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倩 《中外企业文化》2022,(10):208-210
“:管理沟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管理类从业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关键技能。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课程,成为高校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就管理类专业,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更多着重于专业理论的传授与讲解,忽视了课程的核心目标达成和对于行业需求的满足。本文以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管理沟通”教学的实际为例,分析其依托行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价值,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方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设计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汪宁宁  杨涛  张梦颖 《物流技术》2023,(6):143-146+150
为更好地建设物流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同时为了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研究探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营管理”课程创新与改革。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企业对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以进一步提升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企业运营管理相关岗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一门研究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该学科旨在深化育人工作。本文以高职院校通信专业《数据通信网络组建与维护》专业核心课程为例,阐述了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相关行业的实际运用、企业的具体岗位以及学生的职业需求,来挖掘课程中包含的“思政”要素,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各环节,最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质的提升,达到三全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基础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汇聚人才的关键岗位,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设定人才培养标准及任职资格标准时应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对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全方位分析,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任职资格标准进行研究,旨为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企业人才需求的满足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配送中心规划与运营是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职业岗位及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职业素质需要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文结合配送中心与规划运营课程特点,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确定了配送中心规划与运营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技术路线。该研究不仅符合当前一流专业建设的需求,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建筑结构》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难度大,一直是高职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文章分析了传统高校建筑结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能力素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顾燕 《现代企业》2020,(4):25-26
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兴盛,各地酒店企业数量日益增加,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向酒店输送专业人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强加校企合作,践行校企融合。教学改革往往会参照酒店行业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并融合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实施校内课堂教学;同时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分期分批次的将学生送到酒店开展企业课程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8.
张铭翀 《中外企业家》2013,(9Z):218-219
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是必由之路。而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对教学改革的及时性和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尝试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根据《招聘与测评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将专业课知识传授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业素养深度融合,采用体验式教学、企业课堂、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将思政育人效果从课堂延伸到岗位。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谈慧 《价值工程》2012,31(15):244-245
本文通过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案例,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探讨。提出高职教育应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把职业技能竞赛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结合,将竞赛内容和评判标准制度化地融入项目教学当中,实现课程"教、学、做、赛"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谢姗 《中外企业家》2014,(6):235-236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紧跟企业需要,切合岗位需求,必须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本文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物流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展项目化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韦瑞 《价值工程》2014,(3):270-271
高职教学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以项目为导向、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托的教学模式日益深化。因此,结合地域、学校实际开发职业能力导向的校本课程,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对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物流运输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订单培养是供应链“零库存”管理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实践.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此文在介绍供应链“零库存”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冠捷电子股份公司“订单培养”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实例,揭示校企人才供求关系,实现金校育人与用人“无缝对接”。提出制定企校合作“订单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政府牵头,企校唱戏,搭建企校合作平台;企校协作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企业岗位群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加强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教育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付芳 《物流科技》2022,(13):168-171
OBE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围绕着学习成果开展的新教育理念。基于OBE理念对《物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文章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3,(11):266-267
人力资源管理走进新建本科院校的时间不长,所以在该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碰到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寻找改进课程教学质量、增强课程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毕志超 《价值工程》2014,(21):285-286
现阶段,国内一些高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毕业后不能及时高效的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针对现状,笔者对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于人才需求逐渐提高,只有增强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标准需求。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突出学徒制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最终实现专业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中,对于工作人员的岗位素质要求非常高,这也是当下的主要培养目标,所以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不断完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本文会基于现代学徒制视域,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研究,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企业岗位设置人才需求以及变频调速技术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分析课程传统教学培养体系及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姜大源、戴士弘等专家学者的职业教育理念,探讨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任务驱动,理论实践相结合,“做、学、教”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组织与实施,并对改革进行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三创”教育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存在的系统性不强,实践环节薄弱,教学理念、方式、内容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等问题,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实践中,探讨并实施“三创”教育理念意义重大,并将树立“三创”教育理念、革新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和考试方法及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基于“三创”教育视角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有机融合,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有效地提升了高校教学效果。然而,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从事思想政治与专业融合教学的能力欠缺以及“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难以评估等。高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从顶层设计考虑,由学校统筹规划,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激励措施;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培训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根据各学科特点从灵活采用不同形式的考察方式出发,重点解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借助“课程思政”元素发挥专业教学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