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业一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和突破。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于了解长江流域的历史变迁,解读中国古代生态思想,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张建民所著《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以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对重要农业区的农业生产诸要素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华农业文明是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外来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域外作物大多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隋唐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主要传播途径,宋元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渐显著。这些外来作物不仅包括重要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果树、油料作物和大量经济作物,总数超过120种。经过长期的适应和改良,这些作物已经完全融入中国传统农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庙和庙会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最初主要是古代农业社会中神灵崇拜意识的产物,后来不断融合其它思想意识和外来宗教信仰,形成一种丰富而复杂的意识混合体。据方志和有关文集记载,明清时期苏州农村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有官府组织的,也有民间自发集成的。从其活动内容和方式来看,这些庙会或反映了传统农业生产特色,或展示了与农业有关的时代经济新面貌,因此,研究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庙会,对于了解这一时期苏州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市镇的发展壮大,无疑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产于美洲的辛辣作物辣椒,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辛辣饮食相结合,迅速替代了传统的辛香植物花椒、食朱萸等,并且作为一种蔬菜,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普及开来。本文重点考证了辣椒传入的时间、路径以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辣椒在中国的分布和演进情况,对辣椒在中国传播的动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翔 《中国农史》1993,12(2):48-55
本文大量引用地方志记载,分省区对明清两代各地烟草种植情况作了较详细的铺述。根据有关记载,排列出了当时的名烟及名产地顺序。对明清时期烟草生产的内部结构、生产关系、生产水平,贩运贸易及对农村封建经济的影响,烟草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等有关方面也作了若干讨论。利用新的考古成果,首次纠正了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非传统认为的明万历年间,而是嘉靖至正德年间,携带传入者,也非传统认为的西班牙人,而是葡萄牙人,中国最早种植烟草的地区,非传统所说的台湾、福建两省,而是广西合浦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6.
(录自1987一1989年部分期于,l)农业史清前我国东北农史发展简史 杨家验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 4 47一54六朝时期江南的山墅 正藩等南充师院学报19874”明清时期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条件初探 张小清吉安师专学报1987 467一74抗日战争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 何程远天津师大学报1988 164一69论春秋战国时期农村公社的解体 姚政南充师院学报1988 1 97论论瑶族游耕的发展 胡起望云南社会科学1988 1 67一67明清时期浮梁的田亩数和亩产量 梁森泰江西大学学报约881的东南亚史前农作物驯化耕作与生态学 魏晓萍译古今农业1988 1 64一66畜力的使用及其…  相似文献   

7.
朱自振 《中国农史》1993,12(4):27-37
明清东南山区农业发展的实际。对于研究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和农业历史,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把东南山区从东南地区脱分出来,并从区域社会经济角度,对其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性质、特点,进行了专门、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中国明清时期油画是我国油画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也决定了中国明清时期油画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所以对中国明清时期油画收藏价值做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明清时期油画市场价值做出分析的基础上,从文化与历史价值角度,对明清时期油画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日本以往的明清经济史研究,通常都以地主佃农制的研究为重点,而且大都局限于长江三角洲地带。但这种租佃关系并不普遍适合于全国的社会构造。在华北地区,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土地所有与农业经营也没有完全分离。地主制并未成为明清中国社会的普遍基础。华北明清农书的有关材料表明,唐宋以来,中国南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沿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与南方的小规模集约经营不同,业方农业的特征是采用畜力耕作的大规模经营。这种经营是完善的,稳定的,体现了一个相当高的生产力水平。明清作物种植制度的地域性差异,与生产力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地域性差异相一致。它在空间上呈一个梯级分布:长江下游-→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大部-→边陲地区。它也是清代商品的流向。明清华北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在性质上已不同于汉魏时期的地主庄园,但还不是完全的商业性经营。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清代华北大规模经营已出现了解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芳 《中国农史》1993,12(1):55-63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我国先秦时期对此已有认识。之后历代编纂了不少地方性农书,众多的方志中亦载有地方农业资料,这就为研究地区农业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地区农业史是农业史的一个分支。地区农业史研究工作开始于本世纪初,五、六十年代逐渐兴起,80年代后成为农业史研究的热门。本文主要分析了近十几年来地区农业史研究的特点,简介了各地区农业史研究状况,阐述了今后地区农业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契约文书中含有大量与土地交易相关、且为大型辞书失载的疑难词语。本文运用辞例归纳法和实地方言调查,考释徽州契约文书中10则疑难词语,为明清徽州农业史、社会史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补充大型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失收的词条和义项。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人之所生,衣与食也;衣食所生,水与土也”。可见,水与土两者对人类生存是何等重要。中国古代农业的兴衰,莫不与农田水利息息相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是研讨明清时期农田水利的一本专著,全书分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山区和边疆地区四大区域,由13篇专论汇集而成。此书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张芳先生撰著,是其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全书史论相间,专深不狭,发隐钩潜,创获良多,窥见其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此书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向纵深发展的时期,农田…  相似文献   

