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周刊》2005,(1):14-14
海尔20年研讨会的题目是:《海尔20年1000亿世界的海尔》,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因为它比较确切地表达了海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年就是海尔所走过的路,1000亿是海尔现在达到的水平,世界的海尔是海尔将来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总结过去,而不是欣赏和留恋过去,因为“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我们不可以留恋过去,  相似文献   

2.
正裁员只是手段,重要的是改变自身生产逻辑。近日,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2014年将继续裁员10000人。"去年我们去掉16000人,海尔去年年初是86000人,去年年底变成70000人,所以去掉了18%。今年预计再去掉10000人。"张瑞敏说,去掉的主要是中间层,还有一些是因为业务智能化之后的人员需求下降。在张瑞敏看来,传统家电的制造与营销人才并不是海尔未来组织建设的重点,将这家传统制造企业注入更多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精英才是未来转型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对海尔来讲,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或者换句话说,海尔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有人曾问张瑞敏:海尔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张瑞敏坚定地说:第一,海尔确立了创世界名牌的目标;第二,海尔根据改革开放的外部条件,与时俱进地去创造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谈谈我眼中的张瑞敏和海尔,以及海尔“日新,日日新”的求变精神——编辑给我出了一道容易的难题。说容易,是因为10年前我拍摄了大型纪录片《诠释海尔》,从而与张瑞敏有了一定的交往和了解;说是难题,因为那毕竟已是10年前的事情,而现在我想我应该已无谈论这个话题的资格了。  相似文献   

5.
林枫 《糖烟酒周刊》2007,(39):52-53
万科的总经理郁亮在上一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上说:“万科要向制造业转变”,“要想实现1000亿的目标,未来的万科不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万科董事长王石也在思考“万科现在的文化能否支持未来的成功?”。牛根生最近刚刚在日本考察完毕,但是“一到宾馆想起人家管理的精细程度,就睡不着觉”;要向海尔学习流程再造,可张瑞敏说海尔从根本上说现在还是一个“大游击队”,他说未来全球只有两种企业:全球化的控制型企业.以及为它打工的企业……  相似文献   

6.
杨绵绵是海尔这个国内最大的家电企业集团的"大管家",也是张瑞敏战略最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从1984年开始她就是张瑞敏最主要的创业助手,仅这一条就足以让大家相信:海尔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杨绵绵功不可没。但在张瑞敏=海尔的思维习惯里,一贯保持低调的杨绵绵对海尔集团的意义被大大忽略了。从2002年开始,杨绵绵以总裁身份走到前台,海尔集团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踏步扩张之路,而这位低调的商业女英雄则在完成着自己最后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光彩》2014,(7):10-11
正未来20年会有4亿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其中1.5-2亿人受过大学教育,他们将进入新兴产业或改造传统产业,利用好这些人才,就能创造中国最辉煌的前景近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关于"裁员"的言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张瑞敏称,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至7万人,裁员比例为18%,今年预计再裁掉1万人。海尔裁员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的智能化减少了用工数量。据媒体报道,除了海尔,国内其他大型家电企业,比如美的、创维、  相似文献   

8.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海尔背后站着张瑞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张瑞敏的背后站着杨绵绵。在海尔这样一个全球知名中国企业中,杨绵绵一直隐藏在张瑞敏的身后.几乎不让人察觉到她的存在。作为张瑞敏的“黄金搭档”和助手.杨绵绵为海尔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21年来,海尔集团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化大企业,在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高速发展中,作为海尔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杨绵绵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品牌》2014,(8):70-71
向互联网转型,海尔是中国家电业的旗手。但是,如何使改革方案"落地",并变为业绩,正考验着海尔和它的掌舵人张瑞敏的智慧与决心。海尔近年推动员工创业,成立自主经营体,已成立2000多个"小微企业"。今年5月,海尔进一步推进改革,上万名员工与小微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不再是海尔集团在册员工。6月14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发表演讲时说,"去年我们去掉1.6万人,海尔去年年初是8.6万人。  相似文献   

