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方政府举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表明,仅仅禁止地方政府举债并不能消除中国许多地方业已存在的政府债务。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将威胁社会经济的稳定。一种解决方法是。在法律上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的同时,必须实施一套类似于美国州政府的财政约束规则。为了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公债制度,在允许地方政府举债之前.应首先摸清地方债务家底、明确政府的相关责任:其次是建立地方公债制度,提高财政透明度,构建独立、公乒的信用评估框架,加强财政监督。建立其他旨在减少地方政府财政信息不时称的政府间机构等;最后是分步实施地方公债制度。  相似文献   

2.
3.
2008年11月初,一份由中国国务院委托财政部牵头起草的有关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方案《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暂行条例》,在征求过多方意见之后,已提交到国务院等待批复,有望于2009年内出台。这意味着,学术界多年关注的开放并加强地方政府发债管理的改革思路,正在被官方采纳。那么。在当前经济状况下,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意义何在?在执行过程中。相关决策层又是否已为“谁来发、谁批准、谁控制、谁来买、用在哪、拿什么还、怎么还”等诸多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找到了最优解?  相似文献   

4.
《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并不健全,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划分还不够科学,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在面临艰巨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权力,普遍财力匮乏。于是有些地方政府被迫采取一些非规范的融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债务,结果造成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剧增,  相似文献   

5.
《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予页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并不健全,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划分还不够科学,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在面临艰巨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权力,普遍财力匮乏。于是有些地方政府被迫采取一些非规范的融资方式,形成了大量的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债务,结果造成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剧增,增大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问题,既有利于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又有利于中央对各级政府债务的全面监管,有效避免债务危机和财政风险。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地方公债信用管理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2017,(16)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深度发展,资金缺口不断的扩大,我国地方政府也逐步采取了一些政策进行举债融资,其融资模式大体经历了银行贷款和财政补助共存、多种债券融资模式探索、债券融资加速和转型环节,融资模式的不断转变满足了地方政府各方面发展和支出的需要,也稳定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将以地方性政府债务融资模式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阶段的融资模式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比对,在此基础上综合参考2017年最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探索进一步促进举债融资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构建新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预算约束和破产机制的视角,解释了地方政府为何会有过度举债倾向。软预算约束很难完全规避,决定了地方政府多少都存在过度举债的倾向,为了尽可能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很多国家便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比如限制举债规模和用途等,以抑制过度举债行为。我国在硬化预算约束等方面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就如何改进方面,本文提出了一些观点或建议,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并不是绝对的;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地方政府破产机制;推动市县级政府发债方式由"代发代还"转变到"自发自还"等。  相似文献   

8.
《预算法》明确规定: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只能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无视《预算法》的规定,擅自举措债务。巨额借款势必导致地方财政陷入危机之中,极易引发财政风险,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预算法》明确规定: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只能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无视《预算法》的规定,擅自举借债务。巨额借款势必导致地方财政陷入危机之中,极易引发财政风险,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了我国一家财产保险公司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内的样本保单,选择车辆损失险、全车盗抢险、车身划痕损失险、新增设备损失险和自燃损失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不相关概率单位回归模型和二元概率单位回归模型两种参数检验方法,进行信息不对称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以上五种车辆保险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其中主险车辆损失险和附加险车身划痕损失险较为严重,附加险新增设备损失险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稍好,其他两个险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相对较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银行监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银行业实施有效监管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准确、及时、充分地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然而,商业银行在与中央银行的博弈行为中,往往拥有中央银行难以获得的独占性的私人信息,特别是由于中央银行还扮演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致使商业银行破产约束软化,于是,商业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往往会有恃无恐,对中央银行隐瞒信息,冒大风险从事经营活动,银行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因此产生了.  相似文献   

13.
胡洪曙  梅思雨 《财政研究》2021,(11):102-116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构建了央地政府间的博弈模型和分析框架,研究了不同类型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信息不对称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同时存在税收替代和税收激励两种效应,随着地方生产性公共支出影响经济产出的程度不同,一般性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净效应有所不同,且存在净效应呈中性的情况。第二,生产性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存在着反向影响,民生性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影响呈中性。第三,法定税率、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偏好、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方式等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收支行为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金融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了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的地方金融机构,如:城信社、农信社、信托投资公司等都为地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受到《预算法》的严格限制,这些限制性规定不仅加大了中央财政的压力,也不利于地方财政作用的发挥地解地方财政的压力。因此,必须注意合理确定和控制债务规模,强化地方债务资金运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地方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并确保到期债务的及时偿付,维护地方政府的信誉。  相似文献   

16.
分析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后果和处理方式的特点,以及政府在减少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指出我国政府对公司债券的利率管制和强制担保要求等不当干预加重了公司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建议取消政府在公司债券市场上的不当干预、将公司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定位于机构投资者、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7.
财政分权化改革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持续下降,在寻求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推动下进一步衍生出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两者共同构成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制度性根源。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发展,潜在利益的改变催生了国家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态度与倾向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原有制度安排的变迁。实践经验表明,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路径选择上,关键因素在于摩擦成本,最优策略在于增量改革,成功标志在于存量改革;在地方政府最优融资工具选择上,通过透明、高效和规范的资本市场发行政府债券进行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成为地方政府首选。考虑到"89号文"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快按照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项目分类发行专项债券的步伐,在地方政府未来走向由政府债券占据主导地位的直接融资新趋势逐渐明朗之际,为更好地适应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需要,需从加强法制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构建制衡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贷款10万元购房,得到母亲赞许;弟弟贷款20万元买车,遭到母亲批评。都是贷款消费,为何评价不同呢?因为我是兄长、我贷的少吗?显然不是。在母亲看来,房子是必需品、是建设性的,贷款是为了过更好的日子;而车子是非必需品、是消费性的,贷款是为了摆阔气、瞎折腾。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金融运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产权制度、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此,商业银行应从再造信息载体、理顺信息通道、建立信息控制系统和完善信息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来纾解信息不对称之现象.  相似文献   

20.
吴东生 《时代金融》2013,(24):238-239
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证券市场的普遍想象,这并不是我国证券市场特有的。研究分析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保护各方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简要阐述了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和特征,并指出信息不对称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危害,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