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现代以来,等级秩序观念一直在日本的对外交往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作为一种战略文化,它曾几次导致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一直是日本保守党政权多年为之努力的国家战略目标。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新保守主义思潮泛起,如何重新确定日本国际地位的争论也随之产生,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仅是日本的战略目标,也成为2005年其外交的首要任务。然而,日本的“争常”外交仍然未改变过去一贯的战略文化,等级秩序观念依然左右着一些日本政治家的战略思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的这种战略文化是在没有充分反省过去侵略历史的前提下得以延续下来的,因此,国际社会目前所面临的共同任务是促使日本战略文化的根本转变,而并非匆忙地使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相似文献   

2.
战略文化是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视角,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视角并未被充分理论化。作者从梳理战略文化概念入手,根据战略与文化的本意对战略文化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在借鉴系统论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与历史的方法分析了战略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变革机制,认为战略文化演变机制的核心范式是"实践-认知"的动态统一过程。作者提出,在普遍意义上,战略文化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国家性与阶级性、主体性与多元性以及区域性与全球性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
五年来,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一直饱受诟病,实质上折射出美国战略调整的困境,印证了美国已从唯一超级大国蜕变为特殊大国,沦为一个摇摆的力量。美国"再平衡"源于战略焦虑,主要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三个层面铺开。"再平衡"战略出现了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军事化,这将损害美国分享亚洲地区经济红利的机会。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或为其盟友利用。增添了美国的战略负担。美国越来越多地介入南海事务,成为南海争端的"第三方"。囿于美国决策者抱残守缺,试图以20世纪的方式来应对21世纪的问题,"再平衡"战略的出发点、动机和方式均存在严重瑕疵与漏洞,加上推行过程中还受到国内外因素的严重掣肘,影响这一战略的变数甚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说明了美国将难以摆脱其战略困境。而且中东与乌克兰危机都会分散美国的注意力。或许美国会逐渐认识到,在没有外来主导的情况下,亚洲国家有能力、有智慧塑造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可以被运用到身份研究当中。根据这一理论,施动者之间是在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当中通过争论、商议和劝说的过程来交换理由和论据的,也就是说,争论的双方都拥有平等的地位。这种商议和争论的结果有可能是双方之间就一个特定的问题形成了共识,也可能是双方之间由于分歧过大而各自保留自身的论点,但是在交往行动中互动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被对方所提供的更好的论据所说服。作者结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分析了中国通过这一机制来为自身建构一种负责任大国身份的过程。在这一机制当中,中美两国之间就相互的国际责任和身份定位等问题进行了争论,并且在各自保留异议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中国通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美国对中国的疑虑,并且使自我的身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国所接受。同时,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交往行动理论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各种双边和多边对话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对中国同相关国家开展战略对话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合作的开展推动着亚太地区秩序的转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着力打造跨太平洋体系,以塑造新的亚太地区秩序。该秩序的特点是以美国主导的共同体秩序为核心,并带有大国协调秩序和两极秩序的元素。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以制衡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巩固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目标,加大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竞争的力度,重塑地区政治经济格局。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凸显了地区秩序中的安全因素,提升了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巩固了美国对亚太秩序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些战略举措增加了中国在亚太所承受的外交与安全压力,掣肘着东亚合作的发展,并加剧了地区秩序两极化的张力。与此同时,奥巴马的亚太战略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形势下美国在地区事务中角色的恰当定位、安全牌的限度、如何处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如何调节东亚秩序与亚太秩序的关系等问题上。展望未来的亚太新秩序,其塑造力量将更加多元,支撑机制会更加多样,秩序运行的规则将更多地带有亚洲的印记,太平洋两岸在该秩序中的地位亦将更加对称。  相似文献   

6.