10.
服务已成为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海尔是全国第一家提出“以服务赢得市场”的企业。张瑞敏把海尔的全部市场行为归纳为一句话,叫作“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在海尔人眼里,产品合格不是标准,用户满意才是目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产品,但有百分之百的服务。 “零距离”是目前海尔大力宣扬的一个概念,对于什么是零距离,张瑞敏说:“所谓零距离,其本质是心与心的零距离。只有企业同  相似文献   

11.
张瑞敏曾自称为海尔的设计师和牧师,自杨绵绵以下都是忠实的执行者,根本不可能对他构成领导权威上的威胁,他依靠什么力量建立起如此稳固的权力结构?但他曾经说过:现在集团中没人反对我,这是很可怕的事  相似文献   

12.
植根于民族沃土的海尔,20多年来坚持以自主品牌打天下,以自主知识产权闯世界,如今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富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有责任才会有梦1985年的一个夜晚。到德国引进冰箱技术的张瑞敏被邀请参加了当地的一个节日。仰望着庆祝节日的烟花,德国人不经意地对张瑞敏说:"在德国市场上,最畅销的中国货是烟花、爆竹。"张瑞敏顿时心里有一种在流血的感觉。从那一刻起,在张瑞敏的内心深处升腾  相似文献   

13.
原来一提海尔,一定是个家电企业;未来一提海尔未必是家电企业,而是一个制造创客的企业今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草根"、"创客"、"互联网+"等众多热词令人耳目一新。而对于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来说,报告中许6多热词让他感到很亲切。海尔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做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颠覆性变革,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海尔正在由"制造产品"的加速器变成"孵化创客"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往往有"各领风骚三五年"之说,但海尔1999年营业收入达到268亿元,15年年均增长81.6%,长盛不衰。走近张瑞敏,倾听他那不凡的心路历程,感受他那不凡的真知灼见。你会很自然地理解张瑞敏自信中饱含的睿智,领悟海尔人艰辛中充满的自豪。张瑞敏和海尔的故事是一本吸引人研读的书、其内容一页比一页精彩,一章比一章引人入胜,而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书中更精彩的章节仍在续写……  相似文献   

15.
品牌大师弗朗希斯·麦奎尔曾对中国企业提出如此之忠告:"没有世界名牌是因缺乏自信。" "中国不能没有世界名牌。"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如是说。  相似文献   

16.
苏贝 《中国品牌》2014,(8):28-30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海尔用一种亘古未有的崭新商业形态完美诠释着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转变明珠曾说,如果和马云合作,那天下都将是格力的。然而最终和马云合作的是海尔,从去年海尔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至今,海尔的改变有目共睹。6月14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发表演讲,以海尔自身的转型试错为样本,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张瑞敏 《商界》2013,(1):100-105
没有自己管理模式的国家,其企业也难以赢得全球的尊重。英国、美国、日本的企业崛起,都伴随着颇具特色、值得全球企业推崇的管理模式创新。但当中国制造走遍全球,海尔的张瑞敏却认为中国没有企业管理模式,因为之前我们都是学西方、学日本,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全球也都还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我们和他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现在,张瑞敏正在主导一场从管理方向、市场导向、决策要素、环境底线等角度进行的未来管理模式思考,做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源,能给企业带来无形资产效益,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分析海尔经验时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美国人泰伦司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追求卓越》中,研究了美国80家成功企业后得出结论,特有的企业文化是通用、IBM、3M等著名企业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进而把企业文化视为企业的精神和灵魂。管理深处是哲学,执行背后是文化。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海尔是中国企业的第一品牌,张瑞敏无疑是中国企业家的第一个人品牌。经过多年的累积,作为海尔第二品牌的张瑞敏,个人品牌的定位已逐渐明晰为一名布道者,但种种迹象表明,喜欢讲故事的张瑞敏,恐怕已遭遇听觉疲劳。在布道者光辉的品牌形象背后,创立斜坡球体管理理论的张瑞敏,此刻,更象站在斜坡上宿命的西绪弗斯。  相似文献   

20.
《糖烟酒周刊》2005,(25):A004-A004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方法一这简直已经是天条了。自从海尔张瑞敏说了思路决定出路之后,这句话就成了中国企业家们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