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宿俊乾 《发展》2008,(4):33-34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白银这个资源型城市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尤为紧迫。多年前,甘肃省经委超前谋划循环经济发展,2005年,将白银列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今年,进一步强化对白银的工作指导,对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了白银循环经济的发展。最近,甘肃省被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2.
毛世英 《辽宁经济》2004,(11):17-17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钭环保与经济发展彻底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经济模式,在当今世界可谓方兴未艾,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有识之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辽宁省目前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然而,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长期影响,从政府到企业,从学府到社区,人们至今对循环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从思想上深入、全面地认识循环经济及其对我省乃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仍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关于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时指出.将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如同上个世纪末的“可持续发展”一词一样,曾几何时还那么陌生,那么虚幻。可如今,已由少数领导、专家的“精英”意识扩大为广大干部的群体意识,已由倡导示范试点成为一个能实实在在地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在贯彻党的十六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正成为热点问题。这是历史的必然。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正是顺势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5.
《浙江经济》2014,(2):20-22
从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相关改革到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从国家有关部委各类专项改革试点到市县积极争取新的改革试点,浙江率先改革的精神和担当始终不变。据统计,“改革”一词在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59处,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全面改革已是贯穿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6.
倪震 《浙江经济》2006,(15):48-4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的提高,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不仅受到社会宏观循环经济建设的影响,也在循环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不仅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力量,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梁 《科学决策》2005,(11):10-11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优化结构的重要环节:“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在各方面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刘兴利 《科学决策》2005,(11):14-15
循环经济理念引入我国并产生实际影响,发端于1998年《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研究》总报告和10个子报告的产生。研究报告提出了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和对策思路,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特大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载体和抓手,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关健领域。时隔7年之后,我国对循环经济理念的研究和实践都大大向前推进了。循环经济成为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一个新的理念,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黎伟  韩兆洲 《特区经济》2005,(8):312-313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Brundtlan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报告中,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能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本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自此,可持续发展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各国政府着眼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由此,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参考,定量去分析、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该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初步形成,1998年引入中国并逐渐受到各界高度关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循环经济上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再生资源回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之一,体现了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资源化”原则。宁波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又是宁波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加快宁波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发展循环经济,应以推进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为目标,在重点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等四个方面推进试点,积累实战经验,探索浙江模式。在试点成功基础上,示范建设一批循环型示范企业、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一批再生资源利用示范基地、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完善一批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初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席卷全球的发展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式颁布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在《纲要》中提出了构建生态省建设的五大体系,其中第一个体系就是“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2004年2月,在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地提出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展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2011,(7):15-16
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甘肃省鼓励省内产业技术研发向循环经济领域转变,以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1年3月起,甘肃省开始组织各级政府和企业申报循环经济领域产业技术研发项目资金工作。  相似文献   

14.
几年来,在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甘肃省通过典型试点示范,探索出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5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5.
马翠玲 《发展》2008,(6):60-61
甘肃省于2007年12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这既是国家对我省的关心和支持,也是我省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良好机遇。我省必须抢抓循环经济试点机遇,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晓红 《中国经贸》2009,(18):220-221
循环经济是按照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学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先进经济发展模式。企业能否自觉选择循环经济行为,由被动走向自觉是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行为的自主选择,难点何在?政府可采取哪些政策促进呢?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产业正日益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未来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制高点和新型主导产业。甘肃省生物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能抓住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将对实现‘工业强省’战略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省长陆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陆浩说,生物技术是近20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综合性高科技,涵盖医药、农业、工业、材料、环境、能源等诸多产业领域,具有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特征,对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8.
常城  李慧 《北方经济》2006,(10):56-57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21世纪国际社会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寿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在绿色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不断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要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加强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代替,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雷鸣涛  王晓宇 《发展》2011,(1):53-54
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人类最新的发展观,已成为21世纪全球发展战略的主题。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以及呈轴线型布局产业与城镇特征的甘肃省,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形势下甘肃交通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