作者首先论证了“和平崛起”概念提出的合理性及现实意义,继而从中国人民的愿望、中国的战略利益和全球化时代的约束这3个角度论证了和平崛起作为中国的战略选择的必要性。作者还从全球化提供机遇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并在文章的最后阐述了中国为适应和平崛起所需要做出的对外政策调整,进而论证了中国和平崛起将造福于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政治文化的战略选择是要通过在单位层次上进行继承创新,经过多路径向全球发展,从而构建体系文化,以维护中国文化主权完整、积极参与引导国际新秩序构建。中国政治文化全球战略营销是实现全球发展战略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作为一个尝试,作者从全球战略营销的视角提出一个中国政治文化全球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分析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制定背景、内容措施以及战略定位,总结其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供中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9.
伙伴关系是国际行为体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国际影响的需要,中国构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双边关系改善带动全球战略拓展的伙伴关系战略。自1993年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历经探索和实践,合作的全面性与战略性不断深化。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地区、双边和国家层面上均取得积极成效,既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但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存在着地位不清晰、成效不确定和层次不分明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建立伙伴关系战略与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二十国集团战略等的联动机制,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权势转移理论往往将大国实力的不均衡发展与霸权战争相联系,并认为崛起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是霸权战争的根源,由此提出管理权势转移的必要性。美国与亚太战略再平衡相联系的战略东移,本质上便是对中美权势转移的预防性管理,这呼吁中国应采取有效的战略应对以避免被动式管理、反应式管理和个案式管理。一方面,美国的管理本身存在着源于权势转移理论的重大前提假设错误,为中国主动应对进而有效管理中美权势转移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作为历史上少有的成功实现和平权势转移的国家,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美英权势转移的管理经验,也为中国未来主动、有效地管理中美权势转移提供了重要参考。为避免由美国预防性管理中美权势转移而带来的涉中国的争端集中性爆发,中国针对中美权势转移的主动和有效管理战略应确立精细的阶段性战略和阶段间衔接战略,实现从"坚持韬光养晦"到"部分积极有所作为"再到"全面积极有所作为"的平稳过渡,最终迭致中美权势转移的和平实现。  相似文献   

11.
楔子战略在古今中外被频繁使用,但对其在理论和战略层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楔子战略是联盟、国家行为体或次国家行为体为阻止潜在的敌对联盟形成或分化、破坏、瓦解已经形成的敌对联盟,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等资源,采取对抗或调适等战略手段的艺术与科学。楔子战略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慎武性、预防性、灵活性等特点。楔子战略主要以一种"反联盟战略"的姿态出现,其功能主要通过影响联盟关系特别是核心机制利益关系而实现。对楔子战略的评估需要考虑战略环境、战略目标、联盟关系三个层次的因素。将反事实推理与过程追踪相结合是目前检验楔子战略效果最为适宜的方法。联盟重组、联盟分化、联盟解除和联盟预阻是楔子战略的四大目标。作者通过对二战前夕德国和冷战初期美国的以联盟预阻为目标的楔子战略进行分析,揭示了楔子战略的重要作用和成败条件。展望未来,权力斗争不会很快从国际关系中消失,"集势以胜众"将成为各国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研究楔子战略对于理解国际影响力、地区领导权、地区一体化竞争等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两种观察国际体系的视角,一种是威斯特伐利亚视角,认为全球化并未使体系发生面向新体系的本质变革,变化是形式上的,主要是体系构成单位内部发生的变化,而且仅仅是权力分配结构同质性程度上的问题而已;另一种是超越威斯特伐利亚视角,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历史性变迁导致其转型,即在全球化作用下,世界已经开始从基于军力和单边行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逐渐转向多边合作共治和自主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全球社会的早期状态。这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悖论:美国超强霸权的指向与全球化所代表的历史大趋势。前一种趋势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两重性,遏制与围堵的一面压缩了中国的战略空间,建设性合作的一面孕育着中国更大的战略空间;后一种趋势则给中国带来生机无限的全球战略空间,中国应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采用经济外交、多边主义和睦邻政策三位一体的新外交,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不断开拓全球化蕴涵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7):F0003-F0003
