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关系大理论与综合解释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国际关系的大理论是对国际体系进行解释的理论。在这个层次,始终存在着各种争论。对照现实可以看到,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实际上阐释的是国际体系的不同属性。由于国际体系原本就具有多元的属性,因此我们需要有多元的解释。建立这样的解释,把几种主流大理论的核心假定糅合在一起大概是不可行的,人们可以做的也许只能是在解释现实时对不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这种综合解释模式本身所需要的不是一种万能的理论,而是多种精到的理论。在这种解释中,每一种理论都是有用的工具。把不同的理论工具组合起来,就可以求得对现实问题的比较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前的国际关系研究 ,还没有解决好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问题。已有的理论范式固然具有解释现实的能力 ,但都具有局限性。由于国际体系与行为体的对外政策行为都具有多元的属性 ,因此国际关系理论应该超越范式之争 ,吸取各家之长 ,运用多元的视角与观点 ,发展一种综合的理论模型。这种情况既是现实分析的需要 ,也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首先谈一下国际关系各大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每个理论都为研究国际问题提供观察、理解和解释的视角和方法。从横向上看,世界纷繁复杂,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是“合力”的结果,我们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可以把对世界体系中的行为体产生作用的每种因素都罗列出来,但这只能使我们对国际关系有一个“全面”而“肤浅”的认识。为了深刻认识国际关系,我们需要从体系层次上找出对行为体起到最大影响和作用的动力,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这种“片面”而“深刻”的研究就是科学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中三大主流理论的差别在于它们对国际体系…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行为体实施对外政策,通常需要运用某种理论对现实做前瞻性解释。这种理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旨在解释一定对象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与命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和研究视角,研究者会建构出不同的理论。实证主义理论秉承科学传统,其宗旨是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主观建构,其宗旨是解释国际互动的社会意义。由于国际关系事实作为人的行为的产物,既有可以观察的外在表现,亦有不可以观察的内在意义,因此这两种理论与解释都是需要与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行为体实施对外政策,通常需要运用某种理论对现实做前瞻性解释。这种理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旨在解释一定对象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与命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和研究视角,研究者会建构出不同的理论。实证主义理论秉承科学传统,其宗旨是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主观建构,其宗旨是解释国际互动的社会意义。由于国际关系事实作为人的行为的产物,既有可以观察的外在表现,亦有不可以观察的内在意义,因此这两种理论与解释都是需要与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评“软制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代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受直接挑战但又屡受种种制约的现象,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制衡论”。该理论认为,在单极体系下,针对霸权国的非军事手段的制衡是大国间权力互动的新的主要形式,并且有可能成为实现均势的准备阶段。“软制衡论”正确地强调了制度、观念等层面的国际互动在当代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但却错误地把它们简单混同为权力互动的另种形式。事实表明,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正呈现出一种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必须对权力、制度、观念等具有不同属性的互动层面进行明确的区分。只有在这种明确区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当代与美国相关的国际互动拥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陈定定  刘丰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19-33,155,156
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指导等主要功能,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理论的预测功能缺乏足够的重视。作者通过考察科学哲学以及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既有成果后发现,理论预测可以作为评估和发展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并能为修正和完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有价值的知识。虽然理论预测的准确与否并不能作为评判理论解释力强弱的唯一标准,但在满足理论所设定的解释范围和条件之内,一种指涉经验现实的理论也应该可以做出相对具体且明确的预测来帮助我们理解国际格局或国家行为的发展趋势。自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理论界围绕国际格局变迁与东亚地区国际秩序转型等问题展开了诸多争论,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初步评估,作者发现几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都有待提升,准确的预测需要对不同理论的核心要素进行综合,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尚会鹏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2):24-43,156,157
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建立在单一本体论基础上,在单元层次上趋于把构成国际体系基本单位的国家视为权力单位,在关系层次上把国际关系简化为一种权力关系,在体系层次上把国际体系视为一种更接近物理系统的简单系统。而在批评新现实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也未能很好地解决国际关系本体论的单一性问题。作者在梳理学术界对国际关系本体论思考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一个逻辑上自洽的国际关系本体论基础,从而使国际关系研究跳出“政治学囚笼”,置于一个新的本体论基础之上。新本体论三个层次的特点是:在单元层次,构成国际关系的单元是考虑了文明体与组织体两个侧面的多元国家;在关系层次,国际关系是一种由人类多维活动构成的复杂网络;在体系层次,国际关系是人类在国际场域中多元社会共现的演化系统。世界强联结时代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支持新的本体论思考:人类多维活动被深度卷入国际场域的现实支持从多元、多样的视角看待国际行为体;国家行为体强联结的现实支持把国际关系模式视为一种多维复杂的关系网络;国家间因深度互动而出现“共同体化”的趋势支持把国际体系视为“多元社会共现”的文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不同理论范式的综合"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的难题,事实上无论是过去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模式,还是正在进行中的多种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模式,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理论范式的冲突。借鉴政治经济学建构的"三条基本原则"、"四大理论假设"和"五个方法论命题"等理论,以建立综合范式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为目标,当前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应以学科定位为中心,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多层次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6日】一般而言,有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舆论存在四种基本论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和中国责任论。四种论调既是不同时期中国实力发展的反映,也是西方舆论对华心态变化的折射。但近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既不能用传统的中国威胁论来解释,也不完全是中国责任论,我们暂且把它称作是中国影响论。  相似文献   

