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至今已三年有余,各项改革创新工作正稳步推进。金融作为自贸试验区不可缺少的支持行业,已然成为福建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的重点领域。本文梳理区内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融资租赁四大业务创新成果,剖析当前福建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业务存在的创新动力不足、业务发展不平衡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其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不断提速。自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至2019年末,全国共设立18个自贸试验区,实现沿海省份全覆盖,推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区内改革试验与区外复制推广有机衔接,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局面,自贸试验区围绕“放管服”改革,提升了自身政府治理水平,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也带动了全国范围内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自贸试验区内的金融创新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至今已两年半,金融领域各项开放创新试验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将成为进一步深化金融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福建自贸试验区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必要性,运用SWOT方法分析其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针对劣势和威胁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有10年历程,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中发挥着重要的“头雁效应”。本文以21个自贸试验区发布的金融创新案例为基础,回顾了其金融创新的总体情况,以及在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金融市场开放、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的平台和模式创新、金融监管创新等5个主要领域的金融创新,总结了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的情况,分析了我国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的特点,并对自贸试验区下一步的金融创新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建立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这表明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试点探索的新阶段。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辽宁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要做好长期的、可持续的创新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宏观环境、建设成果以及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现状进行的分析,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应从加强环境建设,推进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发展;提升金融监管系统化建设水平,明确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方向;加强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有效融入自贸试验区建设大局等五个方面加大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陕西自贸试验区承担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使命。对此,陕西金融外汇管理部门不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全力支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陕西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设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省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陕西省分局)紧扣陕西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发挥改革创新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全力支持陕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陕西自贸试验区内涉外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跨境收支规模显著扩大,金融外汇创新案例显著增多。2022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跨境收支总额350.39亿美元,较2021年增加26.01亿美元,同比增长8.02%,占陕西省跨境收支总额的54.54%。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2013年开始,国内逐步设立了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自由与金融开放是国家对外开放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成为自贸试验区有别于国内其他各类型经济试验区的一个最重要特征。中国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开放创新既有政策框架下的共性特征也有结合各自区位优势及发展定位的特殊性。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先行先试,为全国性金融改革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也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我国自贸试验区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跨境资金管理等领域创新的进展情况,分析了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过程中潜在的新型金融业态经营风险、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信用风险,并提出加强我国自贸试验区金融风险管理的思路与对策,即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为基础,以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处置等环节为路径,以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为重点,构建起我国自贸试验区金融安全网。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与自贸试验区在开放、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上具有极高的契合度,福建互联网金融在自贸区时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自贸试验区背景下闽台产业加快融合,互联网金融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和创新拥有广阔前景,同时其也成为构建闽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为此,文章提出出台与地方产业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促进政策,扩大服务业对台开放,闽台共建普惠金融体系,服务闽台跨境电商,从而促进自贸区时代福建互联网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融电子化》2014,(5):91-91
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日前得到上海保监局“同意筹建上海自贸试验区支公司”的批复,并将按要求在6个月内完成机构筹建工作。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是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大都会人寿一直关注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并希望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寿险行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开放、创新以及服务实体经济上是一脉相承的。随着闽台经贸合作日趋深入,两地间互联网金融迎来合作发展契机。闽台两地可在现有互联网金融合作的基础上,立足各自资源优势,依托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平台,寻求在第三方跨境支付、跨境贸易融资、股权众筹、民间金融、跨境理财等方面的合作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上海保险》2023,(9):16-19
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揭牌。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发挥了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成为新政策、新机制的国家级“试验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实际,通过对重点金融机构实地调研和500家企业问卷调查,全面总结和分析福州自贸片区金融创新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存在问题,并提出下一阶段金融支持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重点方向,具体包括推动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功能、强化对台合作优势、深化跨境金融创新、发展产业金融业务等,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方宏  杨海龙 《海南金融》2020,(2):12-20,38
本文分析了我国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基于现有制度、因地制宜、多点突破、稳妥推进等特点,系统梳理了各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十个方面的金融改革创新任务,总结了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特点和创新经验复制的情况,并对自贸区下一步的金融创新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过去三十多年,广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对外金融合作上也不断深化。但是,目前广东金融开放未能完全适应对外开放新格局发展要求。下一阶段,广东必须紧紧围绕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的目标,切实利用好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推进广东对外开放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19年8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河北自贸试验区,8月30日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一年多来,河北自贸试验区发挥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作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27项具有首创性、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外贸进出口业务全省占比超10%,成为河北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8.
绿色金融旨在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对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引导绿色消费都具有重要影响[1]。衢州是我国重要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改革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绿色金融供给架构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未完全确立等现实问题。充分发挥衢州绿色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中的发展优势,要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供给架构和统一协调机制,加快确立绿色金融统一标准,建立强有力的金融制度保障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政策的逐步落实,现金管理业务无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会吸引跨国集团纷至沓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口。而要真正建成金融中心,还必须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能力,为总部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随着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20.
楼航 《中国外汇》2023,(15):53-55
<正>围绕湖南自贸试验区“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的战略定位,外汇局湖南省分局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两年多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南省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湖南省分局)围绕湖南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引领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试点工作,当好金融外汇改革创新开拓者,耕好湖南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试验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