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协同视角下京津冀制造业转移及区域间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数据,对京津冀27个制造业行业转移和集聚状态以及区域合作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京津冀制造业地理分工格局整体上呈现出"由北京向津冀转移"、"由北部向中南部转移"的变动趋势;(2)虽然北京制造业行业多处于转移状态,但仍在大部分行业中占有较高份额,能够在区域制造业转移和合作中发挥中心带动作用;(3)津冀各城市在各个行业都具有承接和发展优势,从而为区域制造业梯度转移创造了条件;(4)河北各城市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较弱,需要京津两地提供更多的外在动力。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加快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合作,需要构建以北京制造业转移为中心,以天津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及河北中南部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主体的多层次区域制造业合作体系,推动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和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文章按照产业协同发展的组织形式,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划分为整体搬迁模式、总部经济模式、产业扩张模式、产业链整合模式、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产业联盟合作模式。从概念描述、动力机制、实现方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政策着力点或可供借鉴的经验等方面对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基础上实现高层次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京津冀地区既要面对协同发展的问题,也要面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进行合适的区位选择可以有效权衡这两个问题。北京地区的企业既可以转移到天津或河北地区(即选择区域内),也可以转移到京津冀以外的地区(即选择区域外)。对环境重视程度较高的地区有动力把产业转移到对环境重视程度较低的地区。本文的研究发现,具体的区位选择受到协同效应、跨界污染程度、居民环境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的理论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及对国家新设立的"雄安新区"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协同发展的本质要义就是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使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由旧结构状态发展变化为新结构状态;从而实现经济要素合乎规律发展、区域内部与外部经济互惠共赢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具体到实践中,就需要突破"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区划限制,变当下的"行政区经济"为"产业区经济",走产业协同发展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以临空产业为切入点,立足三地临空产业发展各自所面临的困境,深入探讨实现三地空港资源整合,推动三地临空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通过构建博弈模型研究了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演化。指出:京津冀区域地方政府间不平等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以及长期"各自为战"的利益格局是造成京津冀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现实中缺乏"合作"的有效"承诺",地方政府的个体理性导致社会整体的非理性,而有效的先行"承诺"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能够促成社会最优的政府间合作,两者的形成需要中央政府的参与和调控。  相似文献   

6.
费萌 《经济师》2022,(9):117-119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对三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如何提高经济增速,如何解决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是京津冀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当前京津冀产业发展数据以及经济增长数据,目前京津冀三地的产业投资发展趋势整体表现为企业资本实力增强,投资增长迅速,北京成为资本辐射中心,联合创新形成新动力,北京的核心引领作用逐步加强。但是受到区域产业的限制,京津冀地区在发展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只有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才能满足京津冀产业发展要求,使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中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张家口承接北京产业转移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口位于环首都贫困带地区,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牢牢抓住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实现与北京协调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先对北京和张家口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再分析张家口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与北京协同发展的优势基础以及面临约束条件,分析可承接产业,最后提出张家口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实现京张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京津冀三地间产业合作案例分析,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呈现"协同发展进度加快,产业合作领域拓宽,行业组织作用显现"的总体特征;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包括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产业搬迁、跨区投资设立公司三种。并对比分析了三种模式,从而提出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探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策略,对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京津冀区域的特点及条件 由于京津冀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已经形成陆、海、空交通运输网络.京津冀产业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和互补性,两个地区产业之间的相似系数比较小,这说明河北、北京和天津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矿产资源方面,本区域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河北省在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中,有52个矿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  相似文献   

10.
陈永国 《经济与管理》2007,21(10):26-29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技术转移与产业分工协作的关系日益密切,彼此互动。影响着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北京和天津的新定位为京津冀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奠定了宏观规划基础。京津冀经济圈以技术转移促进产业分工应在技术创新水平、技术要素融合和技术能力转移中提升产业分工协作的层次。  相似文献   

