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海滨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0):103-10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无序转移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无序转移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避免无序转移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从造成劳动力无序转移的原因入手,对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思施州实际情况和数据资料,分析了恩施州人口与劳动力现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付红丹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158-159
从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的时候,城市化进程速度将会加快。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到1500美元时,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40%到60%。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模型入手,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模型入手,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就业不仅仅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稳定和发展的社会问题,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民生问题。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文化整体程度偏低、缺乏必要的组织信息指导、外出就业缺少上升通道等问题,从政府、社会相关机构和农民自身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9.
张振强 《商》2013,(20):228-228,195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我党和国家领导人最为重视并努力解决的大问题。在河南省全雀的人口构成中,农民占有较大比重,农村也占有全省土地面积的绝大部分。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每一位河南政府官员的应尽之职贵,同时也是我河南省全省同仁为了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应尽之义务。然而,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绝大多数的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极为突出。笔者从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现状及转移的制约因素出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河南省农村刺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基本思路及措施,以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目的。并通过对对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探索一条解决其问题的政策和措施,这对加快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应在国家出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和方案下,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深化以户籍和土地为主的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及大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旭东 《致富时代》2010,(3):171-171
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分析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统计和实证分析,并对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惠林 《商业研究》2006,(24):130-132
传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重视不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已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体制因素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各级政府要承担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优先保证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促进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过程,它是一个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市,由低劳动生产力部门流向高劳动生产力部门的过程,剩余劳动力的这种转移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研究了最近几年,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现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农村剩余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效用。  相似文献   

14.
《商》2015,(34)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也发展到了新的时期,农村的劳动生产效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提高。正是有了城市化所带来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科技手段也不断更新,使得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下降,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凸显,部分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寻找外出的机会。这样的人口流动,从现阶段的效果来看,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对农村地区的人口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均衡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农村劳动力的科学转移在现实中会遇到许多方面的困难,例如人口基数过于庞大这个根本性的障碍会长期存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间的流动。本文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情况做出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段文清  蒋海铭  郭杜刚 《商》2013,(1):150-151
本文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入手,分析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在于"就业能力、收入差距、维权能力、户籍制度等",基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本文认为,应从"加强教育培训、扩大就业渠道、加强组织协调、破除户籍鸿沟等"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目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试图从制度上剖析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求设计出较完备的制度,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及总体思路;其次阐述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吸纳能力的重要性;最后重点分析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并对所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贯昌福  林艳 《商业研究》2006,(6):200-2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广西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总量大,整体素质低.农村自身吸纳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能力较差,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够完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就成为解决广西"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通过对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