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统计分析手段对小城镇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小城镇发展与农民收入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相关性,对工业和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小城镇建设对农业、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拉动力。为防止出现“空心镇”现象,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之间应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乔金龙 《江南论坛》2001,(11):15-16
小城镇建设是个大战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小城镇战略,形成集镇城镇化格局对苏南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重义。下面,就如何推进苏南小城镇建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20年来,农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户籍制度几乎很少改革。由此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阻碍了社会流动,使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协调;二是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因此,农村发展新阶段的任务就是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把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大力推进城镇化,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间的生产要素不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流动,妨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5.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浙江省新昌县依托农村经济的支撑,实现了小城镇建设的“第一次飞跃”。目前,一大批新型建筑物遍布城乡,各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建制镇呈现出现代小城市的雏形,并促进了经济繁荣。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建设不但与发展农村  相似文献   

6.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要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取决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程度。   一、农村城市化的必然性   首先,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世界城市人口的变化来看: 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29%, 1980年达到 41%, 1995年达 45%。在部分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该国人口的比例更高,如日本等国高达 80%以上。而我国 1998年仅为 2…  相似文献   

7.
8.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为把握这一契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更好地推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省委书记王云坤同志在省委七届二次全会上明确指出:“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加速成长的关键步骤,对启动内需也有现实意  相似文献   

9.
张丽娥  王青 《经济师》2011,(2):229-231
学术界对小城镇建设效益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分析,而单独对经济效益的定量评价分析却几乎无人涉及。文章利用山东省16地市2009年小城镇的统计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各地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各地区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指出各地市要提高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工业生产力与产业结构必须同时抓。  相似文献   

10.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湖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资方式及户籍管理制度等,以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选取巩义市回郭镇21个行政村为样本区域,分析农村工业发展进程对村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工业对村域经济整体实力提升、劳动力就业规模扩大、农民收入提高、村域农业、餐饮服务、商品流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其影响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农村工业发展通过"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一方面使农业劳动力移入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农民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的更高要求客观上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文化、教育、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没;村域工业发展在不同尺度上产生各异的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12.
论乡村工业的未来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蓝万炼 《经济地理》2001,21(6):684-689
应该正确认识农村小城镇在我国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并不能代替农村城市化。我国的农村小城镇在其发展历程中已走过了乡村集市贸易中心地阶段,乡村行政中心地阶段,现在正处于乡村工业中心地阶段,目前的乡村工业化道路只是我国农民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的选择。随着我国乡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并行的二元工业化模式向一元城市工业化模式的转变,农村小城镇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乡村社区服务中心地阶段。  相似文献   

13.
山东荣城市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民 《经济地理》1998,18(3):109-113
水产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已成为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本文着重分析了山东荣城市海洋渔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同时提出了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曹艳英 《经济地理》2004,24(5):661-664,695
烟威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代内不公平现象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对公平却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如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等,影响到后代人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在代际之间产生了不公平现象。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应以合理布局、横向联合、政策倾斜、兼并带动、以点带面、提供援助等措施来维系代内公平。依法实现渔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实现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15.
陕西小城镇发展的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科伟 《经济地理》2001,21(3):328-331
陕西小城镇具有发展水平低、分布不平衡、数量增长超过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等特征,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非农经济落后、宏观指导不力、微观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其发展上既有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又存在着自身基础薄弱、大中城市的竞争限帛和地理环境制约等不利条件。作者认为陕西小城镇的发展应与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突出重点,以质的提升取代量的扩张,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模式。基于此认识本文提出了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地理区和六种不同类型地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臧淑英  李丹  韩冬冰 《经济地理》2006,26(1):78-82,105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利用,资源型城市大都面临着转型问题,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伊春市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发展困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资源型城市伊春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得出此地区尚未出现生态赤字,但对它的转型却迫在眉睫,据此提出了伊春市应向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转型的思路及实现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冯健  张小林 《经济地理》2000,20(4):60-66
揭示圩区农村聚落的特征,分析其社会传统、居民的心理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是编制集镇规划的前期工作,在指出圩区集镇规划编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编制圩区集镇规划的若干核心技术要领。最后从集镇规划对圩区发展和聚落型式调整的意义,如何在集镇规划中协调新老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护圩区传统水乡城镇风貌并保持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以及信镇规划与圩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王云才  郭焕成 《经济地理》2001,21(4):399-403
本文是在系统研究典型区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根据东昌府区主要矛盾,制约因素和发展预期,提出了典型区“农村集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市场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向,在综合“集约性高效生态农业,三元种植,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东昌府区平原区区域专业化发展模式,“蔬菜+建筑业+工业”现代城郊型发展模式,“蔬菜产业化+现代化新村风貌塑造”发展模式和北部旱涝碱薄区”粮菜肥轮作+大牲畜养殖”等的区域性典型乡镇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争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优化农村经济空间结构;发展农村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加强人力资本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刘伟德 《经济地理》2001,21(4):427-430
本文通过对就业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关联分析,提出我国低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导致当前城乡高失业率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从控制劳动力供给速度,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就业需求,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等四个方面提高我国城乡就业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