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会影响到各地区财政能力均等化水平,进而影响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效应上看,转移支付起到一定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果,但各地区财力差异仍然很大;从分项转移支付效果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最强,专项转移支付次之,税收返还效果最差。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转移支付的地区分配结构和建立均等化转移支付体系来提升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水平,以促进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2.
财政转移支付是促进地区间财力均等化、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上发挥了较大作用,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趋于增强,但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从区域角度看,应该加强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3.
孙戬 《经济问题》2012,(6):107-11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有效的财政政策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存在财政责任划分不明确、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财政资源配置不均衡、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建立权责明确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改革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分税财政体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这一事实分析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SYS GMM方法实证研究了财政缺口、财政不平衡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结论表明:在分税财政体制下基层政府财政缺口的存在,并不利于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转移支付作为弥补财政缺口、均衡中央与地方财政不平衡的主要机制,对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显著的激励效应。另外,尽管较高的转移支付筹资水平和专项补助方式有助于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激励,但在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的分税财政体制框架内,这一供给激励机制将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分税财政体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这一事实分析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SYS GMM方法实证研究了财政缺口、财政不平衡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结论表明:在分税财政体制下基层政府财政缺口的存在,并不利于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转移支付作为弥补财政缺口、均衡中央与地方财政不平衡的主要机制,对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显著的激励效应。另外,尽管较高的转移支付筹资水平和专项补助方式有助于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激励,但在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的分税财政体制框架内,这一供给激励机制将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省情提出推进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期的财政政策目标:(1)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财政能力薄弱县市的财力,缩小地区间的差异,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2)对当前民生领域老百姓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省定最低标准的均等化。为实现近期目标,根据老百姓的需要与现阶段我省的财力水平,将基本公共服务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实行不同的均等化推进政策。同时,选择人均GDP、人均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公务员人均津补贴、财政“恩格尔系数”等反映经济财政能力相关的指标,把58个县市划分为较强、中等、薄弱三个成份,按“成份”划分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推进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主要的途径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增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三是取消薄弱县市对省以上转移支付资金的配套要求,增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四是加强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的指导与监督;五是开展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转移支付与区域平衡发展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现实关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凸显等一系列矛盾,这显然是当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瓶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一种区域补偿政策载体,是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更是筑牢边疆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有力举措。但在实践中,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仍存在不足之处,在促进均等化等方面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政策预期,由此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既有研究搭建了转移支付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重点聚焦于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政府行为以及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以转移支付的财力均衡效应、地方官员偏好等因素为抓手对内在作用机制做出了进一步的剖析。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在推动区域平衡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体呈现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长期趋好的特征,对口支援等具有横向转移支付性质的措施更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但是,转移支付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发挥还有待提升,因此有必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财政均等化指通过制度化方式保证各级政府有均衡的财政能力,为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本文在对财政均等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泰尔指数二阶嵌套分解,对黄河流域地方财政均等化进行定量测度,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与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财政收支的差异趋于缩小。(2)转移支付对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具有显著促进效应。(3)中游和下游地区财力差异是影响黄河流域区域财政非均等化的关键因素。(4)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格局总体稳定。(5)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财政自给能力对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从国家层面来看,黄河流域地方财政均等化的目标选择要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一致,可将均衡政府间标准财政收入与标准财政支出差异作为均等化的目标,纵向均等化与横向均等化兼顾,以纵向均等化作为实现横向均等化的有效方式。在制度设计上以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为主、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为辅,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构建区域内地方政府均等化财力分配格局,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财政...  相似文献   

9.
财政转移支付对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为地理自然环境恶劣、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高等原因,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无法提供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均衡的公共服务。一直以来我国对于民族地区都有财政倾斜政策,虽然财政转移支付对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核算体系,民族地区内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转移支付结构也缺乏合理性。今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应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为改革方向,同时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考核监督。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效应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虽已建立,但其横向均衡的制度目标却并未达到。在财政转移支付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情况下,具有很强均等化效应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过少;专项转移支付由于分配不科学,监督不到位,其均等化效应也难以发挥;而具有逆调节作用的税收返还比重却很大,制度的整体均等化效应较差。改革和完善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首先明确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制度设计目标。在此基础上,清晰各级政府事权,取消税收返还,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建立科学的、多因素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标准公式,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1.
转移支付对甘肃省公共服务支出的影响力小于本省财力对其的影响力,这说明转移支付制度有不合理之处。为了更好地体现财政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应,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财力均等化转移支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是落后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通常是按照一般公式分配的。本文首先通过均等化转移支付一般公式的推导和解释,明确了隐含在一般公式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以及资金分配原则。其后,根据一般公式的资金分配原则,实证地分析我国唯一按一般公式分配资金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分析结果显示,仅就得到转移支付资金的省份而言,人均转移支付资金与财力水平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财力越强的省份,得到转移支付资金人均值也越多。这一资金分配结果主要源于以财政供养人口为主的资金分配方式。财力较强的省份,总人口中财政供养人口比重较高,以财政供养人口为主的资金分配方式最终导致资金向财力较强的省份倾斜。资金分配过程中对少数民族省份的优待也是资金向财力较强省份发生倾斜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财政转移支付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测度发现,转移支付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合理、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从而制约了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因此,应"两步走"渐进式取消税收返还制度,取消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配套要求,优化转移支付资金的配置标准,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建立转移支付资金的无缝监管机制,从而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横向财力失衡的财政调节效应为视角,采用省级财政收支数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我国各区域人口数据,运用泰尔熵指数模型对我国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多维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对横向财力失衡的调节方向和调节力度呈现多重性、复杂性特征。最后,本文围绕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定位提升、策略调整以及制度创新等多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都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建设使得贫困地区成为国家转移支付的重点地区,这将为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带来历史性机遇。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视角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诸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规模过小、税收返还测算方法不尽科学等问题;加快财政体制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将公共服务效果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等,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不能起到调整地区间差距、均衡地区间基本公共产品和基本设施建设均等化的作用,这与统筹发展的目标背离。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改革,规范纵向转移、建立横向转移,并强化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近年来我国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因此备受学术界和决策层重视。本文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讨、现状研究、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三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简要评述,以期相对全面、系统、概要地反映这一热点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转移支付方式和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效果,当前,我们应弱化、取消非规范性、非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形式,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9.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应该尽可能地使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样的权利。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偏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发展,并在公共服务领域采取了过分市场化的改革路径,致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出现不足和巨大差异。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形成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结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公共服务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转移支付体制的分析,结合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提出我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应措施建议,说明了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缓解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的矛盾,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