13.
科技信息港     
《农家致富顾问》2020,(5):38-39
1科学家找到“植物杀手”薇甘菊速生机制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主持的一项研究从多个角度揭示了薇甘菊的环境适应性进化和快速生长的分子机制,为防治这一重要外来入侵植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随后入侵到东南亚等地,已被列入世界最有害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是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被称作“一分钟一英里杂草”的植物生长速度快,可攀爬、抑制或杀死其他植物,从而破坏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最近,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的樊志民同志将其新著《秦农业历史研究》寄赠给我,读后感到这是一本区域断代农史研究的力作,不仅填补了秦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开拓了农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值得竭诚向大家推荐,故作跋语如下。最近一个时期,农史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突破,经过大家分途并进,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历史进程和基本面貌已大体清楚,如何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推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任何农业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发生、发展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农业已发展到相当程度。农业对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较高,因而对它的变化有很强的敏感性。明清时期,又是近千年来我国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在太湖流域主要有以下特征:①是一个相对冷的时期;②前期湿润而后期偏干;③气候变率较大,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带来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①气候变冷双季稻面积减少,粮食复种指数下降;②自然灾害频发,冷害和水旱等灾害使粮食产量下降;③亚热带经济林木,柑桔、茶叶等安全越冬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广东的生态农业类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明清时期广东出现了基塘农业、稻田养鱼、稻田养鸭、黄掠蚁防治柑橘害虫、植物农药防治害虫等生态农业,还延伸到近现代。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清鄂西山区的移民与土地垦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国安 《中国农史》1999,18(1):16-28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宜农土地的垦殖基本饱和,人口继续膨胀,人均耕地日益减少。严峻的生存危机迫使人们大量涌入资源丰富、荒而未辟的广大山区,从而掀起山区开发的高潮。鄂西山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鄂西山区的人口迁移和土地垦殖的研究,试图勾划出该地区农业开发的基本轮廓,并探讨其经济发展规律,以期对当今的农业生产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农业土地占有方式,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有官田(公田)与民田(私田)之分。明清时期国有土地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采取屯田制经营。民田的经营形式,则有自耕农经营、地主佃仆制经营、地主雇佣制经营、地主一般租佃制经营、农奴制经营等各种具体形式。其中地主一般租佃制经营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封建农业土地关系上,它既继承了历代封建农业的基本制度,同时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定条件,出现了一些封建社会晚期所孕育的特征:第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急速发展;第二、封建宗法关系减弱;第三、永佃制盛行。永佃制是租佃形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封建经济所特有的弹性特质。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双重领导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系一九五五年七月,在南京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农史资料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迄今已整三十周年了。它是我国建立最早,农史资料收藏较多的一个专业性农史研究机构,设有农业科技史、农业史、图书情报  相似文献   

20.
明末传教士熊三拔与徐光启合编《泰西水法》,西方水利机械龙尾车藉此传入中国。虽然龙尾车得到徐光启等明清士人的大力赞赏,但始终未能在中国广泛应用。文章从提水效能的角度对龙尾车的提水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比对了龙尾车与中国传统提水机械龙骨车之间的优劣,发现龙尾车的提水能力与其形制大小密切相关,其机械效率远不如龙骨车;在明清时期的个体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主导下,提水效能的不足很可能是龙尾车未能被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