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揭示了近代华资私营银行在公司治理机制中所表现出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两权融合”的治理模式,并从常规外部治理机制的欠缺、“两权融合”在降低代理成本中的重要作用、银行家作为一种必需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这一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导致近代华资私营银行内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彻底,两权在银行经营管理者身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从而完成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所有权新论     
目前,人口皆谈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问题。然而观点各异,莫衷一是。有主张两权应当分离的,也有主张两权应当结合的。至于分离或结合的具体模式的观点,则更是千差万别,各有高论。这种我国理论界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是令人兴奋的。然而,兴奋之余,仍不免还会看到一些值得忧虑的问题。譬如,既然问题的核心是两权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所有权,什么是经营权,自然是应当首先予以弄清楚的基本问题。可是,情况并不如意。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许多相互对立的理论观点,细究起来,他们之间的分歧往往并不是存在于他们的理论逻辑本身,而是导源于他们对于两权概念尤其是所有权概念的不同理解。伴随之而来的是对所有权概念的各式各样的使用,例如什么“总体所有权”、“相对所有权”、“有限所有权”、“经营所有权”、“职能所有权”、“国家管理所有权”、“继起层所有权”、“表层所有权”………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不难想象,在对所有权概念的理解如此不确定的情况下,要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权关系问题上取得一个正确一致的理论认识,怎会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认为,花一点精力耐着性子仔细抠一抠“所有权”这个概念,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 什么是两级分配?两级分配论的观点是蒋一苇同志在1979年7月14日《工人日报》上发表的《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中提出来的,我认为,两级按劳分配是否应从这方面理解: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理,即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正好领回它给予社会的一切;从企业来说,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既然是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企业集团还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而高度发达的企业集团是指联合紧密,大跨度的财团化组织,因此,今后的企业集团应向全方位、立体式、大跨度的财团化方向发展,这样必然要走上股份制的道路。集团股份制是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企业本位的根本之举,企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商品生产者,企业集团本身必须冲出政权经济构造的网络,要使集团也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经营主体,关键在于两权相对分离,而企业集团的股份化造就了两权相对分离的机制。同时,它不同于人为地构造企业的经营机制,而是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一种集团经营方式。一个集团内的财产股权是多元的,有国有股权、集体股权和个人股权,  相似文献   

5.
控制权包含两个层面:股东会层面表决权和董事会层面实际控制权。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具有两层含义:所有权与表决权分离,以及所有权与实际控制权分离。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是指全体股东所有权与管理层实际控制权分离。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多数股权所有者或少数股权控制者的表决权大于所有权,其所有权与实际控制权结合;对于几乎所有的少数股权所有者,其所有权与表决权和实际控制权几乎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6.
1932年,Berle and 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提出现代公司所有权分散问题以及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问题,即“Berle-Means命题”。本文从公司控制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个方面回顾了求解“Berle-Means命题”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现代公司控制理论衍生与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国营企业中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这一改革,被简称为“两权分离”。后来制定的《企业法》对此加以肯定。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按照两权分离的思路进行改革是完全正确的。扩大企业自主权,  相似文献   

8.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制度,包括法人财产关系和法人治理结构两方面基本内容。公司法人制度首先是一种产权制度,其产权关系采取了权利两次分离的形式,先是投资者股权与公司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其次是公司法人所有权与经营者经营权的分离,合起来就是投资者的股权、公司法人的所有权和经营者的经营权三权分离。公司法人是联系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纽带,也是平衡双方权、责、利关系,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砝码。法人地位的确立,使公司成为有别于任何自然人和投资者的独立人格,它拥有产权边界明晰的独立财产和对自己财产的完全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从而保证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村的全面实行,解决了土地长期“两权合一”的问题,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双层经营的新体制,但这只解决了“两权”中的第一个层次的问题,而在所有权、经营权各自找到相对合适的归宿后,作为获得所有权的集体单位来说,在现阶段是基本稳定的,而作为获得经营权的劳动者来说,则时刻处在动态之中,他对土地经营权的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也谈企业所有权的发展趋势问题陆维杰(上海财经大学200082)《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刊登了方竹兰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一文,文中从“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人力资本所...  相似文献   