11.
米尔斯在他的《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从理论可理解角度、价值取向角度和历史事实角度,猛烈批判了他的同胞帕森斯所建构的宏大理论。他认为每一个自觉的思想家都必须具备"轻松而有条不紊地在不同抽象层次间穿梭的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的前提就需要培养出一种系统性思考的"心智习惯"。  相似文献   

12.
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体系分离成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两个体系,一部分是利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解释的实体经济体系,另一部分是利用货币数量论解释的货币经济体系,两个体系受各自规律支配,独立运行,货币是中性的,这就构成了古典货币中性理论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3.
IDP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公认是以海默(S·HYMER)在其1960年博士论文中所提出的厂商垄断优势论为标志.垄断优势论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不完全市场为条件,强调技术优势,但无法解释厂商为何选择直接投资而非技术许可等方式发挥其优势并取得相应的收益.科思的内部化论则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研究跨国公司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该理论虽比垄断优势论前进了一步,但仍不足以有效解释为什么不把垄断优势国内内部化而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为此,区位因素得以考虑,出现了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论,上述理论较好的解释了欧美等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但对日本式的开发资源和出口导向型的直接投资难以解释.因此有了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以及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IDP理论).相较与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邓宁的IDP理论研究的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直接投资活动之间的关系,更具有普遍意义.本文旨对IDP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范式传统上有两种,即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崛起,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开辟了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三种理论范式及其比较分析,指出不存在一种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宏大理论,每一种范式都各有其长处与不足,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范式传统上有两种,即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崛起,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开辟了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三种理论范式及其比较分析,指出不存在一种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宏大理论,每一种范式都各有其长处与不足,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论含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外交与环境谈判的热点议题。针对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谈判,世界各国就减排责任分担以及碳排放权分配提出了各种方案设计,试图从国际公平和人际公平两个不同视角量化各国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作者区分了国际公平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研究了主要国家人均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比较测算了不同国家人均累积碳排放在全球历史和未来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指出减排责任的分担,必须综合考虑各国的历史责任、现实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需求。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需要率先垂范,深度减排,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未来需要更多的排放空间,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对于中国而言,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可以作为学界研究国际碳排放权分配的理论工具,也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参与国际谈判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7.
“霸权稳定论”与中国新安全观分别作为指导美、中两国处理外交关系的核心理论 ,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了解这两大理论 ,比较其异同 ,可以加深我们对复杂国际问题的认识 ,理解我国处理伊拉克等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达尔(Robert A.Dahl)是当代美国政治学大家之一,主要研究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及政治民主理论.达尔的《论民主》《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等著作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多元主义民主理论著作.他的多元民主理论批判地继承了麦迪逊式民主理论、平民主义理论以及精英主义理论,反映了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政治多元化对民主提出的新要求.达尔认为多元主义民主把民主的价值与事实相结合,将"理想国"的民主与现实相结合,构成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与规则阐述十分到位的"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在这套理论体系中,达尔民主思想的核心原则便是社会分权制衡和利益集团的理论(多重少数人的统治).达尔眼中的民主是怎么得来的?众多政治集团或者经济集团为了利益互相竞争,继而影响了统治阶层的政治决策,使得国家和社会体系中不同的需求最终都会得到满足,从而形成一种国家与社会秩序稳定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宋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8):143-162+168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澄清与反思。首先,关于现实主义的范式,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可能追求安全、权力和经济发展等利益,但并非总是认为安全优先或者权力优先。当国家安全不面临紧迫威胁时,国家可以追求其他目标;而且对许多国家来说,它们也无法把追求权力作为主要目标。尽管部分现实主义者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但在大多数现实主义者看来,人性不一定是恶的,因为人性本质上是无法测量的。国际关系也未必是冲突的,现实主义理论也不仅仅是用来解释国际冲突的理论。某些要素在一些形态下会带来冲突,在另外一些形态下会促进合作。虽然现实主义认为实力结构比制度、道德和认同等因素更重要,但并非认为这些因素不重要。其次,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即结构现实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解释对象是国际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国家行为。它可以很好地解释冷战的结束并部分解释苏联的解体。国际结构的量变在不断发生,但质变相对困难,而国际结构的量变和质变都能对国家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核武器的出现增强了两极结构的稳定性,但其重要性并未超过结构。最后,现实主义理论兼具解释性与规范性,也不排斥合乎道德的外交政策。只有建立在了解现实的基础上,才能...  相似文献   

20.
张锋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82-104,158,159
中国国际关系的话语体系中有一例外论的存在,不过迄今尚未有专著论述。作者尝试对中国例外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与缘起做了粗浅论述,并通过将中国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的对比来解释其政策意义。中国例外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中华帝国具有一种以华夏中心论、仁厚和平论及等级包容论为特征的对外关系普世论。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具有以革命中心论、大国使命论及中国道德论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例外论,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则具有以新型大国论、仁厚和平论及和谐包容论为特征的新的国际关系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相比,中国例外论的明显特色是对干涉主义的拒绝,对仁厚包容的中和主义的追求。同时,作者尝试勾勒出当代中国外交的思想光谱,并将中国例外论置于其中考察其意义。这一思想光谱主要由旧现实主义、冲击型民族主义、新现实主义、传统主义、例外论及制度主义六大思潮构成。中国例外论可被视为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种规范性理论,一种需要与当代中国外交其他五大思潮相竞争的理论与政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