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产业集聚是集聚企业区位决策的结果,集聚因子是企业区位选择的约束条件。文章通过分析集聚区内的企业依据与其它企业经济关系来选择获得最大集聚因子的行为,得出企业的区位描述了集聚现象空间特征,揭示了集聚形成的机理的结论。为我国的地方政府利用产业集聚制定区域经济增长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及产业空间分工的深化,经济地域系统及区域资源配置问题日趋复杂,区域发展实践的不断创新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与培养模式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讨区域经济学内容创新、教材建设与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上有四个关键点:其一,及时借鉴新的区位选择、区域增长、分工演进、城乡转型、空间不完全竞争等理论,推进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其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坚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的原则编选优质教材;其三,采用新的研究技术手段,促进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其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文娟 《物流技术》2022,(8):49-52+57
基于福建省9个城市2010-2020年物流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对福建省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一般,2017年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增强;各城市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平衡,空间差异较大;福建省物流产业存在空间正相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集聚向分散演变,且高度集聚城市占比较少,区域物流集聚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快区域物流集聚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刚 《城市问题》2022,(10):45-54
伴随城市群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变,其功能分工与经济集聚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应。具体而言,当城市群处于单中心空间结构时,功能分工与经济集聚的极化效应显著;当城市群为多中心空间结构时,功能分工与经济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利用2015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的截面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京津冀城市群为单中心发展模式,发育水平较低;珠三角城市群处于单中心向多中心模式的过渡阶段,发育水平较高;长三角城市群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发育最为成熟。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角度来看,应促进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进而推动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集聚与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密切相关,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本质是不同区域的经济集聚程度发生了变化,是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的统一。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形成就是地理区位和政策影响下的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的统一,经济集聚在该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地理区位和政策通过经济集聚间接发挥作用,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引起区域的经济集聚与扩散现象。促进经济集聚(扩散)发展是一种内涵式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集聚的重要途径。在一体化和经济集聚基础上,加强城市群与发展轴的相互耦合,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轴为引导"的区域发展新空间拓展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邵晖 《城市问题》2011,(8):50-54
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是城市空间结构最为核心的内容,它的演变历程是城市成长变迁的历程,其演变机理也折射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分工为切入点,对产业成长和生产组织结构的演变以及其在空间上的表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变迁进行研究。撇开各行业的特殊性,将各个产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研究城市各产业的区位选择及变迁,揭示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本质和机理,并分析其所体现出的普遍性规律。认为在分工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企业功能的不断分化,不同功能之间的联系成本决定了功能空间的结合或分离,联系成本和区位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空间成本,而企业的区位决策即是要寻求空间成本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在生产制造系统越来越复杂的今天,模块化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从传统的企业生产与设计领域扩展到产业组织领域。与分解、集中、设计规则等等企业生产领域的概念相对应,区域经济中的专业化分工、空间专业化集聚等也是模块化经济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依托喀什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基础设施状况,中央政府决定在新疆喀什市设立喀什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设喀什综合保税区。喀什综合保税区跨行政区域一对多运营模式是通过制度化安排促进的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模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优势,能够使不同行政区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高速集聚;能够发挥其政策功能带动下的辐射与放大效应;能够推动喀什市成为全国向中亚、南亚、欧洲开放的桥头堡。它通过交通运输、进出口贸易、海关联建三方面来体现,选择四条路径去实施,用三项制度作为保障;通过制度与管理创新最终把喀什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泛中亚国家自由贸易新区。  相似文献   

9.
城市新区,也称为新城,一般是指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产业集聚而开发建设的特定区域。开发模式上,既有完全摆脱老城的"新造"模式,也有在原有老城基础上的"改造"模式;空间形态上,通常明显有别于老城,但与老城具有紧密的分工和联系;空间布局上,一般毗邻老城,  相似文献   

