生态旅游大区;7个生态旅游区,即怒江源高原亚寒带半湿润高寒草甸生态旅游区、拉萨河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区、羌塘高原亚寒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阿里高原温带干旱荒漠生态区、藏东南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旅游区、藏东高山深谷温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暗针叶林生态旅游区、藏南山原宽谷温带半干旱灌丛草甸生态旅游区21个生态旅游地,若干生态旅游景区,并对各个生态旅游区进行了概述,为提升西藏生态旅游旅游发展和管理水平,促进生态旅游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实现西藏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都兰 《农业经济》2022,(2):143-144
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业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价值链延伸的必然路径。为适应农业生态旅游业跨产业、集群化发展要求,要以产业深度融合为支点,通过创新、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有利于农业生态旅游集群化发展的支持体系,为农业产业全面振兴提供充足动力。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山东省区域资源禀赋、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与组合特征及比较优势,以因地制宜与空间有序的现代农业区划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东省农业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并将山东省农业功能划分为六大功能区。阐明了区域农业功能特征,确定了不同区域农业主导功能与辅助功能,明确了农业功能拓展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数据调查法,以武汉市黄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结果]农业生态旅游对黄陂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有效地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及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也存在农业生态旅游投资大、农民获利不均等因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提前科学规划农业生态旅游,提供支持引导,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论]鉴于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高于负面影响,为进一步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综合协调各个方面,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其为推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主体功能区制度背景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现实命题,而目前国内学者专门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农业在浙江重点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存在着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加剧等问题。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优势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但也存在耕地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推广困难的劣势,同时面临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机遇以及资源空间压缩、劳动力资源流失的挑战。应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和"限制"准则出发,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培育绿色精品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并实施一系列保障措施,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直来乡村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进入21世纪,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乡村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生态旅游作为最终需求型产业,其发展对当地乡村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临目乡太湖源生态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参与性方法(PRRA)和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就生态旅游开发与乡村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生态旅游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旅游业已逐步完善,农村经济也在国家的重视下有所发展,如何让农村生态旅游与经济互动发展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文章基于重庆地区农村生态旅游业及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一种多层次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对该地区的农村生态旅游和经济互动互动发展做出一定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农村生态旅游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几个最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互动发展的情况从整体上来分析处于良好状态,但仍存在众多的制约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其中,在所有影响农村生态旅游业和经济互动发展的所有因素中,来自旅游品牌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游览环境负向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乡村生态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产业,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已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渠道。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发达,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已经初现规模。但由于重庆整体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中游,加上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占去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部分,因此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项目面临资金短缺和管理不善的困境。BOT模式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又被称为"特许经营权",是指政府将"特许经营权"下放给私营企业,允许其参与建设和运营公共设施项目,并通过经营和管理获得利润回报的一种营销运作模式。BOT形式适用于我国当前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发展,对改善乡村旅游项目资金不足问题及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BOT模式也存在诸如规划风险、道德风险和圈地风险等现实问题,需要从政府和企业等2个角度分别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加强立法工作、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和制定严格的BOT协议等。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与自然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能够带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南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成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上具有很大优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过程应十分注重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由于传统旅游模式中出现的缺少有效监测、环保意识不强、旅游管理不科学等问题,物联网技术在生态旅游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生态旅游业中应用研究,为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面临着很多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管理体系、定位不正确、乡村旅游品牌度不高、生态示范作用不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本文对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所展开的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进行分析,得知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应该树立起健康发展理念,要结合我国实际状况,重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路径依赖的河南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是二者相互渗透、交叉,不断融合逐步成为一种新型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是一个产业创新的过程,休闲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能够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力,是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休闲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路径的选择尤为关键。文章从路径依赖理论出发,对路径依赖的运行机制与产业融合与路径依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河南农业旅游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路径闭锁效应,并从发展生态旅游、建立常态应对机制及开发特色产品的角度出发,以此实现产业融合的路径解锁。该文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成立企业或区域联盟组织,制定常态化的应对机制;开发特色农业休闲产品,引领消费行为等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河南休闲农业的融合过程,促进河南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以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丹东市为例,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探索了其生态旅游规划及旅游产品设计。目前丹东市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其旅游业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为突出丹东市生态及人文资源优势,首先对丹东市生态旅游规划总体定位,明确了其旅游业在不同层级中的定位及其产业定位,其次对丹东市生态旅游的文化、技术和景观3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最后通过对当前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丹东市生态旅游消费产品及路线产品的设计路线,在明确旅游业及产业在该市不同层级的定位情况,也为东丹市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湿地在自然界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湿地的管理与开发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旅游业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生态旅游是目前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将湿地与生态旅游结合到一起势必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在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业有利于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增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探讨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意义及规划建议等,为图牧吉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公共设施建设及环境、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对其自身发展有着很大制约作用,在这一阶段的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就比较关键。本文主要就乡村生态旅游业的特征类型及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业中的作用加以阐述,然后就我国的旅游管理制度发展和政府职能履行成果进行分析,然后就乡村生态旅游和政府职能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最后就政府职能下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及优化策略深化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