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和平  尧珏  蒋黎 《经济学家》2020,(1):110-118
本文基于改革视角,从粮食生产和消费角度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粮食供需发展的现状,并指出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新问题,提出了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观念的四个重点:即粮食生产应构建一套保障粮食安全的供需改革双轨机制,从注重粮食供给的数量安全转向兼顾供给价格安全和粮农收入安全,由主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向保障流通安全和储备安全转变以及粮食生产方式由耕地粮食向立体粮食转变。最后,文章提出了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未来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包括切实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适度调整品种布局,引入粮食市场化观念,促进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水平,推进粮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全球化的视角论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首先,从数量关系上给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这个定义又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其进行了解释;然后,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成因,原因包括圈地运动、环境恶化、退耕还林政策、抛荒(或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贸易自由化和国外粮食政策;最后,提出了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中国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简况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两大趋势,一是主要粮食产区北移,并在空间上趋向集中;二是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拉大,实现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特别是物流体系的需求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中长期增进粮食安全的潜力,提出中国实现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五大挑战,即: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争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的问题迅速凸显;粮食增产很容易面临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能力和投入意愿不足的困扰;支持粮食增产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国际粮食供给减少,而需求明显上升,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在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下,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而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入手,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城镇化道路以外延快速扩张和数量增长为主要方式,但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消耗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粮食生产兼业化和老龄化、水土重金属污染等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不可协调性矛盾凸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有推进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契机,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从外延粗放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型发展转变,从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提出建立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机制,依托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立高效粮食生产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依托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实现"智慧粮食",依托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形成粮食绿色消费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新荣 《经济论坛》1999,(19):18-20
一、国外粮食安全保障政策的比较分析为了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有必要对国外值得借鉴的有关粮食安全保障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限于自然条件的约束,粮食自给率低,全年谷物自给率仅为30%,主食用谷物自给率68%,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其粮食安全政策的保护性十分突出。第一,购销倒挂的粮食价格政策。一方面,其大米的收购价格按农业生产者支出的生产费用和其可以保证得到的正常利润来确定,即人的平均工资计算确定,另一方面,销售价格却比较稳定,低于收购价…  相似文献   

7.
窦晓红 《经济师》2011,(1):95-95,98
粮食安全是关系着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稳定与发展的首要战略问题,然而建国60余年,中国却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粮食法可循。目前涉及粮食安全的法条基本散见于一些法律或行政法规中,没有形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部系统法律体系。文章探讨分析了我国当前粮食安全立法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粮食安全立法建议,对《粮食法》的基本框架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粮食储备体系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任何国家及地区都会将其纳入到本国粮食安全保证体系当中。文章建立了一个用于分析粮食储备体系的比较框架,将世界主要的粮食储备体系划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类型,并对二者的形成机理与运作机制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文章归纳了国外粮食储备体系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建设与完善中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预测:基于区域化市场均衡模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陆文聪  黄祖辉 《经济研究》2004,39(8):94-104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涉及 1 8种 (类 )主要农产品和 7个地区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市场均衡模型并基于二种不同情景的模拟分析 ,从全国和地区二个层次上预测和分析了 2 0 0 6年和 2 0 1 0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供求形势。模型结果显示 ,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在总体上将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 ,国内外粮价回升可使我国粮食生产在近期内取得恢复性增长。预计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总产量将超过 4亿吨 ,粮食自给率在 92 %左右 ,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将维持在目前的 3 50 0万吨左右 ,其中小麦占五分之三 ,玉米将从目前基本平衡转变为净进口。这种供求变化趋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华东和华南地区粮食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 ,东北和华北地区将呈现以玉米为主导的快速粮食生产增长态势且超过需求增长 ,中南地区将从短缺转向粮食基本自给 ,西南和西北地区将继续保持现有缺口规模。为现实中国粮食供求的长期稳定与均衡发展 ,本文最后提出了涉及耕地保护、跨省区粮食贸易、国际粮食安全合作、价格增产效应和政府决策科学化等五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安全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WTO框架下深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具有深刻的经济学意义。该文在研究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粮食供求关系,预测了全省粮食贸易前景,探索了粮食发展途径,提出了调整结构、刺激生产、引导消费、搞活流通、绿箱保护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庞英  张绍江  王伟  孙巍 《财经研究》2007,33(9):79-87
