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意义 为促进四川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有必要探究影响四川旅游空间差异的相关因素。方法/过程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测度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影响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四川各市(州)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趋于缩小;五大经济区旅游经济区内差异大于区际差异,新经济区划分有利于削减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投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公路旅客周转量等因素相比,公路里程、交通密度对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影响不显著。为促进四川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需要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提升景区可进入性、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完善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背景下,从高质量发展视角出发,本文选取2001—2018年的数据,借助熵权TOPSIS法对中国31个省份的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衡量,采用差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其空间均衡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引入障碍模型剥离出旅游经济高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呈缓慢波动上升的态势,大部分省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不高,由东部沿海向中部、西部呈现阶梯递减的空间状态,协调和绿色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占比较高,依次是创新、共享和开放三个准则层;(2)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地区间不均衡系数逐渐增大,泰尔指数演变经历了波动上升下降又收敛的过程,且区间指数贡献率大于区间内的贡献率;(3)准则层方面共享是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创新和协调是第二和第三制约因素,子系统障碍因子层中劳动生产率和旅游收入共享障碍度高,公共卫生环境净化能力、产业结构合理化次之.  相似文献   

3.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取入境游客人天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运用均值比率和标准差对中国大陆入境旅游发展的省际差异现状及近十年来的差异变化情况进行探讨,并根据目前的差异性进行区域聚类分析。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对中国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包括入境游客规模和外汇收入)的综合影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省际差异很大,集聚现象非常突出,7~8个发达省域的入境旅游发展总量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二,且都位于东部地区,但近十年来这种差异在趋于减小;知名度和区位距离对省域入境旅游发展影响显著,且影响方向相反,知名度呈现正向影响,区位距离起着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省际旅游收入增长的研究。以索洛模型为基础,确定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省际的旅游收入增长方式可以用同一个模型,并且解释变量的系数相同,但截距项不同。解释变量中,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省际旅游收入的增长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资本投入的回报率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5.
我国省际边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省际边界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的特殊性和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在分析区域旅游空间优化基础的同时,提出了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应措施,包括对区域板块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加强组织协调等。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元,利用1996—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定量分析了国际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省级行政区间的国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且速度不断加快;相对差异逐年缩小,下降幅度较小。②国际旅游收入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国际旅游收入发达省级行政区全部集聚在东部沿海。③根据其相对发展速率和收入水平,可以划分为高高(HH)、高低(HL)、低高(LH)和低低(LL)4种空间发展类型,低低型(LL)数量及比重占绝对多数。④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客源市场距离、区域开放程度、区域发展政策和基础设施,是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省级行政区国际旅游收入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好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在节假日选择出游作为休闲的方式,旅游也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海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持续提升。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旅游经济增长也受多方面因素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影响海南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各方面因素,总结促进海南省旅游经济增长的策略,希望这些策略对海南省旅游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结合引力模型对湖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经济联系量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武汉为中心逐渐向周边递减的圈层式空间格局;(2)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差异显著,具有“东密西疏”的空间特征,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空间网络化明显,鄂西生态文化圈旅游联系较为稀疏;(3)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地域差异明显,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远高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4)旅游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相关性明显,其组合状况在空间上呈渐进式阶梯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的测算与管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首先描述了节庆和节庆旅游的定义,给出了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的测算一系列方法,同时指出了该方法的缺陷,之后,将经济影响的管理细化为若干目标,找出各自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塑造与发展内循环机制的关键在于提振消费,刺激内需。夜游经济作为夜间经济的重要核心部分,有利于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武汉市发展夜游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与潜力,通过SWOT分析法来研究武汉市夜游经济,以发挥政策引导与市场主体双重作用,充分调动活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标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丰富夜游业态,促进夜间旅游+;科技赋能促高质量发展,释放夜间消费潜力;充分挖掘夜游经济发展优势,打造夜江城形象等策略,发展富有武汉特色的夜游经济。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迅速提升,当前货币化比率已居世界前列,过度的经济货币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加以调整,避免过度货币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解决无就业增长,让百姓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却极不平衡,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政策倾斜因素,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区域经济基础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和体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民经济第二个翻两番的艰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世纪最后20年,我国国民经济实际上翻了3.2番,超额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在21世纪前20年。我国国民经济要再翻两番,即按可比价格计算使2020年的中国GDP达到2000年的4倍,从我国现有资源储备来看将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在《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课题对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基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放眼全国大局,立足福建实际,提出了提升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和管理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动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形态下,管理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变革传统工业时期的管理模式,寻求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管理模式,已成为本世纪人们面临而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全方位阐述了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中心、管理方法、管理组织模式、管理者角色、管理过程等方面的变革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新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虚拟经济是指在货币、证券、股票、衍生证券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它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服务于实体经济。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中国股市产生泡沫的根本原因信息缺陷出发,继而讨论我国股市结构制度特点以及产生这种股市特点的体制缺陷,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消减股市泡沫的措施.这对当前我国化解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推进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世界城镇化道路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城镇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发展,市场推动和政府导向相结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完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人均GDP、人均第一产业产值、人均第二产业产值、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居民消费水平、人均财政收入、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人均进出口总额8个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四类地区;分析结果基本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