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只是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还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教学不仅要传授课程知识还要结合思政教育,培养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通过选修课进行思政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环保精神。本文分析了在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探索了有效实现选修课思政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目的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当然这也是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培养复合型、高素养人才的重要举措。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院校、企业双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合力,从多元化角度积极协同育人,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双方在协作之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强化课程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程时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和现阶段思政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思政课程中渗入工匠精神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爱岗敬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林爱华 《现代企业》2022,(4):106-107
近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思想干部队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思政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实践者,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了保障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加强思政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精心打造一支拉得出、打得...  相似文献   

5.
张振和 《当代会计》2021,(16):124-126
会计工作人员往往接触的都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责任相当重大,因此,确保会计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想降低职业风险,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使会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从而真正实现对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立体化综合培养.鉴于此,文章对会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展开了粗浅的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为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效果,基于医学类课程特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本文就药理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践路径进行探讨,通过对药理学课程特点相关内容的介绍,提出课程思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析,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且制定思政教育教学融入药理学的具体策略,从而为专业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进行互融,能够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专业知识能力培养过程中,构建全方位全系统育人大格局。文章在“新文科”视域下探究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发挥教学新模式的作用,要求师生与高校部门共同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进程,真正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医学人才的任务,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以高职类院校护理药剂专业药物化学课程为例,对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校女性思政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途径。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女性思政教育与校企合作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高校女性职业技能的有效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将女性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提高女性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领导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女性人才。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可以实现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重要渠道。本文以《管理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其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和实施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好坏关系着会计行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致力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任务,要在就业导向视域下协同企业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并着重培养。“会计学原理与实务”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在当下的课程思政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该门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课程中企业外购原材料业务核算内容为例,深入分析该项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实现全方位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张雪琴 《现代企业》2021,(2):104-105
当前,高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以思政教育为核心,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必须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功能,牢牢把握住培养学生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3.
<正>高校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责任,课程思政建设则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课程思政符合当代高校教育理念,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样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新发展、新教育、新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教育全方位发展,以及新格局实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存在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难等问题。本文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式及保障对策,为进一步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满足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内在需求,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精准对接外贸行业发展指引全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要求,也是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材料科学基础》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的相关内涵,分析了思政元素融入《材料科学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实施路径,旨在更好地指导思政元素在《材料科学基础》课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对社会综合性人才需求的直接回应。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不仅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还应当注重思政政治理念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本文以会计专业课程为例,通过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多个维度阐述了如何推动会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张惠灵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仅是当今时代发展需要,也是教育改革重要内容之一。职业教育只有将知识传递、技能培养与价值导向相结合,才能促进职业技能人才不断发展。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是课程思政教学能够真正成功开展的前提。随着课程思政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如何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罗香燕 《活力》2022,(20):162-164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应该强化人才梯队建设,针对不同梯队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和管理措施。高层次人才梯队是医院的中坚力量,可以为医学研究、医疗创新和技术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必须加强高层次人才梯队的建设,采取有效的思政工作,提升高层次人才的思想觉悟,引导更多的人才进入高层次梯队,构建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的医疗团队。本文对医院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思政工作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本文探讨了高职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包括加强沟通和交流、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建立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整合教学内容等方面。通过这些途径的实践,可以实现高职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互补和协同,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校企合作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方法、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地方企业打造协同思政育人新模式也成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挑战。本文从校企协同思政育人的意义和实践难点着手,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践发展新路径,打造可推广的校企协同思政育人新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