转型期在国家推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大环境中,耕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无法同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与要求相协调,这就使得我国的耕地资源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文章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在对转型期中国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研究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的结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各大流域粮食生产规模效率最差,这就意味着,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化大力气消除制约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转型期中国粮食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稳定或进一步提高松辽流域粮食生产效率,改善黄河流域粮食生产低效状况,这也是转型期弥补市场失灵、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江苏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江苏粮食生产能力现状作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江苏粮食安全的数量界限,提出以食物生产观念涵复粮食生产、合理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和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实现藏粮于田,藏粮于科技等发展江苏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立足“大食物观”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Markov链对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1年中国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消费安全、流通安全5个子系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生产安全对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贡献率最高。(2)全国、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均表现出“绝对水平提升、相对差异缩小”的特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更严重的多级分化现象,非粮食主产区初始粮食安全水平分布较为集中但后续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3)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各省市粮食安全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正逐渐减小。(4)粮食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呈现稳态性,不同粮食安全水平类型之间转移概率较低,各地区在总体粮食安全水平中的分布位置比较稳定。基于研究结论,从重构粮食生产空间、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岳翔宇  夏艳秋 《财经研究》2023,(10):154-168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抓好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而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主流文献已就事前粮食生产与预防思考、事后冲击评估及政策反思等问题做了大量探讨,但较少关注国家应急治理应采取怎样的事中应对策略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此,文章从思想史角度出发,借鉴粮食获取权理论和国家能力四分法分析中国传统荒政思想的要旨和价值。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荒政中增强粮食安全的措施大体可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在时间维度上的粮食资源跨周期调节、在空间维度上的粮食资源跨地区调节、在直接权利维度上的贷种借牛和蠲免缓征等措施、在贸易权利维度上的减免商税和以工代赈等措施。(2)中国传统荒政思想已经意识到,落实这些主张需要政府拥有强制能力以维持灾区秩序、汲取能力以提供荒政所需资源、递送能力以实现救荒资源投放、信息决策能力以提升治理质量。(3)中国传统荒政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粮食安全理论打通了历史根脉,其实践意义在于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角度为中国夯实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历史经验,其世界意义在于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荒政理念校准、策略体系对照与治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陈百明  周小萍 《经济地理》2005,25(2):145-148
首先就粮食属性、粮食饥馑、粮食禁运、粮食贸易等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通过对国际国内粮食消费、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的发展态势分析,探讨了中国适度粮食自给率的问题,由此提出当前中国粮食自给率目标以90%左右为宜。在此基础上,通过估算预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人均粮食需求量420kg,粮食自给率达到90%为情景,确定我国近期适宜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是人均0.056hm2。同时指出不同地区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同,粮食自给率也会有区别,所以各地需要制定区域性或省级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标准。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并促进粮食生产,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把握了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中国的粮食生产。通过建立C—D生产函数,利用中国1990-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估计,可以根据估计结果定量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解释地区间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利用及保护问题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及保护的主要问题.基于河南省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影响耕地利用及保护的内、外部因素.笔者提出,建立河南省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要从注重土地数量与质量管理、完善农业激励政策、增加粮食单产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入手.  相似文献   

18.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但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主销区存在明显差距.本文比较河南省和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差距,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人均粮食产量对人均财政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较大,提出应建立更加有效的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平衡机制,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在中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始终面临着较大的粮食需求压力。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会对粮食的需求与供给产生重大影响,也会直接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粮食产出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二是粮食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区域差别较大;三是中国粮食安全不可能完全依赖国际市场。黑龙江省由于耕地面积、土壤、机械化程度、粮食商品率等多方面的因素具备了粮食生产的优势,在中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保持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优势,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粮食危机与粮食安全问题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粮食危机与粮食安全问题呈现出来的特征不同,理论研究的侧重也就不同。概而言之,集中探讨粮食危机与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论表现为四个方面:马尔萨斯基于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基于增长的的极限与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理论、基于农业生产特征的粮食危机理论与保证粮食安全的政府行为理论。本文对这些主要的理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