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脱胎于国有企业,是在国有企业剥离非核心资产后作为主要发起人组建而成的,因而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个以承载不良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为主的控股股东,这种关系滋生了控股股东以各种方式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代理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前控股股东的代理行为主要体现在资金占用、关联购销、关联担保等且代理行为比较单一。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束,全流通时代的到来,控股股东的代理行为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及隐蔽化。如何识别控股股东代理行为以及如何测度控股股东代理行为带来的风险给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云南白药为案例,探讨了资产专用性对控股股东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控股股东专有或者控制的地理位置、品牌资产、购销网络渠道、研发技术、人力资本、物质资源等特殊资产,从而使得这些资产具有资产专用性。由于这种专用资产的投入,使得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产生了捆绑效应,捆绑效应抑制了使契约关系中断的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形成了一种协作局面,这种协作对于上市公司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受到捆绑效应影响的控股股东行为与企业的成长性之间并非是一种理想的单调函数关系,有时会表现出捆绑效应失灵的特征,由此本文提出了公司治理变量在专用资产对控股股东行为的捆绑效应和企业成长性之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资产专用性理论为指导,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的正面效应。通过仁和与天目两家中国药业公司的对比分析得出,如果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进行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关联交易,根据资产专用性理论,捆绑效应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如果具有资产专用性的关联交易不多,则可能不会对控股股东形成有效的约束力,进而控股股东便可能进行利益掏空。本文的结论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以及监管机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资产注入和定向增发项目融资后的成长性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总体上看在定向增发两年后,定向增发项目融资的上市公司成长性要显著的高于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同时研究也表明,在定向增发后两年,控股股东为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资产注入和项目融资其成长性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注入资产从控股股东的动机来看,不仅存在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掏空”的可能性,也可能是政府出于国有资产重组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5.
陈滨 《活力》2011,(12):161-161
一、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方法(一)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现已被广为滥用.以至提起资产重组,人们立即联想到做假账。近年来,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确实被广泛用于粉饰会计报表。不难发现.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在于资产重组。典型做法是:(1)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2)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将赢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3)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4年-2006年间的3618个公司年度为样本,借鉴Ball和Shivakumar、Khan和Watts以及Gassen等的研究成果对财务报告稳健性进行了实证度量,研究了不同特征的最终控股股东的行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显著降低了财务报告稳健性,控股股东的扶持行为也降低了财务报告稳健性,但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相对于非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更不稳健;财务报告稳健性与最终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呈负向变化,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呈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98-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以定向增发形式进行资产注入所产生的短期累计超额回报和购买并持有的长期超额收益的研究,区分股权全流通前后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发现:股权全流通后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产生的短期累计超额回报比股权全流通前有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考虑上市公司的达标需求因素和保壳因素后,股权全流通后的资产注入前后业绩有下降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的机会主义动机。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进入股份全流通的状态。原本“固化、沉淀”的国有资本,随着限售期的到来,将逐步得到解禁,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资产证券化,资产流动性问题得到了解决,意味着控股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将可以逐步流通,这为控股上市公司国有股东开展资本运营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资本运营,就是对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制度背景,利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对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表明:股权结构在国有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国有股控股股东对国有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治理效果不显著,国有法人股控股股东对非效率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治理作用.在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高度分散时,国有控股股东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治理效果较弱,相对控股股权结构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具有最优的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已步入公司制时代,上市公司将成为国有企业的基本形式。截至2018年12月31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1069家,占同时期全国3565家上市公司的29.99%;其资产总额为166.72万亿元,收入总额为29.77万亿元,净利润总额为2.59万亿元,分别占同时期全体上市公司的69.14%、65.89%和70.43%。  相似文献   

11.
控股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资产置换等手段掏空上市公司,获取私有收益的案例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飞天系资本运营过程的描述分析和特点归纳,揭示其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价值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一直较严重,许多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来谋取私利,从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分析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理论分析探讨如何从上市公司内外部两方面来抑制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从而更好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手工收集2008-2013年国有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东的持股及委派高管数据,实证检验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能否改善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结果表明,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与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存在显著关系,而非国有股东委派高管能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对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在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国有企业更加显著。研究表明,在内外部治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非国有股东仅持有公司股权难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非国有股东委派高管代表参与国有企业治理更能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大股东重要行为方式——资产注入为研究对象,归纳分析了大股东资产注入及资产注入方式对上市公司业绩和市场收益的影响,并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玻纤(600176)公司控制性大股东资产注入事件对上市公司的超额累计收益的影响程度,揭示大股东支持行为所产生的短期和长期收益机制.  相似文献   

15.
资本市场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场所。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提升资产证券化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国有企业收购上市公司股权过程中,定价是最核心的问题,然而,不确定性资产定价又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对目标企业的定价除考虑定价理论和估值方法外,还考虑控制权、流动性、协同效应、支付方式等因素。虽然交易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但从本质上讲,所有方式的背后都会通过定价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其中相当一部分采取了主体上市,原企业改造成母公司(集团公司)的模式.这种特有的模式便产生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特有的现状:关联方通过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交易把大量优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粉饰业绩;或者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利用上市公司资信取得贷款;或者替上市公司转移利润,逃避纳税等等.而最终的受害者却是无辜的广大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因此,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对稳定整个证券市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一、大股东占款问题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大股东权力不受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并未实现真正独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独立性的规定很明确,即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机构、业务方面的“五独立”。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问题公司”的独立性存在较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上市公司亏损的因素分析 1.上市公司亏损的制度因素分析。 (1)国有股东缺位。我国国有资产的委托经营链为:政府-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实际上处于国有股权代理人的控制下。由于国有资产的“非己性”。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东(资产管理公司)能否真正关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便不得而知,这样就难以真正发挥其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经理的监督和激励作用,上市公司经营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去真正关心企业的业绩。  相似文献   

19.
张勇 《新疆审计》2001,(2):19-20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和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行为,即使在较为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也难以完全避免。旨在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行为,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在上市公司执行。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尚处在发展阶段,控股股东与其控股的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行为产生的结果,大部分情况下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还是弊多利少。通过已公布的有关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与腔股股东之间存在关联贸易的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1997年占85%左右,1998年已超过90%。  相似文献   

20.
企业集团资产整体置换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整体置换是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十分特殊的资产重组形式。它比公司并购、资产剥离、资产托管等其他资产重组方式更受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企业集团)的青睐。企业集团与上市公司间的资产整体置换,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的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也关系到资产重组的公平与公正。由于资产整体置换本身的特殊性和创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