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碳”目标对减碳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是“双碳”成为高频热词的一年。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部署、提出要求,出台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
张君婷 《数据》2022,(8):18-20
<正>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范围内正在推动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双碳”战略正是我国承担大国责任、践行节能减排而作出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牵引下,荣程集团先试先行,积极探索,为企业自身以及广大同行走出了一条多元、开放、可持续的绿色转型道路。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22,(16):21-23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文章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提出中小企业所受“双碳”目标的影响,接受国家政策的调度安排,积极响应国家发展规划,从调查问卷与专家访谈入手考察中小企业在结构转型和绿色融资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最终提出相关建议,为江苏省中小企业响应“碳中和”“碳达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最后支持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4.
<正>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以下简称为“双碳”)。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全面部署了降碳减排工作。低碳混凝土是建筑的基石,发展低碳混凝土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生活垃圾处理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碳中和背景下,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碳排放量是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采用《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集(2022)》对南宁市近几年的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分析。同时,探索生活垃圾处理碳减排策略,为南宁市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减污降碳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企管理》2022,(2):46-60
01"双碳"元年开启 [事件回顾] 2020年9月22日举办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此,"双碳"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双碳"元年正式开启.  相似文献   

8.
林峰 《现代企业》2022,(7):82-84
<正>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低碳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江西作为中部省份,一直重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要求重点企业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旨在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发展。而要实现经济发展与降低碳排放量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9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至此,我国的双碳发展目标确立。在践行“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产业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地,因此低碳发展是产业园区的必由之路。而打造低碳园区不仅是企业ESG的体现,更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标志,目前已有不少产业地产企业开启低碳模式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姚羿宇 《现代企业》2024,(2):167-169
<正>一、引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危机,中国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加强了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以实现《巴黎协定》中要求的2065年-2070年全球范围内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交通运输行业是中国四大重点碳排放行业之一,其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比达到15%,其中机动车碳排放占据了90%以上。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中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何的活动都会排放二氧化碳,但是这个排放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所谓的二氧化碳减量,达到碳中和的目的.在全球碳领域中,碳标准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组织(公司、企业)的碳足迹.目前所使用的是ISO14064-1:2006《温室气体第1部分:温室气体散发及去除的量化、报告的企业指导性规范》,主要针对六种被规范的温室气体,对一个组织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和盘查;另外一块是针对产品的碳足迹.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22,(13):162-164
我国作为能源大国,本着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态度,近些年来一致致力研究“碳达峰”与“碳中和”,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目的的经济发展体系。其中,光伏产业作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根本途径,指的是将光伏效应有效利用起来,让太阳光折射到硅材料上形成电流发电。基于此,文章就“双碳”背景下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作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在践行“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是碳中和发展的主力军。产业园区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提高清洁能源占比、节能减排、增加绿化面积等方式降低碳排放,或者通过购买认证的碳减排量,抵消园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最终确保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为零的一种行为。其中,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是园区碳中和的最佳路径,而光伏是转换效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的减碳措施,光伏发电设备工作过程中零噪音、零污染、零排放,也不产生电磁辐射,所生产的电能既可以供建筑自身使用,也可以出售给国家电网,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是负责任大国对全球环境改善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是“双碳”目标的扩展,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要求“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进一步为我国能源、产业、社会、经济、环境等众多领域深化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这项重大决策面前,更需要笃定的心态、持续的投入、高超的智慧以及相当的时间2020年9月,我国首次向全球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节能降耗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有些地方急于求成,甚至出现运动式减碳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绿色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共识。  相似文献   

17.
企业碳审计建立在其碳足迹评价的基础上,包括企业碳足迹审计和产品碳足迹审计。通过对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碳中和承诺新标准、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及其在各国(地区)应用的比较,建立了我国企业碳审计技术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王鹏  刘添瑜 《现代企业》2023,(3):163-165
<正>一、引言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首次宣布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即2030年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ESG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加快ESG发展有利于我国“双碳”的平稳落地,有利于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责任主体,制定城市碳中和政策制定需要相关研究提供支撑。现有城市碳中和路径研究多存在单一行业视角、定性分析、面向中短期碳达峰开展或对于单一路径探讨等局限。研究提出城市碳中和路径研究的“经济社会综合性、长时间尺度阶段性、实现路径多样化、城市战略个性化”四大特点,构建了一套面向碳中和的城市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流程和定量研究方法,并结合成都市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长期内成都市难以仅靠需求控制、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低碳化某个单一支柱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多个支柱共同作用,其中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至关重要;部分剩余排放需要通过碳汇、BECCS等负碳技术或碳市场机制进行抵消。  相似文献   

20.
<正>基础设施建设是维系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石,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或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在全球迈向碳中和的转型中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基建产业链中的原材料开采、制造和运输,使用大量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均属于碳密集型活动。交付的建筑物以及交通运输、能源、制造等各类基础设施,更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基建企业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产业链,支持全球零碳未来,支撑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行业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