10.
现代空间结构理论回顾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耿明斋 《企业活力》2005,(11):16-20
<正>一、现代空间结构理论回顾有关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源于区位论,区位论也可以看成为现代空间结构理论的微观部分,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空间结构理论。1.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研究主要局限在对企业、产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方面。杜能在1826年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确定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各种不同产品生产的同心圆结构(李小建,1999)。韦伯于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探索了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美国经济学家胡佛等不断修正韦伯以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的影响近似为零的前提,考虑了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贸易自由度约束下的局域溢出模型,探究了创新的空间扩散与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称均衡是模型的唯一内点均衡;当角点均衡时,存在唯一的贸易自由度支撑区间,此时,如果运输成本变小,则技能劳动力、R&D部门、制造业部门以及创新活动将变得更集聚,同时创新的空间扩散程度变大,外围区域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劣势减弱;从增长和福利评价的角度看,在技能劳动力存量不变的条件下,创新的空间扩散对整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影响,然而,当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可流动的技能劳动力集聚时,中心区域的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总是偏好集聚状态,当且仅当创新的空间扩散效应足够大或者集聚租金较小时,外围区域的普通劳动力偏好集聚状态。因此,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增大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减小集聚租金,提高全域劳动力福利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涂人猛 《企业导报》2014,(22):37-40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区位理论研究、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研究和空间经济学发展阶段,但作为一门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却是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采取几何学方法对单一个体的区位结构的静态研究,对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集聚和分异过程的大量实证研究后进行理论提炼,到建立数学模型来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也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成为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的理论框架 区位优势是对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形成吸引与推动的东道国区域的相对禀赋,构成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四类:-是要素和资源因素;二是成本节约因素;三是市场需求因素;四是集聚经济.  相似文献   

14.
金融地理因素对区域金融稳定存在客观的作用机理。本文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遵循金融地理"空间差异、空间过程与空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路径,搭建了金融地理与区域金融稳定作用机理的宏观框架:金融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空间过程的金融集聚与扩散、空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金融体系调整都有可能影响区域金融稳定。从微观上看,金融地理中的金融区位、金融发展、区域信用和风险抵补是对区域金融稳定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它们各自对区域金融稳定有着具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空间规划的国家。以德国2006年和2016年空间规划为基础,就规划理念、规划目标和主要内容演变进行比较,剖析规划面临空间开发与竞争力营造、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引导与乡村地区发展、土地利用与自然生态基础等四项问题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结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现状,提出应重视影响空间变化的元素、重视平衡的城乡、区域国土空间发展格局、重视区域政策的衔接、重视过程与实施机制的创新等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1、特色的发现与挖掘 特色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是古典与新古典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根据古典分工理论,区域应当按照绝对成本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进行产业分工,新古典分工理论进一步指出,成本差异(优势)的形成是缘于要素禀赋的区域差异.因此,一个区域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区域丰裕要素的商品时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可以以价格优势参与分工贸易.  相似文献   

17.
探索建立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土空间是城镇化的载体与利用对象,国土空间分类往往反映着国土空间利用的目标与意图。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出新要求。首先回顾并解读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国土空间分类标准,然后结合新时期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1套体系(国土空间分类体系)、2类管控(建设和非建设空间管控)、5类分工(城市建设空间、城镇建设空间、乡村建设空间、其他建设空间、非建设空间)、4类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保障空间)、多种功能用途"为核心内容的国土空间分类方案,并以北京市和山东桓台县为例进行了试验,以期为新形势下国土空间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不同国土空间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包括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种类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我国未来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空间有序开发的重要手段,也需要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作用,以促进不同区域实现其主体功能,保证规划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和研究了1995—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源的空间轨迹变动,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相对不均,尤其是东西横向失衡较突出,人力资源区域配置同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变动趋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配置影响显著,产业层次越高、越集聚引致人才的层次也越高、越集聚。因此,提出应提高西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来协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从而形成合理的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产业升级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一、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空间敛集南京是我国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集聚中心,历史上曾是我国的十朝古都,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南京不仅具有多种区位优势,而且各种区位优势相互协调,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地域空间上的敛集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