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导致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滇池流域水体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当前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污染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三年出台一系列扶农、支农政策以来给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带来的转机.最后结合当前宏观制度背景的变化情况,对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提出了多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流域综合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综合管理是从整体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协调流域上下游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福建九龙江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农业非点源污染产生的系统过程、分布特征、控制环节、制约因素、控制步骤等内容,探讨以不同等级汇水区为单位实行流域综合管理的必要性,阐述了组成流域综合管理体系的经济、环境、社会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典型的负外部行为,但非点源污染的发生与点源污染有着显著不同的特征,这就决定了非点源污染外部性内部化方法的独特性。相比之下,采用政府直接管制和庇古手段的效果更加明显,关键是如何提高政府管制的效率并不断完善税费系统,而科斯手段在这方面难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准则约束的方法在控制非点源污染方面也有独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及管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非点源污染的防治工作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农业作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对农业生产、环境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隐性危害,因而其防治工作的进展对整个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分析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含义、特征、来源、危害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防治和管理措施,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防治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方有长期的湖泊流域管理规划、具体的工作方案、相应的经费预算和相对庞大的工作人员队伍.管理规划的重点在非点源污染.在制定规划中,特别是涉及到非点源污染时,注意广泛征求流域内农民、牧民、居民、机构、公司企业、当地政府等各方面的意见.对点源污染,科学设定排放标准,认真监测,严格执法.对非点源污染,以开展宣传教育为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最好的管理方案实质上是一种社区和公众积极参与的方案,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流域内公众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达到减少对环境影响、实现长期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建立北运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敏感区的划分模型,以2009年研究区域TM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研究区土壤利用类型图等为数据基础,在GIS9.3和ERDAS9.2平台上通过对各模型因子进行栅格运算生成北运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潜在敏感区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划分了高、中、低三个风险区以及安全区。鉴于我国与美国不同的自然条件,以及土壤流失与固体垃圾的扩散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在引进和应用该模型时,对方程中各因子的算法和参数做了一定的调整和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有效的运用于非点源污染敏感区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水质下降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运用AnnAGNPS模型对双阳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应用于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及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在分析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利用层次评选出对农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几个因素.结果显示粮食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机械化水平四个因素起到主要的作用,应重视这四个因素,而其他的因素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浅析农业的"清洁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来看,农业污染不亚于工业污染.工业污染是"点状源"污染,而农业污染是"面状源"污染,这使之更难监测和控制.农业"清洁生产"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二是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问题;三是环境保护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水污染管制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淮河流域是中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之一,也是第一个真正大规模开展水污染管制的流域。在目前的管制制度下,淮河流域的管制是低效率的,虽然短期内政府可以用行政命令的管制方式达到水环境改善的目的,但不能长久。只有建立责任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改变目前的管制制度,才能提高淮河流域的污染管制效率。  相似文献   

11.
兼顾就地滞洪、减少雨洪灾害、控制非点源污染、资源化利用雨水、美化城市环境等多个目标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这个系统的建设意味着从传统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社会技术转型。参照澳大利亚的发展过程,研究显示在海绵城市发展前我国城市大多数还处于"城市高效排水控制阶段",并在国家大力推行之后迅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转化依赖于社会技术体制主导的发展路径。我国的大量推广对这个发展路径非常有利,但同时也会伴随快速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政府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应该从宏观到微观三个层面承担更多的角色,从进一步构建社会大环境、创新管理机构和社会技术体制、促进机构合作和研究、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等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的迅速转化。  相似文献   

12.
张莽  张宝 《时代经贸》2010,(8):49-49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在分析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利用层次评选出对农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几个因素。结果显示粮食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机械化水平四个因素起到主要的作用,应重视这四个因素,而其他的因素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文章在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明确分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把整个东北地区分为6个大生态农业区、14个二级生态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是把它建成我国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层次聚类分析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文章在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明确分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把整个东北地区分为6个大生态农业区、14个二级生态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是把它建成我国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绿色农业生产与绿色农业产地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相关性分析出发,探讨了二者互动演进的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动态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中内含了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判断建模方法和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综合评价方法,以期对绿色农业产地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的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16.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溉念、内涵、系统组成和作用机理、从多目标角度,提出了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具体指标进行了排序,基于此对“八五”和“九五”期间河北省农业发展状况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论污染转移的内涵与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社会中的污染转移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对此进行管制势在必行。界定"污染转移"的概念,分析其内涵与本质是对其进行管制的前提。文章针对目前有关研究的不足,对污染转移的定义进行了法学意义上的解构,分析了污染转移的概念、途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流域旅游开发是一个涉及行政区划、经济发展、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大体系,从而要求其组织管理更加规范化和高效化.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流域旅游开发研究成果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其现存组织管理的不同模式、普遍特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以解决问题,改善流域旅游开发组织管理现状为出发点,对流域旅游开发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并进一步从空间、行业、资本和经营四个方面提出和谐组织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企业战略信息系统的集成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它涉及到软件和硬件等技术问题,但决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是企业全方位的集成管理问题.从战略信息系统结构3个层次具体特点出发,分析了不同层次集成管理的目标、策略和方法,这是集成管理的基础.并同时指出,若要成功实施企业战略信息系统的集成管理,还需将人的集成、组织集成和知识集成融入到各个层次的集成管理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网络型产业管制改革战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型产业在物理和管理两个层面的不同特性 ,接着根据真正的市场环境下的管制含义 ,构造了改革的一个战略框架。以此为基础 ,着重分析了分割式改革模式的经济可行性 ,通过分割引入各种竞争形式的有效性及分割后的管制改革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