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碳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商机,应运而生的是对于碳金融发展的探讨和研究。文章综合碳金融理论与功能金融理论,立足于碳金融的产生及特征,分析了碳金融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困境提出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碳金融理念体系、政策法律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和人才体系等碳金融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
全球碳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布局碳金融服务体系,迎接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金融产业机遇。建立我国碳金融服务体系,应探索碳市场体系的建立机制与运行模式;建立碳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政府应推动建立碳信息披露数据库;建立健全碳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CCER项目是在碳金融框架下的自愿减排机制,对于碳减排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有重大意义.此机制在中国已开启了早期探索,但发展不成熟,模式有待完善,其发展路径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林业是巨大的碳汇池,林业碳金融项目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并增加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探究CCER框架下林业碳金融发展路径,最终提出政策建议并展望绿色经济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碳市场运行管理机制相对稳定、核算制度体系较为合理、分配履约机制公平有效、市场交易总体灵活有序、碳汇与碳金融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向好。从碳政策、碳核算、碳资产、碳人才等入手,分析福建省碳市场发展中面临碳政策体系有待健全、碳核算体系有待完善、碳定价机制有待建立、碳人才质量有待提升等主要问题,从深化完善碳市场政策体系、深化健全碳数据核算机制、深化碳交易市场科学管理、深化碳管理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碳市场发展趋势与中国碳交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碳市场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降低减排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全球获得迅速发展,并将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文章探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各种构成要素,分别阐述了不同碳市场机制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都议定书》通过创新地引入"灵活机制",期望借助市场手段来高效解决环境问题,并由此形成了目前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本文回顾了碳交易市场的产生背景,详细介绍了现行碳交易机制及相关执行机构。通过对目前碳交易市场体系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障碍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发展民营经济之关键在于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晶  房秀霞 《经济师》2003,(4):68-69
党的十六大为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活力 ,但是 ,桎梏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原因是它们一直得不到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的资金支持 ,因此文章认为当务之急应尽快建立各省市的区域性资本市场 ,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 ,另一方面也能活跃当地的金融市场、最大限度地利用区域性金融资源  相似文献   

9.
发展东北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体现在提高东北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解决东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东北区域经济的结构优化并实现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投资者选择投资方式及投资回报的机会和促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诸多方面 ;可行性是由长春本身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总量支持、长春拥有东北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具有研究东北区域性资本市场的人才资源等决定的。此外美、英两国区域性资本市场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碳金融已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将不断推进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京都议定书》的问世使碳排放权在低碳经济时代成为一种稀缺商品,而该"商品"的定价问题就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核心关注点。文章对排放权定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定义、碳排放权定价理论以及国外和国内对碳排放权定价的研究现状。其中,国外对碳排放权定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因素和定价模型两方面;国内的研究除影响因素和定价模型外,还对碳排放权的定价基础—碳货币和中国碳排放权的定价策略展开过讨论。文章拟通过较为系统的介绍,以期为未来碳交易定价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The Kyoto Protocol foresees emission trading but does not yet specify verification of (uncertain) emissions. This paper analyses a setting in which parties can meet their emission targets by reducing emissions, by investing in monitoring (reducing uncertainty of emissions) or by (bilaterally) trading permits. We derive the optimality conditions and carry out various numerical simulations. Our applications suggest that including uncertainty could increase compliance costs for the USA, Japan and the European Union. Central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might be able to gain from trading due to higher permit prices. Emissions trading could also lower aggregate uncertainty on emissions.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与股票市场有着一定的联动性.我国在2017年底开启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其关联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一方面通过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综合检验各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碳收益率与股票市场整体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只有广东、天津的碳收益与深证综指和湖北与上证综指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北京、上海、广东与上证综指、深证综指存在双向或单向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价格、收益率与试点区域股票市场的相关性进行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与其区域股市在长期、短期上都存在显著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defends three ethical arguments against emissions trading. The first argument alleges that emissions trading is morally objectionable, because it ‘commodifies’ the atmosphere. The second argument involves various objections to attaching prices to units of emissions – loosely speaking, the objection is to pricing that which is priceless or should not be priced. The third argument turns on the idea that if a large cut in emissions is to be made by society overall, everyone should ‘do their bit’ by making a particular kind of sacrifice rather than paying others to do it instead. Some general conclusions concern the limitations of confining the analysis to idealised emissions trading, the difficulty in separating ‘economistic’ thinking about policy delivery from policy choice and the need to focus questions of justice on consumers rather than on producers.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排污权交易制度以来,已经经过了20年的时间,目前还处在试点中,距系统化、规范化的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还有很大差距。文章指出,加快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必须从分析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关键要件出发,逐个突破。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的几个关键的技术要件,并就目前应如何去突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系统化、规范化公平有效的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碳交易需求增加很快。广东碳市场的发展,有碳生产力居全国前列、碳减排技术创新能力强、泛珠区域合作密切等优势;也有减排约束不强,企业诚信不足,金融服务欠缺等制约因素,还有相关国际规则变化和交易所竞争的风险。可取的对策是:加强省内减排约束,逐步发展强制减排;发展碳交易市场的国内外合作;开发碳金融产品,加快减排技术创新;稳步设置交易机构,防止业务过度竞争;利用规则和技术条件,培养使用碳交易人才。  相似文献   

17.
以京津冀为研究对象,选用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脱钩弹性系数三大指标分析三省市2000—2011年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以KAYA等式的扩展式为基础,建立LMDI分解模型,对三省市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无残差分解,区分其碳排放的地区异质性,结果显示:北京市呈现碳排放量规模驱动型特征,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碳排放均呈现出规范结构混合驱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并通过碳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我国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十分落后,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作为能源消耗大省,辽宁省的碳减排压力指数全国位列第六,辽宁省低碳经济建设任重道远,务实发展碳交易市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辽宁省发展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意义,指出碳交易市场对辽宁经济建设、财政收入、环境改善及增强企业竞争力都具有较大的推动力。通过对辽宁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辽宁省碳交易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CDM项目、碳交易所建设及自愿减排市场上。根据辽宁省发展阶段的特点,提出了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1],测算2000—2011年京津冀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单位面积排放量,从变动趋势、消费结构、相关性和空间分布四个角度分析京津冀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结果表明:京津冀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在12年间均呈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津冀的高排放主要是由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高耗能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引起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建立碳汇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系统剖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厘清GA-BP神经网络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碳交易定价模型,用以刻画碳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情景设置、数值模拟不同情景下不同因素对碳交易价格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GA-BP神经网络对于碳交易价格模拟具有可靠性,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情景下碳交易价格变化较大,构建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不仅能促进温室气体减排,还能优化能源结构,其关键在于形成与碳排放交易体系相适应、相配套的体制机制,营造契合碳中和目标的政策环境。论文旨在为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优化提供理论参考,为我国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增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