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忻敏 《商场现代化》2006,(23):257-259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劳动争议纠纷呈日趋上升之势,并不断显现出新的特点。在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涉及劳动者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我国  相似文献   

2.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不断转换、劳动用工制度的不断推进,劳动争议案件正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过去主要是因行政处分引发劳动争议,而当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因福利、保险、待遇引起的纠纷,因休息权、工作权发生的纠纷也在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3.
刘小舟  刘克强 《中国市场》2010,(41):116-117
本文立足国有和合资铁路运输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现状,从劳动争议案件特点出发,分析发案原因,提出规范铁路运输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减少劳动争议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大企业的体制改革活动正在不断深入,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也开始出现劳动争议的情况。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逐年递增、群体性纠纷比例越来越大的情况,而基层劳动者的劳动争议问题,是我国企业管理者和政府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的重要性,结合当前在基层劳动争议调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提出基层劳动争议的调解对策。  相似文献   

5.
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创造力,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就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当下,我国仍存在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新型劳动关系隐形化、集体劳动争议多发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通过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稳定经济发展,纠正地方政府偏向性行为,发挥独立性工会力量,推进集体协商制度等,促进劳资双方利益合理分配,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杨晓惠  于姝  鲍晓娜 《商》2013,(16):217-218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建立了对小额仲裁案件以及涉及国家劳动标准的案件附条件的“一裁终局”制度,但对该项制度规定得过于简略,在操作技术层面考虑不周,尤其对该制度在仲裁与诉讼的衔接上未作详尽规定,使该制度的实际操作遇到很多困难和争议,导致其设计初衷未能进行充分有效地发挥。本文通过分析现行法律规范框架下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在裁审衔接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成因及其在实践中引发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以期使“一裁终局”制度充分发挥其效用,从而促进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方面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书廷 《消费导刊》2013,(4):104-104
劳动争议和纠纷一直以来都是用人单位最为敏感、头疼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使企业产生一系列危机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文章结合河南油田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剖析现状,分析出劳务派遣用工引发劳动争议纠纷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和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品牌》2015,(1):297-298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确立了一种有条件、有限制的劳动争议仲裁一裁终局制度。该制度的设立是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设计上的一大亮点,被寄希望于能大幅减少劳动争议案件进入诉讼程序。随着劳动争议仲裁一裁终局制度的实施,伴随着大量的理论争议及实践困境产生。其中因劳动争议一裁终局适用范围过窄造成的大量案情简单劳动争议案件无法适用终局裁决,导致该制度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社会争议焦点之一。这些风险既涉及法律层面也涉及劳动者队伍稳定等人力资源层面。引发风险的则是内外部、主客观的综合因素。而防范的措施除了企业遵章守纪、依法办事外,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用工方式,以及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0.
苏博 《消费导刊》2014,(3):178-178
所谓社会普遍认知,就是指社会一般认可,是指各个行业和领域所形成的一种通行的规范和习惯。社会的普遍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的,它并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长久沉寂。所谓劳资争议协调处理制度是指对于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多半涉及调解处理和集体谈判等机构或者制度的构建。社会认知与劳资争议协调处理制度联系紧密,社会的普遍认知尚未达到时,劳资争议协调处理制度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劳务派遣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机构改革的步步深入,企业用工体制出现了一些新形势和新变化,劳务派遣用工制度日益被社会认识和接受。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争议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资纠纷日益常态化。以劳动争议案件作为代表劳动关系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可以发现各省之间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与经济转型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各省之间在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状况等方面的差距能够解释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13.
葛楣 《消费导刊》2014,(2):166-166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施行后,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身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明确,但仍未能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工会在调解中的尴尬地位和难点问题,工会参与群体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劳动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劳动者切身利益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与日俱增,如何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最大限度地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那么增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已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处理好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从四个环节入手,即协调、调解、仲裁、诉讼.四个环节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是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确立,劳动关系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劳动争议数量大幅上升,劳动争议的起因和内容上也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劳动争议的依法处理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使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劳动法领域和实践中有待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阐述劳动争议案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相结合的模式,使劳动争议体制更完善。  相似文献   

16.
程晓棠 《现代商业》2013,(32):64-65
我国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客观来看,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更加全面,随之而来企业所处的用工环境也将更加艰难。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例层出不穷,一些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严格存在一些不理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要想合理降低用工成本,切实规避用工风险,最根本措施还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人事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对公司的劳动用工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极大的"撞击"了企业固有的习惯性的劳动用工管理方式。面对问题和压力,是简单规避还是积极主动应对,已成为公司面临的增强企业凝聚力、维护企业稳定、建立和谐高效运营机制的重要问题。作为国有企业,对法律规定与企业劳动用工实际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予以认真研究,探索解决风险的方法、措施,是公司法律风险管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确保企业依法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争议诉讼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社会各界开始反思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笔者认为,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等非诉讼解决机制之所以受到冷落,是因为其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应借鉴国外的司法ADR制度,构建我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重构劳动仲裁与劳动争议诉讼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商》2015,(22):234-235
我国劳动法明确将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分为一调、一裁、一诉,调解是劳动争议解决的重要程序但非必经程序。我国自古崇尚以和为贵加之程序诉累以及政府、社会的不良诱导,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大多会选择信访解决。案件复杂性增加和信访维稳刚性的增加,在劳动争议的处理中明显暴露出三大矛盾:信访维稳和行政合法性的矛盾、案件复杂化与行政体制僵化的矛盾、行政机关权力又大又小的矛盾、案件处理综合化与行政人员素质的矛盾。合理化解以上四大矛盾是劳动争议走出信访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劳工问题也日益突出,并被国际社会所关注。目前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严重,如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很低,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问题严重,不支付加班工资,劳动者的生存权受到侵害等。文章提出,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第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登记制度。第二,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拒不执行最低工资规定的用人单位。第三,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定额标准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日常监察制度。第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抓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参保问题。第五,要加快制订《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修改完善《劳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