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郴州旅游资源特色及其文化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文化的发展已成为近年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也是旅游资源转化为高效益旅游产品的重要条件。郴州主要有具有特色的神农文化、福地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红色文化和体育文化等。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应在深入探究旅游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开发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将资源特色与文化有机结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
当今,旅游业作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辽河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生物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非常适合进行旅游开发。通过对辽河流域辽宁段区位、旅游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辽河流域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应对策,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同类旅游业地区的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外部性及其内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使旅游资源处于低效或过度利用状态,其根源主要是旅游资源产权模糊或虚置及旅游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质。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些外部性现象,如因产权不清、规划不当、游客拥挤及对水利工程旅游的特点把握不准带来的外部不经济,在分析这些外部性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管理、协调规划、采取经济奖惩和重视社区参与等内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以扬州四大历史街区为例,在对四大历史街区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归纳法、实地考察等方法就如何最大程度的展现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扬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价值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家战略引领和地方规划助推的双重背景,近年来河南依托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但仍存在诸如省内8个沿黄城市发展差异化程度大、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开发不到位、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等问题。为此,应坚持贯彻国家战略,遵循地方“1+3”发展规划,缩小城市发展差异;跨界学习河南卫视“出圈”思路,跨省学习优秀发展案例,力求黄河文化旅游资源高质量开发;根植河南文化土壤,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着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新名片,助力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6.
7.
历史文化街区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传承历史精神、了解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对历史文化街区类景区的持续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为对象,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在分析其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8.
9.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渊源,运城市区域范围内黄河沿岸著名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也是运城市旅游资源赋存最为雄厚、品位最高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本文对鹳雀楼-普救寺黄河文化旅游亚区、五老峰森林生态和道教文化旅游亚区和永乐宫文化旅游亚区三个旅游亚区的建设思路、产品策划和包装方案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山东省旅游资源的特色.提出了加强重点旅游区建设、评价旅游资源和开发新旅游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池州市是安徽省沿江和皖南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析评价了池州市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开发利用现状和主要特点;指出了该市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池州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霍有光 《水利经济》2010,28(3):21-24
分析了黄河入渤海造陆的得失,认为黄河入渤海造陆得不偿失。从历史、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论证了黄河回归故道(入黄海)的可行性,并探讨了黄河回归故道的施工步骤。  相似文献   

13.
川滇藏三省交界地区冰川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中,雪山冰川是最具魅力的地质景观之一。位于川、滇、藏三省交界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市地区,是三省自2002年以来协商共同打造的中国的最大的高原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具有独特的高原雪山、湖泊、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景观,正是举世闻名的“香格里拉”的写照。冰川旅游资源是香格里拉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该区域的冰川资源,即冰川数量、分布及其形态特征作了一个总结,并探讨了该区域冰川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广义水权的视角,在国家水权制度框架的基础上,从流域、区域和基层用水3个层面,提出了构建温榆河流域水权管理框架的思路,并从水权分配机制、水权实施机制和水权保障机制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温榆河水权制度建设的具体途径,旨在为中国其他中小流域水权管理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河断流在历史时期早已发生过,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但人为因素也起着非常躲姝作用,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可以通过全流域进行人工降雨、下游低洼地区蓄水以有开展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等措施来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6.
荒漠化现象一直是黄河故道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以山东省聊城地区的冠县为例,分析了黄河故道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除了黄河改道的影响外,还包括该区较为恶劣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作用;探讨了目前冠县荒漠化现状和治理的现状及治理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4条治理对策: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广辟渠道,增加建设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执法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扩张用地和耕地资源数量之间关系日渐复杂。本文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例,在分析人口城市化发展进程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从城市化发展与耕地资源两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运用协调度模型评价分析了自1990~2011年城市化进程与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的协调性,并对未来协调关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0~2011年间二者关系在较协调、基本协调、调和和不协调状态之间波动,未来研究区要保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数量的协调发展,耕地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8.
Rapid land use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many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 such as in Yellow River Basin. In this paper, changes in the land use patter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ere analyzed using Landsat TM data in 1990, 1995 and 2000. The aim wa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changes in land use with a view to identifying potentially more sustainable systems of land use. Firstly, the mathematical methodology was explored and developed for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of land use, which include the degree index model of land use dynamic, index model of land use degree, mean center model of land use and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land use. Based on these models, the changing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During the period 1990–2000, the areas of cropland, built-up land and unused land all increased, the area of cropland increased dramatically by 2917 km2, while the areas of grassland and woodland decreased by 4668 and 33 km2,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also experienced a great change. The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investigated, the governmental policies on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the major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ast decade.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虽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体的,但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稻作农业也在孕育发生。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直到夏商时代,尽管其间气候状况发生过冷暖波动,稻作的发展也存在有起伏变化,但在整个全新世大暖期,稻作农业基本上都在逶迤发展着。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着一个粟稻混作区,其范围随着气候变化虽在不断波动,但大体位置在黄淮之间。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南北生态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夏商时代的早期稻作农业,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对黄河流域的古代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