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经济》2017,(6):111-119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发展潜力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成立跨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建立跨区域合作共享机制、拓展城市群产业链融通机制、推进产业一体化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市问题》2015,(4):100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从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生态容量等现有条件看,长江中游位列第四城市群的优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合作共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江西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政策路径在于强化区域合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以及发展城市经济。因此,江西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积极努力:承办下届长江论坛;积极推动昌九一体化的开放式发展;着力推进江西与长江中游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采用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方法 ,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和腹地层次进行界定和划分,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圈(群)组成的多中心城市集群,其空间范围分为核心区、紧密腹地和竞争腹地三个层次。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将经历圈内一体化、三圈融合和高度一体化三个阶段。当前应把圈内一体化与三圈(群)融合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步推进,着力强化城市群竞合意识,改革现行政绩考核制度,搭建三圈融合的支撑平台,建立长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整合的模式与路径,对增强其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协同打造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整合,也为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群发展.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全国19个城市群的总体布局."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分类推动19个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北部湾、关中平原、兰州-西宁等跨省区城市群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积极推进城市群建设.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城市群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完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群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当前,我国19个国家级城市群以占全国25%的土地,集聚了全国83%的人口,创造了88%的GDP。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山东半岛城市群居于全国19个城市群“发展壮大”层级的第一位,仅次于“优化提升”层(第一层级)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等五大城市群,在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为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同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深入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途径,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联动发展,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联合武汉市规划局、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城市发展研究》杂志社等有关单位联合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0.
环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载体。应大力实施环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长沙与株洲、湘潭同城化,形成国际化大都市区,辐射带动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等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同时,着力构筑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发展轴线,推进城市群毗邻城市组团,完善城市群融入发展机制,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全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新型城市群。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因其区位优势独特、人力资源充足,从而成为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后首个跨区域的重点开发地区。为了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发展情况和区域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武汉市,整体城镇化水平发展最好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大型城市相较于中小城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更占优势;各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各城市群里省中心较高、边缘地区较低的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个子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够,三圈融合过程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经济联系网络的角度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习明明 《企业活力》2013,(5):95-100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武汉、长沙和合肥三个中心城市作为参照,从空间发展的角度讨论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的发展战略。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推动南昌与"丰樟高"地区的一体化建设与融合,实现南昌与新余、吉安、抚州地区的无缝对接,提升南昌在赣中南地区的辐射和影响力;(2)继续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发挥南昌、九江沿江两个重要增长中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城镇组团发展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促进和实现昌九一体化发展;(3)打造大南昌城市群,以南昌为中心,以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为依托,构建"1+5"模式一小时经济圈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交通和信息流数据,从流空间视角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并对其效率进行判断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流网络结构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的态势,交通流对综合网络结构影响较为明显;信息网络结构虽整体处于均衡发展状态,但城市群内仍出现"三高"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子城市群网络密度较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化效率偏低,应注重多元发展。针对城市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核心城市联系、促进区域合作、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城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大重点任务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挥城市群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通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辐射带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三大经济区;促进城市群之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支持建制镇发挥农村地区服务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其实质就是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对内开放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应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一方面,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市场环境优化、生态文明共建等,全面深化城市群内部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中原、海峡西岸、北部湾、关中天水等地区合作互动,打造全国对内开放的典范。通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互动,努力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一、国家战略使命(一)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21世纪以来,中国相继出现“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哈长、长三角、中原、珠三角、关中平原”等8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竞争力领先全国,经济总量占全国40%以上。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相继提出,标志着各大城市群将进一步持续承担起提升区域综合影响力、拉动全国发展的国家使命。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作为带动效应极强同时具有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它的一体化发展更是具有研究和实践的现实价值。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进SWOT分析,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和提供借鉴,为旅游业发展实践探索可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城市群行政、产业、基础设施等的协调发展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基础,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包含了更广泛的含义。首先分析了城市集群经济增长与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的未来发展就是要促进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接下来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及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最后针对性提出了组建区域合作委员会、建立区域产业协作分工体系、加强功能区规划、全区域生态协调发展规划、政府规划与民间参与的协调以及三省人才交流机制等对策,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