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陈雪钧 《价格月刊》2009,(11):49-52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山东省旅游业亟待转型升级.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试图探究山东省旅游产业升级的优化路径.首先,在述评旅游业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旅游产业升级的四维组合路径;其次,全面评估当前山东省旅游业发展格局,指出其存在价值链协同性较低、产品开发创新不足、产业核心环节薄弱、产业扩张力度不够等问题:最后,提出推进山东旅游产业升级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旅游业的主体,城市旅游最大的特点是旅游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本文通过评述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论证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融合的关联性,从供给、需求、支撑三方面分析研究城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机制,并建立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模型,针对性地提出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多层互动的驱动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日新月异,转型升级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要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而且智慧旅游对旅游业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此历史背景下,钦州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必须提上日程,因为目前钦州市旅游业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产业融合度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等困境,只有通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等途径,才能促进钦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旅游产业逐渐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章在分析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识其转型升级的困境,并结合贵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探索新常态下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十五”期间山东省旅游业人才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琳琳 《商业研究》2008,(4):156-162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是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五"期间,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除了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外,积极进行旅游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2006年对山东省17地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状况的抽样调查,分析了2000-2005年山东省旅游业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全省旅游业人才发展仍然面临总量不足、结构短缺、薪酬水平偏低、人才地区分布失衡等主要问题,为此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策,为旅游人才发展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地贵州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结合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践,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及运行机制,探索其能为贵州乡村业发展起到的作用,为贵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内外环境变化为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新机遇,结合宏观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背景,本文对今后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任务和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并从市场、企业、产品、产业和教育培训五个方面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内容和路径进行了相应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近几年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中国旅游产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差距日益明显,加快对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调整是促进旅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从中国旅游业的特点出发,研究了金融风暴下旅游业的发展机遇,对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点看法,愿与各位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9.
旅游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研究三亚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数据,分析结果得出过于依赖旅游产业的粗放式发展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是要采取转变旅游业发展思路,推动旅游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设施等策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摘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但旅游接待量和总收入,不仅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国内旅游城市,与山东省内的青岛、威海等城市相比也相差较大。针对济南市旅游产业升级这一目标,根据济南市旅游业现状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数据分析比较,总结出目前济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体化发展视角下的济南市旅游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11.
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和旅游发展的新时尚。河北省具有环京津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应把全力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作为全省旅游重点,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推进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转型升级,探索建设沿海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定位和实现途径,实现河北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论贺州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全国旅游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局性任务,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国内旅游市场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贺州市旅游业转型升级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贺州旅游业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具备很好的转型升级基础,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业转型升级应遵循的两点原则和对于贺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延安作为自然资源型城市和红色文化资源富余城市,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应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过去政府在延安旅游业发展中曾发挥主导作用,今后还应在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规范监督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实现延安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应用Fisher最优分割法,基于路径依赖创造理论,对县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演进路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县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过程,是县域旅游系统主体持续突破路径依赖,创造路径,结果解除消极锁定的过程。通过研究,文章基于资源重估、认知更新、系统干预、创新鼓励、需求变化及外部联动等维度提出了县域旅游转型升级路径创造的相关方法,并构建了县域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式,为县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县域的旅游产业升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旅游业智慧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已设立33座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黄山市作为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着力推动其市旅游业智慧化发展。古村落旅游作为黄山市重要旅游类型,其智慧旅游模式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较多发展问题,亟待产业升级与转型。现以黄山市古村落旅游开发为例,以黄山市古村落代表性旅游景区宏村、西递与南屏为研究对象,以杭州市西湖景区为参照对象,了解该类旅游业面临的问题,智慧旅游应用可行性以及应用相关对策,从而推动黄山市古村落旅游产业升级与转型,为其他地区旅游业智慧化发展提供借鉴与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SWOT分析法概念入手,将广泛运用于企业战略分析的方法运用于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分析,通过分析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指出惠城区应当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攻方向,并从打造具有惠城特色的景点景区,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提升旅游产业内涵等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石鑫 《商场现代化》2020,(2):114-116
"全域旅游+金融"既是金融服务旅游实体经济,推动全域旅游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也是旅游促进金融产品升级改进,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文章通过构建旅游业和金融业耦合指标体系,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前后期旅游业和金融业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旅游业和金融业的耦合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是仍然处于中度协调状态,因此继续加大旅游业金融支持,着力两个产业互动融合,促进产业良性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文章在全面分析安徽省旅游业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企业、旅游管理的基础上,指出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问题,以期能为安徽省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免费开放背景下南京中山陵景区旅游业转型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其转型升级也势在必行。南京市中山陵景区在免费开放背景下,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从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突出餐饮的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旅游纪念品,策划举办节庆活动,保护好景区环境和文物,创造发展条件,尽快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新跨越,从而促进中山陵景区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安发展生态旅游业为积极推动西安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西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西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GE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西安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出发展政策:完善西安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提高西安旅游企业的综合能力;加强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