自2013年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施政以来,我国在发展与大国关系、周边关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在维护领土主权、国家安全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战略部署,周边环境因此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为增进对这些新战略、新态势的理解,更好地谋划未来中国外交,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拟于2014年9月20—21日在上海举办“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旨在汇聚国内战略界名家,聚焦重大安全战略问题,探讨中长期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际均中将是中国著名的军事战略学者,也是军事战略思维与战略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先行者。李将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当过部队指挥员,也做过研究员、教授,还当选过三届中共中央委员,既有部队工作经验,也有在高级决策部门工作的经历。为探寻李将军的思想发展脉络、个性特征以及战略思想,以此增加对新时期中国将军的认识与了解,推动当前中国的战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本刊编辑部对李际军将军进行专访。李将军接受了本刊实习编辑白云真的访谈,访谈重点从人生与学术历程、战略思维与战略研究、战略文化与中国传统战略遗产、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点和历史回顾、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以及认识与把握战略机遇期等方面来探寻李将军的学术思想。李将军的战略研究反映了他的睿智和深刻的洞察力。李将军治学严谨,为人谦逊。他的人生信条是:“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精通军事艺术,具有勇敢与献身精神。”(在美国陆军战争学院讲演时,回答关于人生信条的话)征得李际均将军同意,现刊发访谈摘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美国近年来的战略武器调整与发展给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性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有可能加大美国决策者对核威压的兴趣,另一方面可能迫使中国决策者为未来战略能力发展预留更大的余地。核禁忌对于维护中美战略稳定性关系重大,但是目前受到了一些边缘性的挑战。中美在核不扩散等合作中建立的互信有助于双边战略的稳定性,但仍需加强沟通。  相似文献   

16.
如何防御可能的“文化霸权”、保护本土的文化安全是当代非传统安全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难题。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安全”内涵已悄然扩大,应该被人们警惕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威胁”也变得复杂和互动。认识和不滥用文化权力、反思和改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方法与重视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国际间多层次“文化安全”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国际关系研究的创新与中国的对外战略”研讨会于2012年8月22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8.
地缘战略在欧洲曾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是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地缘战略在欧洲有了新的意义。欧盟在不断地扩大,实力也越来越强,可以预计,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欧盟,欧盟的实力会变得更强。谁也说不清欧盟到底应该扩展到什么地方。以欧盟为主导的欧洲已经不再满足于现在的国际角色,它要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充分显示欧洲在国际上的重要性。欧洲要与美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平等。欧洲要想实现它的地缘新战略面临着很多困难,而且它的内部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并不能阻止欧洲地缘战略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以来,美国官方开始逐渐接受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因此,尽快提出符合中国利益、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新型大国关系具体实践路径就成为中国学术界面临的重要任务。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美首脑会晤中提出的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三个内涵,可以作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三条路径的起点。"不对抗、不冲突"是低层目标,在这一层面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已有相当基础,提升关系的路径是维护和加强中美现存的战略性相互依存关系;"相互尊重"是中层目标,即中美两国彼此尊重对方的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实现路径是寻求双方都可接受的中间点,逐步推进,增加信心,但不奢求建立高水平信任;"合作共赢"是高层目标,应设定在中美合作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上,实现路径可以是两国共同维护、改革和建设国际制度。综合来看,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核心是"冷静管理双边、建设国际制度"。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从近中期看,需要依靠现实主义对中美双边关系的清醒认识、现实心态与精心管控;从中长期看,则需要两国超越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束缚。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学术界论及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目标。但这种大国身份的具体内涵 ,并没有明确界定。本文首先将负责任大国目标纳入新中国对外身份目标的探讨 ,指出以前中国的外交追求缺少亚洲身份内涵 ;然后对中国的大国及其责任层次进行界定 ,提出亚洲地区主义战略是中国实现本土责任和地区大国责任、发挥全球责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