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广东省公用煤炭码头能力不足问题,特别是珠三角依然存在较大的缺口,预测未来年广东省和珠三角一程公用煤炭接卸码头能力缺口更大。广东省煤炭布局可以适当考虑在珠三角、粤东和粤西布局储配基地。  相似文献   

2.
一本刊记者:很多人以为,珠江三角洲代表着整个广东省。实际上不然。广东全省基本上划成四块,中部的珠三角这块发展得较快,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与珠三角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您刚从粤东考察回来,那里的情况怎样?  相似文献   

3.
一 本刊记者:很多人以为,珠江三角洲代表着整个广东省.实际上不然.广东全省基本上划成四块,中部的珠三角这块发展得较快,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与珠三角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您刚从粤东考察回来,那里的情况怎样?  相似文献   

4.
一   本刊记者:很多人以为,珠江三角洲代表着整个广东省.实际上不然.广东全省基本上划成四块,中部的珠三角这块发展得较快,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与珠三角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您刚从粤东考察回来,那里的情况怎样?……  相似文献   

5.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新的经济增长带──广东京九、广梅汕铁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主体报告广东省府研究中心课题组京九铁路纵贯8省市后,从广东和平县入境至龙川县,与广梅汕铁路接轨,纵横整个粤东。“两铁”将粤东的山区、沿海地区、珠三角这三种类型地区与全国连接,...  相似文献   

6.
粤东,粤西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粤东、粤西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差距进行了比较,探索其原因,并提出了战略性调整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区域间梯度转移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趋势,广东省经济异常活跃,但其产业梯度明显,珠三角更是重要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带,产业转移作为客观经济现象,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广东省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必然要进行转移产业的选择,选取广东省工业部门为分析对象,引入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动态聚集指数分析珠三角转出产业与粤东西北承接产业的选择,对比政府产业转移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为政府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部产学研合作试点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从全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区域分布情况看,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却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应以珠三角地区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重点,并结合珠三角地区三大经济圈的建设,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选择。以粤东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和专业镇等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逐步推进广东后发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此外,还应与开放经济建设相协调,不断推进广东与港澳台、独联体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9.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素有“粤东重镇”、“岭南名郡”之称的广东省惠州市的西南面.距市区5公里。该区毗邻深圳、香港、广州、东莞等地。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得天独厚.宛如镶嵌在珠三角东部的一颗闪亮明珠。  相似文献   

10.
广东欠发达地区承受产业转移面对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欠发达地区”,主要指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言的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珠三角地区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不过,在承接珠三角产业外移的  相似文献   

11.
刘亭 《浙江经济》2014,(2):14-14
不真正遵循市场经济、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规律想问题和办事情,好经兴许也是会被念歪的 2008年,广东省在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活动中,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推进珠三角高度密集的产业和劳动力,向粤东西北三个方向进行“双转移”。其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港口经济》2008,(6):59-59
《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将以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为中心,将广东省海域划分为10个一级海洋功能区,并划定了约146平方公里的围海造地区域。广东正在建设粤东、粤西、珠三角3个海洋经济带,大力发展能源、石化、钢铁、造船4个产业群,30多个重大项目正在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广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冰 《南方经济》2001,(12):55-58,54
“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依赖于农民问题的解决。现阶段、广东省不同区域“三农”问题的表现不同。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如何实现农业技术跨越问题,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主要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归缩是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定量测度产业转移是评估产业转移政策效应的基础,也是一个学术难点问题。使用改进后的相对净流量指标测度方法,在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区域的空间层次上,对2009—2020年广东省“双转移”和产业共建两个阶段的省内制造业空间转移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以来,广东省内制造业区际转移始终存在,但“双转移”阶段的转移规模明显高于产业共建阶段。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区际转移在方向、规模、演化路径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均未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演化趋势。3种制造业产业类型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规模最大,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规模最小,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居中。在四大区域中,粤北产业转移效应最为明显,是接受珠三角、粤东和粤西制造业转移规模最大的区域。建议通过完善产业链跨区域布局的利益激励机制避免政策效应衰减,并通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形成全省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万陆  刘炜  谷雨 《南方经济》2016,35(8):94-104
本研究通过构造城市创新指数,将城市创新能力分为发展基础、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三个维度,用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定量测量了全国经济百强城市,以及珠三角9市和粤东西北7市的创新能力。分析表明,珠三角各城市创新指数得分在全国城市排名中整体靠前,为广东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粤东西北城市所有指标得分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深圳凭借强大的产业化能力以及企业对研发的高投入,力压北京成为全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但是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由于数据不可得,本研究未纳入南京)在全国城市创新指数得分中分别位列三至五位,力压广州,形成了强大的长三角创新城市群,具有整体性的创新优势。广东下一步创新发展在优化布局上有两个关键,第一是如何激发广州的科技资源潜力,打造广深双核驱动的创新城市群;第二是如何制定因地制宜的创新培育战略,推动粤东西北城市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产业联系度和区域经济联系度,对广东省2001~2015年度主要产业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数量规模在增大、行业覆盖在扩大、结构构成在优化;但山区是第一产业、粤东是第二产业的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在第三产业的承接规模上,山区和粤西远比粤东大;广东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产业空间联系在强化;但东西两翼和山区异化明显,粤西地区的产业联系强度明显大于粤东、山区。来自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联系效应实证研究表明,虽然产业空间联系与承接产业转移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正相关关系,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省内产业转移园的建设对产业转移迁出地(珠三角地区)与承接地(韶关)之间产业空间联系的贡献尚未体现出来。为此,建议关注产业转移质量和效应,促进产业转移规模、质量和结构上的升级,重视产业迁出地与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对接与融合问题,建立产业迁出地与承接地之间产业对接与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谢继立 《港口经济》2012,(10):37-38
2011年9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与粤东四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看到粤东地区在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中的地位和责任,跳出粤东看粤东,着眼全省乃至全国大局谋划粤东发展大计,推动汕潮揭(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一体化、同城化。  相似文献   

18.
广东通过头部“珠三角”支撑国内腹地经济和沿线腹地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内陆经济上新台阶;粤西“金三角”参与印度洋方向的商品、能源的交换和文化交流;粤东“银三角”参与太平洋区域的商品、能源的交换和文化交流。珠三角、金三角、银三角在省内形成完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三个“三角”又可向外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拓展贸易线路和运输通道,开拓国际市场。三个“三角”将承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任。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评价城市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数据,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广东省市域城市化与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通过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珠三角整体水平最高,粤东优于粤北,粤西最低。协调发展程度的不同,阻碍发展的因素存在不同。协调水平以广深两市遥遥领先其他地市,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差异大。最后基于广东省21个地市所属协调发展类型提出广东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2001—2010年期间,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过程。广东所实施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总体效果,但是对四大区域的影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