11.
为拟合京津冀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扩散与回流效应,利用2005-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8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以北京、天津为单核心或双核心的城市主导产业对外围城市关联产业以及高产值产业的扩散效应模型,分析得出3个结论:①首都对外围城市的回流效应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低端化,并制约首都高端制造业发挥扩散效应;②首都与区域内中小型城市发展差距大,使第二大城市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功能得到提高,并通过与首要城市的连结促进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城市产业发展;③回流效应影响主导产业向外关联性拓展,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仍需依托聚集经济,相同产业的大量集聚影响产业多样性,制约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此,建议通过提升外围城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水平、加速主导产业升级以及强化第二大城市中介功能,提升城市间产业协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高素英  高颖  张烨   《技术经济》2017,36(8):109-117
基于"共享式增长"理念,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及APL模型优化了京津冀商贸物流产业关联机制,并据此构建了京津冀商贸物流产业新体系。研究发现:北京的商贸物流业与其服务业和技术产业的关联密切,天津的商贸物流业与其制造业和金融业的联动发展较好,河北的商贸物流业与其制造业、采掘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关联效应显著;北京的商贸物流发展趋于饱和,河北商贸物流业的产业关联结构相比天津更加均衡,其产业波及效应提升也更加明显。提出建议:为实现京津冀的资源与发展成果共享,京津在满足本地商贸物流需求的同时,应将部分商贸物流企业转移至河北,同时给予相关技术、资金支持;河北应承担起京津冀的主要商贸物流建设,完善商贸物流产业关联机制,加快发展工业品、采选品和农产品等专项商贸物流,保障对京津生产生活原料的供给。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互动发展,打造梯度有序、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布局和人口均衡分布,实现城镇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北京治理"大城市病"要通过产业疏解和功能疏解带动人口向外疏解;河北要合理承接首都产业和功能,淘汰污染产能,通过协同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  相似文献   

14.
产业支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首先对城市产业支撑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对贵州省88个县区市的产业支撑现状进行剖析,发现建强县大部分依托第二产业、小部分依托第三产业,大多数非建强县缺乏产业支撑。结合贵州省城市人口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贵州省经济强县和非经济强县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最后,提出了严把环境关,正确选择和培育支柱产业;加快高速路网建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加强县区市竞争力评价,强化城市对标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城市产业带形成;加强地区间合作,实现产业集群跨区域的分工与协调;加快城市群的建立,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关注省际边界县,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等贵州省发展城市产业支撑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效率,利用DEA方法,对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其中,北京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最高,天津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波动,而河北省资源配置效率不佳;京津冀整体相比于长三角地区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目标调整和改进方案。最后,提出了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1],测算2000—2011年京津冀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单位面积排放量,从变动趋势、消费结构、相关性和空间分布四个角度分析京津冀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结果表明:京津冀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在12年间均呈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津冀的高排放主要是由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高耗能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引起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建立碳汇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上,产业创新行为是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关联的动力来源。基于2002—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数据,就京津冀产业创新行为对产业空间关联的作用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津、保定、沧州等地的产业中心地位正在加强,北京和石家庄的产业中心地位在下降;自主创新行为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生力量对京津冀产业关联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开放创新行为对京津冀产业关联的作用具有关系异质性和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据京津冀产业关联网络的现实特征,在建设“北京研究—天津开发—河北应用”创新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地优势,联合开展产业创新活动,促进产业的有效联系和要素整合。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1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研究探析城市间及各城市"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稳定;新型城镇化水平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优势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足;"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度偏低。因此,为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应加强城市间的互动联系,提升重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合理评估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和人口承载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共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将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京津冀三方应在共赢的前提下,加大政策协调的力度和产业协调的力度,破除行政区划障碍。加快打造一条紧密联系的沿海经济产业带,加快河北省会城市群建设,从而真正实现河北省与京津的融合和一体化,促进京津冀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专利与产业协调发展对实现产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改进的象限图法以及专利重心与产业重心空间耦合态势模型,定量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发明专利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的时空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发明专利与产业发展间存在明显偏离,耦合协调性主要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近5年来,耦合协调性有所提高,发明专利重心与产业发展重心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变动一致性提高。结论可为专利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专利与产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