11.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对于搞活国有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伴随出现的企业行为短期化,国有资产所有权软化和国家宏观调控权弱化是两权分离不彻底不完善的结果,完善两极分离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笔者认为,完善两权分离应有上下联系,相互配套的三个层次。如图示: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全民所有制内部所有权和经营权(包括占有权、支配、使用权)适当分开,是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对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权的各种分离或分割的组合。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最大极限是国家只具有所有权,放弃经营权,企业则具有完全的经营权。分开的最小极限是国家拥有所有权,同时还留有占有权、支配权,甚至还有部分使用权,而企业只具有使用权,甚至只有部分使用权。如果逾越了  相似文献   

13.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年第5期发表了朱延福同志《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的社会化是同一概念吗?》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对文中关于生产的社会化概念的理解,有些不同看法。简述如下,敬请教正。生产的社会化又称作社会化生产。作者的文章虽然不是专门谈论此问题,但在论证生产社会化时指出,“生产由分散独立进行的小规模生产转变为许多人集中共同进行的大规模生产,生产工具也变为只能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工具”。我认为,这种把生产的社会化仅仅理解为“集中”(从空间上看)、“共同”(从时间上看)和“大规模”(从生产工具的使用上看)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4.
该文考察了我国民营上市企业所有权、控制权以及二者的分离对企业的影响.我们发现,民营上市企业的最终控制人大多采用金字塔方式从而以用较少的投资控制较多的股份.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严重的东亚地区的其他9个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民营上市企业的两权分离更大.两权的分离造成了企业价值的下降.我们的结论指出,民营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应该尽量保持相若,且应避免所有者和管理者合一这一经营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广州研究》1986年第9期发表了张宏基、刘永杰两同志《对广州“六五”期间宏观控制存在问题的剖析》(下简称《剖析》)一文,文中提出了广州“六五”投资、消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两权完全分开还是适当分离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但是,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的两权分离,无论在其分离的起点,即导致分离的原因,还是在分离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关系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引起社会主义国有制经济两权分离的本质原因是传统的国家所有、国家经营的体制与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相悖,压抑了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先后沿着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思路展开。显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目标体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具体讲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是经济运行主体,它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是具有相应权力和义务的法人,经营权和所有权已彻底分离,所有权归国家,经营权归企业。要避免传统体制下存在的、双重体制中引发的种种弊端,必须在给企业规定权力的同时,明确其责任。  相似文献   

18.
股权结构、股东行为与核心代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多把“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当成是一个基本的命题 ,相应地 ,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也就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本文的分析则表明 ,股权高度分散和“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而“所有权与控制权部分分离”更可能是现代公司所有权安排的主要特征 ;与之相对应 ,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应该是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 ,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是控股股东与其最终委托人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9.
1992年颁布的《条例》第41条明确规定:“企业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企业财产的所有权”。显然,国务院主动承担了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总代表的身份,这个前提是无法改变的。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是在这个前提下如何实现政企分离,如何从制度创新着手变“婆婆”为“老板”,如何切实剥离企业的累赘还原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一、区别授权主体与投资主体,建立科学有效的国资委托代理体系 1.“婆婆”不等于老板,更不能“婆婆”加老板。  相似文献   

20.
民营化改革的所有权结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贞发 《财经研究》2005,31(7):40-50
现实中的产权改革是复杂的,存在许多介于纯公有企业与纯民有企业之间的中间形态,文章试图解释这些复杂现象,在不完全合同框架下,扩展了HSV模型,研究了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同配置效应,强调了所有权结构安排对管理者行为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认为所有权结构选择是社会福利与效率间的权衡问题.另外,文章还简单探讨了合同完全程度和市场竞争对所有权结构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